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手机游戏已经成为
孩子们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
玩游戏换个酷炫耀目的皮肤
不仅能使攻击力加强
还能显得与众不同
非得说个缺点的话
就是这东西有点费钱
所以
当骗子抛出“免费”诱饵时
孩子们往往会“把持不住”
为了守住钱包里的血汗钱
家长们也都纷纷藏好银行卡
坚决不跟孩子透露支付密码
但他们万万想不到的是
骗子竟然还有别的套路
近日
佛山南海14岁女孩小晴(化名)
在刷短视频时
一则“免费领取游戏皮肤”的广告
引起了她的注意
心动的小晴没有多想
便扫描广告上的二维码
添加对方为好友
然而,对方并不是客服人员
而是自称为北京市公安局的“周警官”
“你存在恶意拖欠他人6万元的行为,
正在被公安机关调查。”
看到“周警官”发来的消息
涉世未深的小晴一下子慌了
随后
“周警官”亮出警察证
要求小晴到网购平台
购买价值1万元的指定商品
方可解除涉案嫌疑
得知小晴的手机并未开通支付功能
身穿“警服”的“周警官”直接开启视频通话
表示自己可以代替小晴购买商品
只要小晴使用父母的手机扫描二维码转账即可
害怕“涉案”的小晴趁父母不注意
偷偷拿起妈妈的手机
模仿妈妈的语气和爸爸聊天
并趁机询问银行卡支付密码等信息
最终,在骗子的恐吓威胁下
小晴在2小时内分13次扫码转款
合计被骗17万元
不久
小晴的家长发现此事
急忙赶到松岗派出所报警求助
为了保障财产安全
小晴的家长一直未给女儿开通手机支付功能
更未向她透露过家里的银行卡密码
但让他们万万没有想到
在骗子的诱导下
小晴会偷偷使用妻子的手机
骗取银行卡密码
此外
小晴的父母还表示
因其经营的餐馆生意繁忙
他们平日里对小晴的关注较少
沟通也不多
导致小晴在遭遇诈骗时
不敢及时向家长反映情况
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
辨别能力较低
遇到一些吓唬的话语或字眼时
他们容易感到害怕
并在诈骗分子的“远程操控”下一步步把父母的钱转走
面对电信诈骗
不给孩子开通线上支付
不向孩子透露支付密码
并不是万无一失的
家长应多关心孩子生活学习情况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多给孩子科普反诈骗知识
教育孩子不要随意扫描
或点击陌生的二维码、网址链接
当遇到自己无法辨别的事情
或受到恐吓时
要第一时间向老师、家长求助
编辑 周芷晴
审核 王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