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种车间、亲虾培养池、营养车间……湛江东海岛上,坐落着我国最大的南美白对虾亲本选育基地。这里是国家863计划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由其培育的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填补了国内自主选育南美白对虾种虾的空白,让对虾得以走向更多人的餐桌。
仓廪实,看深海。落实粮食安全战略、践行大食物观,广阔的海洋为湛江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而种苗则是保障“蓝色粮仓”的“芯片”。作为全国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市、广东发展海洋牧场的主战场,实现“藏粮于海”,湛江正当其时。
经过多年的沉淀,湛江现有水产种苗场480多家,各类水产种苗年产量2000多亿尾;拥有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1家,国家级良种场2家,省级良种场16家,经农业农村部审定的湛江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占全国的50%。66个水产品种人工繁育技术投入生产应用,其中淡水20个,两栖类5个,海水41个,育、繁、推一体化良种体系形成,种质资源“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水产种业“硅谷”初步形成。
破解种虾“卡脖子”问题
种业强则农业强,种业兴则农业兴。在湛江,关于种业的故事,要从对虾说起。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受白斑综合征病毒影响,我国传统对虾养殖业遭受严重打击,产量一度从1992年的22万吨下滑到1997年的6万多吨。这时,南美白对虾为产业带来了新希望。1998年南美白对虾在湛江试养成功,我国对虾养殖中心开始由北往南移。
问题却随之而来。南美白对虾的种质资源长期依赖国外进口。当养殖规模扩大时,种虾价格不断上涨,经营成本大大增加,育种技术关卡成了横亘在对虾产业发展道路上的难题。
为了打好这场种业翻身仗,2002年,科技部、农业部把对虾抗病毒选育的工作纳入了国家863计划,成立国家863计划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开展南美白对虾、海水鱼等育种研发工作。
基地与中山大学联合,率先开展南美白对虾的选育研究工作。历史性的一跃在2011年到来——历经近十年的摸索,基地选育出国内认定的第一个南美白对虾抗病新品种“中兴1号”,突破种虾受制于国外的“卡脖子”难题。
如今,该基地有亲本选育养殖池150亩,育苗水体2万立方米,是集种苗、水产饲料、养殖、动保为一体的综合研发平台,主要品种包括南美白对虾,红螯螯虾、金鲳鱼、石斑鱼、军曹鱼、马友鱼等。其中,年选育对虾亲虾10万对,虾苗80亿尾,是我国最大的南美白对虾亲本选育基地。
如今,湛江实现“哪里有对虾养殖,哪里就有湛江虾苗”。种业的兴旺带动对虾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对虾种苗产量、养殖面积、养殖产量、饲料产量、加工规模、出口量和交易额七项指标全国第一的成就。湛江登上“中国对虾之都”的宝座,全国十条虾中,就有六条来自湛江。
突破鱼类人工繁殖技术
湛江水产发展的基础好,发展空间大,上个世纪90年代起,陆续突破了不少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技术相对比较成熟。
近年来,通过水产良种工程建设,湛江大幅改善了水产良种保种、选育和繁育基础设施,为水产新品种的选育和引进工作创造了重要的基础条件,水产良种供应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湛江年培育石斑鱼苗0.76亿尾、金鲳鱼苗1.21亿尾、军曹鱼苗220万尾、南美白对虾苗1700亿尾、扇贝等贝类种苗16.28亿粒。
湛江系统开发和利用渔业种质资源,一方面优选具有发展潜质的名优新品种,如海水重要养殖经济鱼类石斑鱼类、鲷科鱼类、军曹鱼、卵形鲳鲹,东风螺、方格星虫、糙海参等;另一方面,引进国外优良养殖种类,成就新产业,现已形成产业规模的水产种业有南美白对虾、石斑鱼类、卵形鲳鲹、扇贝、贝类、珍珠、罗非鱼等,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去年6月,高体鰤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解决长期以来高体鰤养殖依赖野生苗的问题。高体鰤俗名章红鱼,其苗种每公斤市场价格突破百元,在全球水产市场具有很高的潜在价值。此前,由于高体鰤苗种基本来源于野生捕捞,存在种质资源衰退风险。
“高体鰤产业化人工育苗技术的成功研制,是响应国家打赢种业翻身仗,打造‘蓝色粮仓’号召的具体举措,将为我国深远海养殖提供良好的养殖品种,经济效益可观。”湛江湾实验室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春华介绍。
【聚焦】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海水鱼良种场
去年,由广东海洋大学牵头实施的广东省南美白对虾现代种业产业园入选2022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这也是全国首个省级水产种业功能性现代农业产业园。
该产业园以种业水产为突破口,重点解决种业问题。根据产业园规划,到2023年,实施主体的种业产值达到1.5亿元,年生产自主选育亲本数量在30万尾以上,培育苗种数量超过1000亿尾,良种覆盖率超过养殖面积的90%。
“种业跟产业发展紧密相关,整个产业链条里,种业是源头。养殖要有良种和良法,才能得到好的水产品,所以最开始一定要有好的种。”广东海洋大学副教授汤保贵介绍,种业发展非一日之功,不是某家企业或某所高校就能够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整个产业的协作。
在湛江,学界和业界早已达成合作的共识。近年来,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深化合作,带动水产种业发展,支撑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粤西首个省级实验室——湛江湾实验室在优质鱼种育繁推方面进行研究,突破鮸鱼、高体鰤等鱼种的育种与养殖关键技术,正以卵形鲳鲹、石斑鱼等南海“蓝粮”品种为对象,制定技术集成及应用方案,开展养殖标准化与产业化应用。
上个月,湛江全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进会召开,会议要求强化科技创新,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强优质品种培育,重点抓住种业“芯片”这个核心,强化水产种业技术攻关,开展适合深远海养殖的海水鱼选育种与种苗规模化繁育,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海水鱼良种场,培育一批国家级水产种业龙头企业。
有自然禀赋,有政策支持,有科研推动,湛江水产种业正迎来新的春天。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林露
【实习生】方怡
【通讯员】孙诚志 赵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