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松山湖片区有一群“筑梦之师”

教育莞家
+订阅

2022年初,东莞在全市教育系统推出了中小学幼儿园师德师风建设每月一主题活动,围绕“我为什么当老师”主题,目前共推出了14期视频。今年,主题活动继续携手镇街园区教育力量,依托六大片区兼顾各类学校,继续寻找“身边的张桂梅、杨宝霖”老师,挖掘身边更多的代表、榜样,通过他们平凡朴实的案例,进一步了解东莞不同区域、不同特色的学校风貌。

4月14日,2023年度东莞教育系统“我为什么当老师”师德主题活动第三期上线。本期首先走进松山湖片区,主题为:助推东莞教育现代化,做乐于筑梦的莞邑良师(上)

奋进在教育现代化的征途中,松山湖片区凝聚了一批优秀教师共同逐梦,不断诠释着先行先试、协同发展的理念,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本期视频通过6位一线教育人的讲述,呈现片区教师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教育使命,与片区发展同频共振的动人故事,一起走近这群“筑梦之师”。

点击下方链接回顾视频直播▼

探寻松山湖片区教育力量,“我为什么当老师”2023年第三期上线

2018年,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与寮步镇政府签约集团化办学,松山湖中心小学集团西溪学校揭牌,开启集团化办学试点先行工作。赵晓天出任松山湖中心小学集团西溪学校执行校长。

如何发挥协同效应,带动西溪学校共同发展?赵晓天和团队成员开始了“松溪样本”协同发展三步曲——“植入、整合、新生”的创新探索。

为了取得西溪学校老师和村民们支持信任,赵晓天和老师们利用庆祝教师节契机,邀请学校已经退休的老校长和老师们回学校,以真诚的态度和改变的决心获得大家的理解和认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之后,通过教学项目推送实现了破冰植入、整合,再精心组建学习共同体,逐步提升学校教学的品质,“松溪样本”成为松山湖片区教育协同发展的经典案例。

同样在2018年,搭乘东莞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东风,茶山中学率先组建了“初小联盟”教育集团。彼时,袁晓媛担任集团办公室主任,协助集团理事会开展九年一体化育人的探索。如今茶山中学教育集团已经发展成跨区域教育联盟,袁晓媛也受集团派遣,赴韶关乳源桂头中学挂职交流,成了两校协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袁晓媛的工作,从增强老师们的信心开始,她以茶山中学为例,向桂中老师们讲述了近年来学校从低谷不断奋进的故事,鼓励大家“桂中未来,一切皆有可能”;紧接着,从信息化教学入手,在桂中推出“四定两检一平台”集体备课改革,在语文科组试行一个月后,再推广到全学科,老师们的专业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立足长远发展,携手共进是必由之路。依照全市功能区战略部署,松山湖片区充分发挥区域协同效能,聚力智慧的力量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乐于筑梦”的教师队伍是背后的强劲支撑。在以赵晓天、袁晓媛为代表的老师们,身上展现着“筑梦之师”的开拓精神,他们突破重重困难,在教学管理实践中生动诠释“1+1>2”的协同效应。

助推东莞教育现代化,做乐于筑梦的莞邑良师。在这里,乐于筑梦是协同前进共筑发展之梦。

对于石排镇独洲小学副校长王礼华来说,入行科技教育,只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2016年,凭借一件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具,一路过关斩将进入省赛,比赛场上各种创新教具打开了他的视野:原来制作创新教具能如此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回到学校后,我主动提出分管学校科技教育,担任科学老师。我的教育人生也从此开始转折。”王礼华说,入门科技创新教育领域是不容易的,为此他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主动钻研学习,请教科创领域的名师,到全国各地观摩,从头开始一点点学习。2017年王礼华设计并制作的《“电从哪里来”实验演示装置》创新教具,成功闯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决赛,并获得了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项目二等奖及中鸣科学奖。

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他也一步一脚印推动区域学校科创教育发展,2020年7月王礼华轮岗交流到石排镇独洲小学,科创教育也同样在此生根发芽,成为学校的新特色、新品牌。

五年前,茶山镇中心小学在茶山镇教育管理中心的引领下,率先在全市开展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作为随班就读的科任老师,詹晓丽承担起融合教育的推进工作。面对现实困境,她认为必须跳出标准化教育模式,创新性地实施特殊教育。

为此,她带领老师加入市级名师工作室跟岗学习成为种子教师,校内组建跨专业研修团队、打造融合教育讲师团,在全校宣导特殊教育知识,多措并举提升教师在融合教育方面的知识技能。同时,她和团队还因时制宜提出“二三四六”融合教育模式,创设生命教育氛围。通过开设“共上一节美术课”“我教你种菜”“我带你做操”等创新性的活动,让普通学生“知融、乐融、践融”、让特殊学生们一个个融入班集体。

大装置、新技术、科创企业、专业人才……松山湖片区这片热土,自带创新属性。回归教育领域,创新,一方面意味着教师要富有创造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另一方面,也要求老师要有“摸着石头过河”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探索教与学的新方式。以王礼华和詹晓丽为代表的老师们,用勇于突破陈旧保守的传统做法,因材施教,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助推东莞教育现代化,做乐于筑梦的莞邑良师。在这里,乐于筑梦是创新探索共筑未来之梦。

老师们在这里工作生活,也跟随着松山湖片区的发展一起成长。对他们来说,成长不是孤军奋战,身后有一支庞大的名师团队、一张强大的支持网络。

在石排镇“强师提质”工程的推进下,石排镇中心小学教师陈燕萍成了镇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通过调查访谈后她发现:科研,是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的短板。为改变这一现状,工作室确定了以“课题研究引领式”展开学科教学研究的模式。

鼓励大家做科研,首先要激发大家的科研动力,为此陈燕萍以《课题研究伴我成长》为主题,用自己的经历与大家谈心分享,引导年轻教师更加清晰和坚定今后的专业成长方向。三年多来,工作室成员主持或参与的课题共8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市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5人次被评为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这些成果也许不算什么,但一己之力,以科研带动,影响了更多的老师成长,我感觉很充实,也特别受成就感。”陈燕萍说。

来到松山湖实验中学五年,学校生物教师叶敏仪便从教坛新人迅速成长为东莞市教学能手、东莞市生物学科带头人,感恩成长路上遇到的引路人,她也努力把自己活成一束光,温暖自己,照亮他人。

为了让老师在研修当中真实地发生智慧的碰撞,她总是在想,如何把研修工作细节做得更好。2022年,叶敏仪参与组织学校“走向深度学习”的品质课堂展示活动,为东坑中学等7所教研共同体学校开设线下线上听评课路径,实施跨学科评课意见收集,帮助老师们多角度挖掘教研资源,同时将优秀教学经验整合成五分钟进行浓缩式展示,提高分享效率。活动后,不少老师自发地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成长。近年两年来,类似这样的省市级校际间的校本研修活动,松山湖实验中学组织开展超过60场。

在薪火相传中接力教育重任,教师不仅是学生成长的经师人师,也是同行老师们成长的重要助力。松山湖片区在人才的输出和流动上开放自信,乐于助人,不断创造“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人才流动和整合发展新局面,构建起教育人才成长的良性生态。

助推东莞教育现代化,做乐于筑梦的莞邑良师。在这里,乐于筑梦是辐射带动共筑成长之梦。

6位教师用个人的成长与经历,讲述了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在教育事业共同发展的行动中有担当、顾大局、敢拼搏,以协同聚力、创新科教、人才辐射的奉献作为,与松山湖片区发展同频共振。

“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站在东莞这片教育高地,还有更多和他们一样的教师,背负区域教育发展赋予的神圣使命,冲锋在前,享乐在后。其行,令人感动,其功,让人敬佩,为老师们点赞!

【统筹】柴松方 王慧

【撰文】毛敏 黄婷

【海报】袁永平

【视频】孙俊杰


编辑 冯文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