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熟”手法助解桂城农村社区停车难题

南海社区治理
+订阅

聚焦群众热切关注的农村停车难问题,桂城街道平南社区运用增车位、定制度、促自治等方式,完善停车位长效管理机制,“软硬兼施”大力解决农村社区停车管理的难题,运用组织动员、多元参与、议事协商等“创熟”手法,探索出“向空中”要车位模式,实现从停车混乱到有序的转变。


“向空中”要车位,探索破局新途径

解决问题前要先找到成因。平南社区对车辆停放现状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听取居民意愿,了解百姓需求,摸清现有停车库的具体情况,分析总结出两大主因:一是车位数量仅为汽车保有量的一半,车位与汽车保有量比例严重失衡是造成“停车难”的一大原因;二是社区属于开放式管理,占道停车、破坏绿化停车、人车争道情况频发,部分居民对违停车辆曾出现私自加锁、垃圾堵车等过激行为。

2021年起,平南社区把握乡村振兴的契机率先启动了探索。一是推进智感安防小区建设,对社区所有的出入口进行了物理围蔽,并设置了人脸识别、车辆识别系统;二是盘活闲置地,将杂草丛生、垃圾黑点的闲置地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及硬底化,见缝插针式的规划停车位;三是引入专业的第三方停车管理公司对停车进行了细化管理,对占道停车进行劝阻监督。

车位规划得到优化,有了专业的管理,但是社区内停车用地资源依然紧张,未能根治“顽疾”。在区、街道多次组织的交流学习过程中,社区班子了解到,立体停车场具备占地面积小、可拆卸转移等优点,能够解决平南社区停车用地资源紧缺的问题。

平南社区立体停车场

要不要建、该怎么建……立体停车场的建设面临诸多问题。社区引导居民自主协商,让“决定权”掌握在居民自己手里,培养居民自主意识,把公共事务当成自家事务。搭建基层治理“桥头堡”,激发党员参与治理的模范带头作用,形成居民事居民议的协商机制,着手破解立体停车场的建设所遇难题。


聚焦关键难点,“创熟”手法助力攻坚

从规划到停车场的建设使用,主要面临选址周边群众不配合、选址原有车辆停放协调难两大难点。平南社区凝聚党群力量,积极谋求解决方法。平南社区多次入户沟通、召开议事协商会,还组织群众代表到实地调研,参与项目选址,并形成设计方案,加快推进了立体停车场建设的进度。

一是宣讲动员,逐步提升居民公共意识。平南社区属于村改居社区,为了消除群众对机械化立式停车库的担忧,让群众赞成使用集体用地建设立体停车场,社区举办了多场宣讲会,积极搭建多方沟通平台,动员群众走出家门,关注村巷大小事,合理表达停车场建设诉求,共同商议解决“停车难”问题。在此过程中,部分群众表达了对影响采光、居住噪音、停放体验的担忧,对停车场建设持消极态度。对此,桂城街道及社区代表、片区长落户协调,详细解释项目设计方向,逐步改变了部分群众的消极应对想法。在设计规划过程中,社区亦十分重视其他居民群众诉求,通过宣讲会、协调会等多方沟通平台平衡各方意见,推动建设工程有序进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居民群众燃起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为社区的“自运转”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是协商共议,合理制定过渡方案。在建设过程中,选址地块原本停放了一批车辆,如何安排原有车辆的停放,成了当前要务。对此,社区积极鼓励居民提出解决意见,并与第三方运营公司多次协商。最终确定了在外围的闲置空地临时建设停车场的方案。结合居民取车路程较远的实际情况,第三方公司通过购买接驳车服务方便群众存取车,同时考虑到开电动自行车取车的情况,在外围建设停车棚,为居民提供便利。

平南社区议事会


立足长效管理,优化管理措施

在“创熟”力量的助力下,平南社区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建设立体式停车场,累计新增停车位600个,车位保有量总量达到2100个,居民“停车难”的问题得到了切实缓解。立体停车场的投入使用,解决了平南梅园片区困扰居民10余年的停车问题。

项目建设完成以后,社区党委通过车辆分类管理和周边环境提升,保障车辆停放更规范化。一方面,为改善车辆乱占公共区域的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划分车辆停放区域,将周转频次小的车辆,如把月租车辆放在机械化立体停车库内,周转频次高的车辆,如把临停车辆安排在库外车位。另一方面,结合人居环境整治的契机,进一步提升公共空间的利用率。以前的拐弯死角没有了车辆,变成了公园,以前的单向车道变成了双向的消防通道,以前的门前雪糕筒变成了整洁的车位。

缓解“停车难”问题是一项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系统工程和民生工程,桂城街道还在平西、夏北、北约等社区探索“引入智能系统和停车积分制”、结合村规民约或居民公约、协商议事等方式“创熟”手法,进一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着力破解农村社区停车难题。


来源:南方创熟办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