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一直以来,我市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用心用情、躬身力行参与对外教育帮扶工作。目前,我市共有458名教师分别在新疆兵团第三师,贵州铜仁,广东韶关、揭阳等地帮扶支教。
为确保教育帮扶成效,东莞市教育局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支教教师人选,选优配强支教队伍,助力受援学校高质量发展。过去一年,东莞支教教师扎根当地,主动作为、精诚奉献,发挥“传帮带”和示范引领作用,得到师生一致认可。为此,东莞慧教育特推出“‘莞邑良师’支教风采”系列报道,展现东莞支教教师的教育情怀和师者之爱。
为积极响应国家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号召,东莞市桥头镇第五小学音乐教师卢伟娟于2022年7月来到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德龙小学,怀揣着青春梦想和对教育的执着,开启教育生涯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段历程。
在支教工作中,卢伟娟将东莞的教育理念与当地学校教育融合,打造出具有“东莞+玉屏”特色音乐课程,组建音乐打击乐社团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开展专题讲座提高教师教研水平,为两地教育协作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构建多元课堂模式
推进音乐课堂改革
卢伟娟紧紧围绕东莞“品质课堂”目标内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推动德龙小学音乐课堂改革。
根据德龙小学学生的特点,卢伟娟结合音乐课具有体验性、实践性的学科特点,运用东莞“品质课堂”的理念,将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进行本土化融合实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探索课堂运用方法,构建多元化课堂模式。
莞铜东西部协作常平组团共建的音乐室,在2022年10月投入使用。每次音乐课,卢伟娟都把学生带到漂亮的音乐室,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调整教学难度。课堂上设计小游戏帮助学生提高音准和节奏感,用《身体音阶歌》让学生在律动中唱准do re mi fa sol la si七个音,在学生能熟练唱出七个唱名之后,再加入柯尔文手势,帮助学生直观建立音高概念。并以教材为载体,加入体态律动教学,每节课都安排节奏训练,培养学生听、唱能力及对音乐的即时反应能力。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之后,现在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音高,也从自己歌声中感受到了美。
卢伟娟在支教期间承担县级示范课,跨区联动交流研讨课,校级公开课共6次,不仅在落实“品质课堂”上做了示范,同时也将“品质课堂”与德龙小学学情有效结合,推动音乐课堂改革,打造“东莞+玉屏”特色的品质课堂。通过讲座、集中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为推动音乐课堂改革提供理论依托。学习“东莞市每周一歌,每月一研活动”,开展讲座,培训教师达300多人次。
丰富音乐特色课程,创建打击乐社团
由于学校学生学情和场地的限制,德龙小学音乐特色社团一直没有较好地传承。为了丰富音乐特色课程,根据学校实际,经过综合考量,决定开设打击乐特色社团。卢伟娟在2022年10月组建了德龙小学打击乐社团,社团分设基础班和进阶班,现有学员约40人。基础班的同学为自愿报名,进阶班的同学为音乐基础较好的学生。打击乐教学先在社团开展,继而以点带面,推广到全校,形成学校特色。
卢伟娟自费购买了打击乐团所需的器材,布置好音乐教室,每周三下午2:00-3:45为基础班上课时间。周一至周五下午3:45-4:05为进阶班上课时间。打击乐社团课程内容选择上做到从简到繁,由易到难,以杯子作为切入点开展打击乐教学。从基础的节奏训练开始,以读节奏、拍手、律动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比较急躁,卢伟娟从基本拍开始,用钢琴带练,让学生熟悉简单的节奏型,培养内心听觉,并用行走、跑跳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不同节奏作出反应。
经过四个多月的练习,社团学员完成《森林狂想曲》《兔子舞》《拉德斯基进行曲》三首曲目的杯子舞练习。学生由开始的腼腆、不敢表现,现在变得越来越自信了,也开始关注音乐节奏,节奏感相对稳定,打击乐课成了他们每天都期待的课程。
打击乐社团开设基础班和进阶班的教学,既实现了基础较差的同学参加社团的愿望,又满足了进阶班社团学员快速提升的效果,同时在社团内开展小组教学,以“老”带“新”练习,让老学员当小老师辅导新员。为了音乐社团得以传承与发展,卢伟娟将自己在东莞开展音乐兴趣小组二十多年的经验与老师们分享,并为打击乐团扩大发展,覆盖全校,形成德龙小学特色做了谋划,为德龙小学音乐社团打造提供可植入的模式。
扎根一线教学,播下希望的种子
除了做好“传、帮、带”工作外,卢伟娟还扎根教学一线,担任音乐课和科学课的老师,用爱的旋律坚守教育初心,用音乐影响孩子的成长,为学生架起爱和希望的桥梁。
学校里来了一位音乐老师!孩子们多了一份期待!学生每次碰到卢伟娟都会问:“老师,今天有您的课吗?”孩子们对支教老师充满着期待和新奇。孩子们在课余时间都不自觉地哼唱音乐课上的内容,还手拉手,做起了自己创编的音乐律动小游戏,校园里洋溢着歌声和欢笑声。
除了担任音乐教师之外,卢伟娟还有另外一个角色——四年级三个班的科学老师。科学课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校没有科学实验室,也没有实验器材,卢伟娟就在网上购买了科学实验器材,每次上课都把实验工具箱搬到教室,和学生一起动手做实验,书本上的知识变成生动的实验,孩子们的兴趣浓厚。课余时间都跟卢伟娟分享科学发现:老师,我发现昨天的月亮是满月。老师,我们能看到流星吗?老师,我能测量出太阳的高度角……
善于发现孩子闪光点
用爱点燃希望的火花
每位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每位孩子都渴望肯定与表扬,易地搬迁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注。学生每次有点滴进步,卢伟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给孩子们盖上印章,集够十个印章可换取小礼物。四(2)班的洋洋同学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在一次科学课中,洋洋被卢伟娟的课堂实验吸引住了,听得入神,卢伟娟马上表扬他,接下来的每次科学课,他都坐得非常端正,让她惊喜的是“调皮捣蛋”的他也举手回答问题了!有时候老师不经意的肯定、表扬,找到了孩子的闪光点,会让他们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找回自信,每当看到孩子们有这些变化时,卢伟娟心里特别幸福。
卢伟娟就像一束光,照亮孩子们的心底,为乡村教育架起爱和希望的桥梁,她说:教育就像播种的过程,种下多少美好的种子,未来就会结下多少美好的果实!一年的支教时间是短暂的,能为东西部教育协作,乡村教育振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便是无悔的岁月。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