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能有多浪漫?看顺德600余名追“星”少年勇踏征程

佛山大课堂
+订阅

4月12日是第62个“世界航天日”。1961年的这天,27岁的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人类就此开始了太空时代。

02:41

航天能有多浪漫?看顺德600余名追“星”少年勇踏征程

4月13日,佛山市顺德一中西南学校初一年级600余名学生拉响集结号,以“拥抱元宇宙 立志成栋梁”为主题,踏上“追星”之旅,前往珠海太空中心,零距离接触航天科技、了解航天知识、感受航天精神。

环宇漫步

近距离感受科技力量

热衷于探索太空的精神,一直镌刻在人类的基因之中。进入太空中心大门,从“女娲补天”“祝融引火”“夸父追日”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开始,再到“神舟”升天、“嫦娥”奔月,一段《一梦千年》的视频,引领同学们开启这场4万平方米的太空逐梦者之梦。

走进圆形展区,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的就是“镇馆之宝”——中国“天宫”空间站的1∶1还原T型展示仓,天外之物,触手可及。同学们有序进入展示仓内部,近距离参观航天员的“家”。

“嫦娥”奔月、“天问”落火、“北斗”指路、“天宫”揽胜,同学们在航天展示区一览中国航天发展的成就。在数字月球展示体验区,同学们化身火箭发射指挥员,在航天发射指控场景中模拟火箭临射准备、点火、升空、遥测以及入轨的全过程。

火箭发射指控体验、“梦回神舟”VR体验、“太空之吻”VR体验……各种互动设备让同学们应接不暇。在探月工程数字体验展示区,同学们进入月球开采矿场或育种实验室,完成各项神秘任务。

登上“月球车”感受月地驾驶、操控“火星车”开展火星救援、加速“星际摩托”挑战星际俯冲、戴上VR眼镜沉浸探索太空……希冀太空万物的想象在此落地,同学们通过逼真的交互体验,完成一场沉浸式太空冒险。

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元宇宙不再止于感官体验。走进元宇宙数字交互空间,运用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云计算、AR、VR等数字技术,打开现实与虚拟的交互接口。太空直播、3D光场体验、太空艺术展……通过技术融合激发对未来太空的想象,在这里“人人皆可参与航天”。

在充满科技感与未来感的航空展厅里,同学们饱览着闪耀着光芒的“元宇宙”世界,止不住地惊叹。来自初一(14)班的张晋熙被眼前的事物一次次震撼,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让他雀跃,他表示,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成为科学家,为祖国的科技建设献一份力。

逐梦蓝天

见证中国科学技术崛起

中国航空工业从零到“无穷大”,走进航空展示区,制空作战、对面打击、海上攻防、空中投送、海上救援……同学们沉浸式感受我国航空航天与国防工业发展的最新成果,领略中国航天的恢宏气概。

巨型LED“飞翔之翼”裸眼3D环幕,为同学们展示歼-20、 运油-20、 直-20等大国重器英姿飒爽,1∶1国产最新型号大型干线客机、C919模拟驾驶舱体验飞行,感受飞行员驰骋蓝天的第一视角。

飞天遁地入海,海陆空一体战,同学们在这里直观认识我国导弹武器装备最强实力;通过“陆海空一体战”互动游戏,了解中国导弹的攻防体系。

“最能深入人心的国防教育一定是震撼人心的。”初一(5)班老师陈翠翠肯定了研学的意义,同学们来到航天展馆,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丰富了航天精神,“让孩子们充分地认识到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重要性”。初一(7)班老师柳永恒则用到了研学里所了解的“万户精神”,他希望同学们能够发扬万户精神,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脚踏实地

亲手实操复刻升空奇观

展厅里的各种高新技术让同学们目不暇接,此次“太空之旅”绝非“只可远观”,参观之后还有一项特别的课程等待着大家——学习并运用水火箭的组装与发射。

之所以称之为水火箭,其原理是: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为主,当高压水柱由压力槽激发出来时,强大的推力将火箭往上带,火箭就飞起来了。同学们听完老师的讲解,纷纷上前操作,三人一组,合力发射。

动手实操的魅力就在于,完全地将理论知识运用起来,同学们实际参与到科学体验中,通过亲身感受、体验高新科技的魅力,锻炼思维、激发活力。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探月、天问探火、神舟逐梦......50多年来,中国航天人从未停止对宇宙的探索,他们让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

经过一天的研学之旅,“震撼”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总结词汇。同学们纵览中国航天发展的成就,就此展开了对未来科技的无限畅想。初一(7)班的叶子璐在研学结束后表示:“玩了很多没玩过的VR项目,拓展了眼界,也帮助了我全方面发展”;初一(3)班的冯锦盛直言“感受到了祖国科技的强大,更懂得了强大的背后是全国人民的努力”;初一(3)班的蒋广堃将把这份感动变成一种前进的动力,提升自我,成为栋梁。

南方报业小记者“拥抱元宇宙 立志成栋梁”顺德一中西南学校春季研学之旅结束,在一天的时间里,带领同学们学习高新科技知识、国防知识,拓宽视野、激发其对于科技创新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家国情怀、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南方日报记者】王雅铄

【通讯员】彭琬娟

编辑 王雪妃 杨馥铫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