“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在阳东区合山镇丰垌村,古诗句里的美丽画卷仿佛照进了现实。从千亩莲花基地成功打造到广东省家教家风实践基地称号落地,凭借着其创新的产业发展思路和厚植基因的家风教养,丰垌村靠实力一次次火爆“出圈”。
为使阳江市研学产与民间文化事业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阳江广播电视台于4月15日在阳东区合山镇丰垌村龙庆书院举行研学实践合作基地暨阳江民间文化力量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力求通过实际行动有效推动阳江研学旅游发展,实现本土特色文化发展传承,助力阳江旅游业转型升级。
一条“家风巷”,研学基地的别样风景
本次揭牌仪式所在的龙庆书院是合山镇立足乡村公祠、千亩莲花基地等资源禀赋,把丰垌村腾芳张公祠修缮改造而成的阳江首个乡村传统文化书院。其中开设茶道、花道、书画等中国传统文化公益课程,推动特色产业深度融合的“文旅+”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发展赋能。
沿着池塘边漫步不足百米,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楼映入眼帘,阳江市首条家风特色巷丰垌村龙庆自然村第七巷坐落其间。家风巷以龙庆书院特色课程为依托,开设了家风书画馆、花道馆、茶香馆、漆艺馆、农耕馆、豆豉馆、中医文化馆等沉浸式特色文化馆。对孩子们来说,走进文化场,他们所感受到的是一场与众不同的远行,是每一次认识新朋友、学会一项新技能的快乐与满足,在此,文化带给他们的不仅有底蕴,还有面对挑战的信心。
阳东区合山镇党委书记李宗敏在揭牌仪式中表示,这是对合山镇产业融合和发展的充分肯定。阳江广播电视台研学实践合作基地暨阳江民间文化力量研究基地的揭牌,不仅是合山镇对打造研学村的创新探索,更为研究阳江民间文化贡献了合山力量。
用“规范”应对研学市场的乱象丛生
伴随“双减”政策的落地,中小学生课外的时间变得更多,研学市场也开始火爆起来。
但研学课程“既无研也不学”、从业人员鱼龙混杂、活动设计粗制滥造等种种乱象频出。针对此现象,阳江广播电视台台长、总编辑潘卫国表示,阳江广播电视台将积极承担媒体的责任,深挖阳江的旅游文化科教特色资源,并对此进行整合规划,用规范的课程、规范的导师体系以及规范的文化活动来推动研学基地的长久发展。
龙庆书院主理人梁峥嵘介绍,导师团队有8位老师,分别教授家风、书画篆刻、漆艺、豆豉酿造、太极、咏春、茶道、花道、古琴、礼仪,“相信民间文化力量汇聚一起,可以让文化传播这条路走得更长更久”。
保持研学基地生命力,这“三活”不可或缺
“莲池畔柳风轻,蕉林树下农耕情。心怀高山云水近,梦回桑梓故里情。”这首寄望了乡土热爱和乡村振兴的《学堂新韵》,一经出世就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情点赞。
歌曲以龙庆书院为创作载体,融合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和当地的乡土乡情、人文特色。歌曲旋律优美,清新脱俗,易学易唱,更抓住了古诗词的韵味和意境,在悠扬的旋律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般根植于孩子们的心中,在音乐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文艺作品的“根”与“魂”。
阳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骁婷在揭牌仪式中看到小朋友们表演的《学堂新韵》后表示了赞许,“大家之所以喜欢听、愿意听这首歌,是因为它让传统文化与乡土情之间产生了火花,让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鸣”。
杨骁婷还提出了保持该研学基地生命力的“三活”。一要活化利用,文化传承和创新不只是把历史元素简单地拼凑在一起,而是要发生化学反应,让文化作品与群众产生共鸣。二是要用更加灵活创新务实的思路和手段,推动阳江研学基地和民间文化基地的建设工作,坚持真实自然的发展。三是要“活”下去,杨骁婷表示,希望能用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资源、我们的探索让它能有生命力地“活”下去,把每次的小型微风转变成为持续呼啸的龙卷风,力求以点串线、拓线成面、示范带动、典型引路,助力乡村振兴。
【撰文】黄慧 赵强
【通讯员】陈运恩
【图片】黄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