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白海豚闪现汕头海域,专家:盼能看到它们“遛娃”

南方⁺ 记者

00:50

(点击播放视频)

白海豚

“太好了,粤东13头白海豚还活着!”微信群里,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助理徐诗瑶兴奋地说道。

4月12日上午,汕头东湖渔民叶永坤在濠江海域拍摄到了3头白海豚。同一天,徐诗瑶在南澳岛南边目击到10头海豚。

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跟踪拍摄,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科学总监郑锐强博士确信,粤东海域目前仅存13头白海豚,且近年来未见新生个体

中华白海豚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南方日报、南方+连续多年报道粤东白海豚的生存情况。4月14日,又是一年世界海豚日。对郑锐强、徐诗瑶等研究人员来说,能在同一天确认“粤东最后13头白海豚”都还活着,真是一个好消息。

2年不见的“费德勒”又出现了

“濠江渔民拍摄到的3头白海豚应该是A0004、A0005、A0009,也就是‘纳达尔’、‘费德勒’和‘老二哥’。”徐诗瑶说,因为已经有2年没有追踪到“费德勒”了,一度以为“费德勒”已经自然死亡,“好在它还是出现了”。

而在这两天,徐诗瑶和团队成员在南澳钱澳湾附近拍摄到了10头海豚。她一眼就认出了背鳍受过伤的“亮叔”。“很惊喜,因为2月份来调查的时候,两天就只拍摄到一头,后来看新闻才知道它们往饶平那边去了。”徐诗瑶说,每次出海调查都要看运气,并不是每次都能幸运找到白海豚。

徐诗瑶从过去一年的监测情况分析,南澳海域基本是以“亮叔”为首的10头为主,汕头港海域则是以“老二哥”为首的3头为主,两边的成员基本没有变化和流动,说明群内的社会关系比较稳定和紧密。“它们大部分是老年个体了,基本待在同一个地方,和同样的伙伴待在一起。”徐诗瑶说。

就在3月,广东海警局执法艇在潮州市三百门港附近海域发现一群白海豚。徐诗瑶通过视频辨认,正是常年在南澳海域的这10头白海豚中的部分个体。“可能是在南澳这边没找到吃的,也可能最近捕捞渔船过于密集,所以它们往北边去。”

“白海豚生生不息,我们年年有渔”

从研究人员的角度看,船舶交通对于白海豚的生存是一个威胁因子,有不少白海豚就是被螺旋桨打伤。但在徐诗瑶看来,虽然渔业活动给白海豚带来直接和间接的伤害,但真真正正每天和白海豚打交道、最能保护白海豚的其实是渔民

她的感慨来源于与渔民出海的发现。“开船的船长非常清楚白海豚的行踪,他们说一般都是靠近中午才能看到白海豚,因为早上近岸都是收网的小型渔船,海豚很少会来。”徐诗瑶在南澳调查的两天也发现,白海豚确实不怎么往大桥那边去,因为那里有较多渔船在收网,它们爱在渔船少的一带活动。

调查过程中,为了让徐诗瑶拍到好照片,一开始船长靠白海豚比较近,但海豚很快游走了。意识到这一点后,船长主动提出要绕远一点。果不其然,等船开到比较远的地方并停下发动机后,白海豚反而不害怕了,慢慢靠近船只。

“我感觉当地的船长都是爱护白海豚的,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给海豚带来干扰,他们很愿意改变、采用更友好的开船方式。”这是徐诗瑶在出海过程的收获。她认为,只有当地渔民意识到白海豚保育的重要性,在经过重要栖息地的时候愿意放慢船只速度、可持续捕捞、妥善处理废弃渔网、不往海里丢垃圾,为白海豚创造更好的栖息环境,才能实现“白海豚生生不息,我们年年有渔”

“保护白海豚不仅仅是研究机构和政府的事”

徐诗瑶是一名“95”后,加入智渔团队2年了,跟着郑锐强博士频繁出海,白皙的皮肤晒成了小麦色,她也没有喊过一声累。对于她来说,能够在年轻的时候参与保护国家保护动物,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

她坦言,其实之前并不太关心白海豚,因为看过很多关于白海豚保护的新闻,所以理所当然地觉得白海豚也和大熊猫差不多,在保护区里被很好地保护着。直到真正接触到白海豚保护圈子,才知道保护海洋动物远不如保护陆地动物直接。

“海豚是游来游去的,不是划起一片保护地它们就会在里面生活到老,而国内所有白海豚种群数量下降的趋势到现在也没有得到扭转。”当徐诗瑶得知粤东海域仅剩13头白海豚的时候,诧异的同时也心生愧疚,“连我这种关注了鲸豚保护很多年的人,都不知道粤东海域这个小种群,更何况普通公众了。”

过去徐诗瑶以为,保护白海豚是研究机构和政府的事,经过深度了解,她意识到这种以研究机构和管理机构为主导的传统保护方式,恰恰导致了保护行动的不连续和数据壁垒问题的出现。她认为,在白海豚保育中,除了保护区和研究机构的行动,还需要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让更多公民科学数据来支持白海豚的研究

“我们暂时无法常驻这里,很难做到每个月都在汕头监测种群动态,所以每一次公民科学数据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她进一步说,“像这次渔民在濠江东湖海域拍到3头白海豚的影像记录,对我们来说就很重要,我们知道了粤东13头白海豚都还活着,也知道它们大概的活动范围,下次调查如果在汕头港找不到,我们就会往南边濠江那边走。”

“我们愿意给喜欢白海豚、想了解白海豚、了解保护工作的人一个渠道,把科研的大门向公众敞开。”徐诗瑶说,因为曾经她也是在鲸豚保育大门外踮着脚“窥视”的人,现在半个脚踏进来了,她希望可以把高墙推倒,让其他像曾经和她一样,对白海豚保护感兴趣的人也能意识到它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灭绝风险,一起加入到白海豚保护中去

2018年,粤东的白海豚种群曾诞生过一只新生幼豚,但很可惜没有存活下来。徐诗瑶期盼着能在某次出海监测时,在一群粉红海豚中间瞥见一抹灰黑色——因为那意味着,这个种群中又诞生了新的生命。

延伸阅读

《粤东海域最后13头白海豚》

《“蓝色精灵”守护者》

【南方+记者】余丹

【图片】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视频】陈锴进

【海报】麦瑜瑜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龙湖

编辑 罗荀畋
校对 罗健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