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秘密大营救文化名人!记者走访发现东和行鲜为人知的历史

惠城发布
+订阅

惠州上塘街70号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三层西式建筑格局,内部的扶梯雕花、青砖绿瓦、西式壁炉,犹见当年的气派、典雅。在二楼展厅,茅盾夫妇与参与粤港秘密大营救的游击队员、地下工作者在东和行里吃年饭一幕,以铜像的方式复原再现。

1941年底至1942年春上演的粤港秘密大营救,已经过去80余载,数百名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一路奔波的路线已经被完整挖掘整理,一些主要接待点如东湖旅店,也逐渐开辟为纪念场所,但一些隐蔽战线的交通站、接待点,如东和行,则因年代久远、城市建设而湮没,难再寻觅。

近日,惠州日报记者走访发现了东和行鲜为人知的历史,原来,三栋镇木沥村元和村民小组(原称水坑,曾用名源和)李氏家族为东和行的东家,元和李氏在秘密大营救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大年饭

让文化名人终生难忘的“风味鸡”

根据元和李氏村民讲述,他们的先祖于清代中期从三栋老莲塘迁来,先是经营港口、平海一带的盐田,累积财富,人丁兴旺,后于晚清时期在淡水、永湖、惠州水东街开设东和行商号,连锁经营煤油、洋纱等“洋货”以及布匹、新药、油粮等,并购买木船,靠着淡水河、西枝江的发达水运,货如轮转。

抗战爆发后,除了东和行为秘密大营救出钱出力,元和寿山世居也曾庇护过不少文化名人。

抗战时期,从惠州东江至淡澳沿海这条水陆交通线,成为第二条“滇缅公路”,战时经济“畸形繁荣”。当时,东和行理事长为李士佳(后改名李国培),常务理事是李贵祥(后改名李伍),两人是堂兄弟。李士佳早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后加入农工党。李贵祥身怀技艺,擅长制衣,还兼任了东和行一家成衣行的经理。他们两人,一个善于交际经营,一个长于执行管理,将东和行生意打理得头头是道。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广东党组织和东江游击队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尽—切努力,不惜任何代价将困留在香港的文化界人士、爱国民主人士、爱国抗日人士和国际友人营救出来。

这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中共惠阳县委抽调组织部部长兼武装部长卢伟如牵头筹建水东街交通站,还抽调梁化区委书记陈永及其夫人到惠州协助卢伟如工作。组织上拨给卢伟如一笔钱,从香港贩来几十担货,计有煤油、汽车轮胎、布匹等。卢伟如将这批货物屯在东和行。当时的东和行已经成为农工党的特委机关,驻店的李士佳以及杨思中、苏景云、叶越秀、叶志良等都是农工党党员。东和行与中共有统战关系,此前廖承志在路过惠州时曾作出安排,请李士佳他们协助营救工作。卢伟如、陈永等人于是利用东和行做买卖、掩护革命工作,时刻准备着将要到来的秘密接待工作。

惠州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二楼展厅,茅盾夫妇与参与粤港秘密大营救的游击队员、地下工作者在东和行里吃年饭的一幕,以铜像的方式复原再现。

1942年2月14日,除夕当天,秘密大营救第一批文化名人茅盾一行20余人从惠阳茶园出发,穿过永湖,直到黄昏赶到三栋圩镇。大家匆忙在三栋吃了顿简单的年夜饭后继续赶路。直到次日、大年初一凌晨1时许,茅盾一行才抵达惠州城外。

卢伟如将大家临时安顿在东湖旅店,凑合吃点饭菜后就休息。天亮后,卢伟如叫醒熟睡的文化人士,并将他们转移至距离东湖旅店不远处的东和行。卢伟如《在惠州秘密接应文化人》记述道,“我把他们分别安排在东湖酒楼和东和行住下,并指派地下党员李茂白等负责警戒工作……”

卢伟如还叮嘱陈永负责每天到东和行照顾文化人,并特别交代,他们都在店里食宿,等待雇船前往老隆。陈永在《行商古城迎“贵客”》记述:“由于战争的影响,东和行已不营业,住宿条件很差,文化人住进去以后,只能睡楼板,但大家毫不介意。一天,张友渔对我说,天气怪冷的,最好给买些炭来烤烤火。我马上去买来木炭,解决了大家的取暖问题。春节(年初一)那天,我们买了些鱼和肉,给大家过年。茅盾说他的家乡风味鸡很出名,他夫人会做,需要两只鸡和姜、醋之类的调料。我把鸡和用料买来了,茅盾夫人亲自动手做,做好后还叫我们一起吃。”

这就是东和行里、茅盾夫妇亲自下厨烹饪家乡名菜“风味鸡”让大家吃上一顿终生难忘的大年饭的一幕。

那时惠州城里情况复杂,汉奸、特务到处活动,为了保证文化人的安全,营救人员规定文化人不准随便上街。一天,茅盾夫妇提出要到街上走走,看看市面。经请示卢伟如同意后,陈永陪同他们夫妇上街,小心翼翼地领他们转了一下街道就赶紧回来东和行。

1942年2 月17 日,大年初三,卢伟如领着茅盾、张友渔等 20 多人登船离开惠州,安全到达老隆。后人讲述,当时这批文化名人的船只,也是东和行李士佳等人安排的。

第一批文化名人离开惠州后,东和行继续作为秘密大营救惠州接待点,接待文化名人、民主人士无计。1942年8月,粤北省委受到破坏,组织通知卢伟如、陈永赶快撤离惠州,水东街交通站交由李惠群负责。为预防出事,李惠群将水东街交通站出入地点由东和行转移至源吉行。至此,东和行退出红色隐蔽战线,继续营业。

大营救

从寿山世居到东和行倾力襄助

东和行的管理模式为宗族式管理,定期由李氏族人选出德才兼备、有经商能力的人担任理事长、掌柜、财务等。东和行为李氏族人的带来巨大财源,尤其是水东街东和行,生意尤其兴盛,成为李氏族人到惠州城办事、买卖、探亲的一个歇脚点,村里流传着民谚“没吃没喝,就去找东和行。”村里的人读书、更换新衣等,更是由东和行包办。

三栋木沥村元和寿山世居围屋的斗拱门,曾有文化名人穿过。

解放战争时期,因战乱、通货膨胀等原因,东和行生意盛况不再,日益衰败,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因各种原因,辉煌一时的东和行商行结束营业。

后来,因惠州城市建设,东和行几易主家,拆建数次,到如今,它的具体位置,已经难以寻找。

多年来,木沥元和李氏村民不断收集、挖掘东和行的历史,以铭记先辈对秘密大营救所作的贡献。据李贵祥之孙李挺、李育初以及李士佳孙子李英豪等人介绍,元和李氏历来人才辈出,士农工商兵均有不凡人物,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各种形式支援革命。早在东征时期,东和行就支援了黄埔军校官兵,捐献了一大批物资。抗战爆发后,除了东和行为秘密大营救出钱出力、无偿作为接待点,元和老围屋——寿山世居也曾庇护过不少文化名人。

当年文化名人、民主人士从香港到惠州的转移线路,途经深圳宝安、惠阳茶园、永湖、三栋、惠州城,也是秘密大营救中主要一条路线。三栋的坝山口、圩镇以及元和寿山世居等地,都留下了其中一部分文化精英的足迹。

寿山世居是典型的客家围屋,规模宏大,前后半月形池塘,后有靠山,由左右两侧有斗门进出。围屋有四座碉楼,四周高大的围墙有枪眼,周边遍植树木,在冷兵器时代,易守难攻,即便是枪炮武器,要拿下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据李挺讲述,作为大户人家,当年族人在寿山世居配备了不少枪炮,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保护生命财产安全。他很小的时候,就听祖辈说,当年有不少东纵游击队员、文化名人途经寿山世居,甚至有留宿的。为协助营救,村民有往返惠州、三栋打听风声的,有准备船只的,也有在村口龙眼树下通宵放哨站岗的。

在秘密大营救中,元和村民在这个百年龙眼树下,为东纵游击队员、文化名人通宵放哨站岗。

据称,元和李氏曾经有本族谱,记录着族人的繁衍发展脉络、优秀人物以及东和行的地契、运作等情况,让人遗憾的是,这本族谱在数十年前遗失,导致很多史料阙如。

元和村口的百年龙眼树,树根盘地,躯干挺拔,枝叶浓密,每年春季老枝发芽、夏季结果,当年,村民就是在这棵树下放哨站岗,为秘密大营救贡献力量。龙眼树不远处的寿山世居,这座城堡式的古围屋,风霜满面。这里已经纳入广汕高铁惠州南站的征地范围,村民正计划另址重建寿山世居祠堂。

寿山世居将和东和行一样,向时代做一次永远的告别。但村民相信,因为有精神的内核在支撑,寿山世居和东和行的故事,会传之久远。

来源: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转载请注明。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