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非遗如何进校园?华南师大附小的探索

南方日报出版社
+订阅

在广州,有一所小学的课程和活动都非同一般: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领略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珍宝,如古琴艺术、周易文化、二十四节气等;在校内博物馆的文物展陈中品味独具岭南特色的粤剧、潮剧、英歌舞等;在非遗活动中欣赏源自大江南北的京剧、昆曲、川剧变脸和醒狮舞龙……耳濡目染,一点点了解、一点点感悟泱泱中华的赫赫文明。

 “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遗”,整个校园就是一座“非遗博物馆”。这里便是“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如何将非遗文化融入课程学习?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里扎根、生长?这所学校的校长张锦庭把多年宝贵的教育经验,都写在这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育人新生态系列”丛书里,全套书包含《非遗润童心》《非遗在附小(上)》《非遗在附小(下)》三册。我们从书中就能找到答案。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鲜活参考范例

丛书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育人新生态系列”

分册名:《非遗润童心》《非遗在附小(上)》《非遗在附小(下)》

主编:张锦庭

出版:南方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5月

定价:128.00元(全三册)

包邮价:88.00元

作者简介

张锦庭,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正高级职称。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校长联合会副会长,广东省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校友分会秘书长,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广东省少工委委员,广东省红领巾基金监督委员会主任,第五届全国优秀校长,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张锦庭校长说:“留住传统,就是留住了历史,就是保存了祖国文化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失传,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华南师大附小要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沃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学校希望通过创建非遗文化校园环境,建设非遗博物馆,在学生心底种下传承非遗的种子,培养其成为非遗宣传者、传承人的责任感。”

丛书介绍了华南师大附小“非遗进校园”的课程构建与活动探索,为非遗文化融入小学课程学习提供了实践经验,也为国家提倡的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作有益的探索。

目  录

《非遗润童心》

《非遗在附小(上)》

《非遗在附小(下)》

选   读

活在校园里的非遗文化种子

——记华南师大附小传承非遗文化,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张锦庭 江伟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华南师大附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让学生真正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民间艺术创意课程,参与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体验活动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播种非遗文化之先

播种非遗文化的前期工作,是班级非遗文化主题环境的创设,以自然班为单位,每个年级一个非遗项目,各班项目不一样,做到了“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遗”,整个校园就是一座“非遗博物馆”。

首先,附小在31个班级课室中,做对应非遗项目的文化布置,展示相关实践活动所需的工具、设备、器材、材料,展览各具特色的具有相应非遗项目元素的学生作品等。这样的环境营造,不仅形成了一种有教育功能的学习氛围,还积累了各种类别、可操作性强的工具和材料,让学校到处都能呈现非遗的身影,让人心旷神怡,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创设具有趣味性的学习非遗文化的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性,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非遗文化主题环境,助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其次,附小建设了一支稳定的传承项目的师资队伍,确保非遗课程进入课堂。每班配备两位指导老师,一位是外聘的31位传统项目的传承人,保证每周四下午到学校授课;另一位是附小非遗课程的任课老师。

此外,学校还特邀了一批非遗传承大师在校内设立“大师工作室”,以便经常开展活动,坚持每月开展一次“传承传统文化,感受非遗魅力——大师与你面对面”系列活动,让各非遗项目的重量级传承人:漫塑大师王增丰、广彩大师赵艺明、粤剧大师吴非凡、广式剪纸大师练晓红、木艺大师雷华等莅临附小,为学生们亲自授课。这样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非遗文化的学习教育当中,亲身体验非遗、了解非遗、喜爱非遗,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丰厚文化底蕴。

二、养活非遗文化之种

中华民族拥有博大精深、绚丽多姿的传统文化,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积淀了千年的历史记忆,延续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华南师大附小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非遗文化魅力”作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力抓手,大力构建非遗文化课程体系,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在全校31个班级中开展31个“非遗项目课程”,即非遗传承实践课,“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遗”,编写非遗文化入课堂的校本教材,开拓走出去研学的非遗文化研学课程体系,入课堂+走出去,课程+体验+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对学习非遗文化的兴趣,养活孩子心中那颗非遗文化的种子。

三、播撒非遗文化之未来

一个民族的崛起,首先是文明的崛起;一个国家的强大,首先是文化的昌盛。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今天,在校园里培育的非遗文化的种子,就是未来中华文明传承的希望。

每个学期末,附小会组织全校性的传承非遗项目成果展示活动,引导学生在传统民间艺术创意课程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感受非遗文化,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培养有理性、有学问、有深度、有内涵,负责、守法、合群、乐观、活泼、自立自强、堂堂正正的人,使学校形成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2018年2月,华南师大附小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传承项目为“传统民间艺术”;2019 年3月《传承非遗文化,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广东省第二届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同年5月,学校又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示范学校”。

附小学生,这些非遗文化的“种子”,充满朝气和创造力,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在校园里开展非遗系列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让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的基因,由各个非遗传承人注入这些“种子”的记忆里,让他们记住我们文化的根,让他们成为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人,成为中华文明进步的拓新者。非遗进校园,可以说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过去与未来的碰撞。附小将进一步探索非遗进校园的“广东模式”,通过“定标准、强师资、育新人”,让非遗走进课本,走进家庭,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学校2021年“非遗博物馆研学活动”成果汇报展演

(节选自《非遗润童心》之“非遗·概述”)

欢迎关注我们,获取最新书讯

在“南方+”搜索“南书房”,发现更多精品图书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