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始兴县马市镇政府西面约1公里,浈江河畔,有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村庄——黄塘村。走进村里,那古韵犹存的建筑、街巷和残存的遗迹,以及那老态龙钟又生机勃勃的大榕树,无不向人昭示着它令人惊叹的传奇故事。
“船装月圆”名声传。传说,北宋国师赖布衣行走始兴期间,留下了“壁上藏半月,船里装月圆”的谶语,暗示找到者可以“马粪变银元”(即财源广进之意)。南宋时期,赖氏先祖长年于浈江河经营运输生意,某日终于在浈江边觅得一“船形”地势,认为与“船里装月圆”之谶语相应。于是,便按“船形”布局,设计建造了这条坐南朝北的村庄——黄塘村。一是在村前、村后各建一条2米多宽,用鹅卵石铺砌的街道。这两条街的两端都稍稍向内弯,把整个村庄包围起来,它们像大船边沿的踏板。村民每天在这两条街道上走来走去,仿佛是在划动这艘“大船”。两条街的某些路段,至今还基本上保持着原状,历经岁月的磨蚀,街面的鹅卵石显得光滑、明亮。二是在中间建了一条长长的巷道,巷面用青砖铺就,沟渠则用大块的褐色麻石砌成。它既是大船中间的“龙骨”,又可把各家各户连接起来,方便村民串门。历经沧桑,巷面如今布满青苔。三是建了三条横巷,作为大船的“肋骨”,把三条主街道连起来,构成村中重要的交通网络。由于地形似船,街道按船的架构建设,房子亦是依势而建,整个村看上去也呈船的形状,村民也一直把村庄当“船”来呵护。船最忌讳的就是漏水,所以村里有一条规矩:除村头村尾各挖一口水塘作为“锚孔”外,村内不准打井,意思是打井会把船身打穿了,船就会漏水沉设。也许是被村民的真诚感动,黄塘村仿佛真有“船神”庇佑。自建村到现在,虽然黄塘村紧邻浈江,可村庄一直没被水淹过。据村里老人回忆,有一年发洪水,眼看河水升至祠堂门口,即将浸到祠堂。就在这时,洪水开始退去了。还有一年,村的四周都被洪水淹没了,村民甚至可以撑船绕着黄塘村转一圈,但村庄还是未被洪水浸淹。几百年来,黄塘村不断演绎着“水涨船高”的奇迹。
驿站圩市由来久。黄塘村地处水陆交通要道,是中原进入南粤大地的必经之地,以及始兴与南雄之间的重要中转站。早在明洪武年间,朝廷便在此设立了巡检司和驿站。马市是始兴农产品的重要产区,其油、米、烟等农产品,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在始兴都是数一数二的。在马市圩还没有开墟之前,这里是马市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圩市,是当时的商品集散地。每逢农历一、四、七几个圩日,四面八方的人们便把油、米、烟等物品运到这里来贩卖。村里的三条横巷,由此成为油巷、米巷和烟巷。漫长的岁月里,因公务和商务的发展需要,黄塘村的浈江河畔逐渐兴建了六个石码头。每天,南来北往的官船、商船停满了各个码头,商人如潮水般涌来,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精于商贾的赖氏先人,当然不会错过这么好的商机。他们从外地运进布匹、盐、糖、锅等日杂物品,在村里进行交换。这样,在村的南北两条主街上,形成了许多卖日杂百货的商铺。黄塘村的赖氏先民,在圩集这个平台上,创造了属于他们的经济辉煌时代。
祠厅塾围庙皆有。几百年来,因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黄塘村建起了不少公用性建筑,公祠宗祠、官武书厅、书院围楼及寺庙牌坊等一应俱全。河对面有个叫“下马坎井”的古迹,据说古时凡经此地的,都要文下轿武下马,喝口四方井里的水,故那口井叫“下马坎井”。喝罢清洌的甘泉后,达官贵人们便渡船到对面的黄塘村休息。对于各方客人,黄塘村是这样安排的:如果是赖姓,就安排到赖氏宗祠,大家排排世系字辈,叙叙宗亲之谊。赖氏宗祠是村里的核心建筑,门坪用卵石铺圆形方孔钱图案,正厅青砌二面坡硬山顶,二井三进,天檐泥塑神仙图案,额镶“赖氏宗祠”匾,由光绪年间的始兴县知事胡良铨题写。如果是普通百姓,就把他们请到公祠里,端茶送水,同样以礼相待。如果官员就到官厅,习武之人到武厅,文人墨客则到书厅。这样,每一类客人都可以在黄塘村交到自己喜欢的朋友,聊到共同的话题。
黄塘村人热情好客,他们用特有的礼遇,接待温暖着每一个过客,村里的“两祠三厅”,常常是宾朋满坐,欢声笑语。然而,因年代久远,疏于保护,官厅、书厅、武厅已毁,只有公祠宗祠还完好。如此科学完美的布局设计,如今却堙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让人为之叹息。
书中自有黄金屋,为了让子弟接受良好的教育,黄塘村斥资建造了面积200多平方米的私塾“紫云轩”书院。书院红砂岩门框,额镶红砂岩“紫云轩”匾;进大门,是一个用青砖砌墙的院子,面积150平方米左右。走过院子,是书院的大门,有三级麻石台阶,赋“连升三级”之意。书院分前厅、后厅和一个天井,两边8间厢房。后厅原来雕梁画栋、气派非凡,只可惜多年前被一场大火烧毁。站在后厅看前厅,门坊上方写着“道在迩”三个字,它出自孟子的名言:“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意思是,读书既要学会道理,又要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做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黄塘村先民对子弟的教育可谓用心良苦。
“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围楼是始兴村庄的标配。黄塘村原有三座围楼,可惜现在只保存下来两座。一座是位于村西南的“耸映龙洲”围。坐南向北,高5层,占地面积200平方米。青砖到栋,庑殿顶,覆黛瓦,红砂岩砌拱围大门,镶“耸映龙洲”匾,外观雄伟靓丽。另一座是位于村东北的老赖围,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180多平方米,正方形,高4层,庑殿顶,覆黛瓦。内围门则坐东朝西,红砂岩拱门,额镶“承荷隆祥”匾。
经济繁荣的地方,寺庙也不可少。黄塘村的寺庙叫飞云宫。飞云宫石头砌基脚,混砖垒墙。两边有耳房,分别是厨房和卧房。中间的房子最大,神位上摆放红脸、白脸和黑脸三尊石上菩萨,它们是百姓崇拜的河神。每逢年节,家家户户必派代表到庙里进香,希望菩萨保佑一家平安。经营河上运输的家庭,每月初一、十五也不例外。如果有货物需要运输,出发前还要在庙里举行隆重的仪式,祈祷菩萨保佑船运平安。据说,香火最旺的时候,还有一个和尚主持事务。走访中了解到,村里还曾有“孝道”“节操”两个牌坊和功名石等,可惜都已经毁坏。
百年古榕庇苍生。沿浈江河堤进入黄塘村,从村头到村尾,共有9株树龄数百年的古榕。树干的胸径,小的两三个大人能围上,大的则要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它们盘根错节,遮天蔽日,板状树根像一条条游龙向各方散去。树干则满是皱褶,仿佛在述说它岁月的悠久。它们姿态万千,特别是从树上生出的树结,有的像人,有的像动物,有的像植物,或者像一幅精美的山水画,让你百看不厌。每一颗榕树都是一把天然巨伞,为人们遮阳挡雨;孩子们每天在树上爬来爬去永不烦腻,村民们每天在树下家长里短永无止境。
“榕”“容”同音,“容树则容人”,建村种榕树是客家人的一种风俗习惯。一是榕树的生命力强,如果榕树都种不活的地方,肯定不适宜住人,所以榕树是验证该地是否宜居的最佳选择;二是既然大家选择同一地方,就希望互相之间融洽相处,抱团取暖,携手共建美好家园。但一般情况下,一个村落都种上几棵,像黄塘村数量这么多,倒是很少见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因为黄塘村位于浈江河畔,榕树的根系特别发达,把榕树种在河堤边,可以起到保护河堤的作用。河堤牢固了,村庄也就安全了。从这个角度上说,榕树就是黄塘村的保护神。如今,这些榕树虽然历尽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但它们依然郁郁葱葱,长势旺盛。它们见证了黄塘村的昨天,仍默默守护着黄塘村的今天和明天。
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黄塘村的重要中转位置逐渐弱化,马市圩兴起后,黄塘圩闭市,风光不再。弹指一挥间,近百年过去。虽然没有往日的热闹和繁华,但古韵犹存的黄塘村,仍然凭借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保护价值,于2014年被列为“广东省传统村落”。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万里碧道”等项目建设,黄塘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风貌有了质的提升,一个具有浓浓乡愁、满满回忆的传统古村落再次展现在世人眼前。
【撰稿】始兴县政协宣传科 林发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