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纵横四海,根在潮汕。近日,“侨聚鮀城 共商发展——侨助汕头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汕头举行,多国潮籍社团侨领回到家乡,探索合作机遇,携手高质量发展。这份潮商团结互助的精神,与潮人爱乡情怀交织在一起,无不让人为之动容。作为侨乡汕头的文化象征,红头船精神一直以来激励着海内外的潮汕人。当年,一艘艘红头船从樟林古港和西堤古码头始发,见证着众多潮汕先辈过番“出洋谋生”的历史。而今,樟林古港和西堤古码头所在的西堤公园经过保育活化之后,成为南粤古驿道出海口纪念地,已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谱写新时代的“侨”文章。
古港:红头船故乡“再启航”
樟林古港在乾隆至嘉庆年间进入全盛时期,是明末清初粤东第一大港,有“通洋总汇”“河海交会之墟”之称,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格外突出。在澄海区东里镇的樟林古港前,屹立着一块古朴石碑,碑面上“樟林古港”四字铿锵有力,让海内外游客和归家潮人重温过番岁月、缅怀当年飘洋过海艰苦奋斗的潮汕先辈。
樟林古港纪念碑
一艘参照1972年在樟林港河床南畔洲段出土的红头船骸制作的三桅仿真红头船矗立于古港广场河畔,默默地讲述着潮人过番出海的那段历史。沿着古港河往下走,只见河水清澈,水光潋滟,白鹭翻飞,赏心悦目。樟林古港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吴庆连对樟林古港的历史了如指掌,说起古港近年来的发展和各个细节更是如数家珍。
樟林港埠的兴旺起始于康熙八年,澄海县展复之后,署县事通判阎英奇在原“樟林寨”寨址修樟林石城,称为“樟林寨城”。至康熙二十三年正式弛海禁,樟林埠商人纷纷造船出海。康熙六十一年商民与暹罗进行大米贸易,远洋航海事业应运而生,樟林港开始兴旺,由渔港转商业港,樟林港埠呈现一派繁荣景象,雍正元年至乾隆五十六年形成“六社八街”的港埠格局,清嘉庆七年在南社港南侧新建新兴街,是樟林古港全盛期的货栈街。道光六年樟林港淤浅,外来船只不能进港,改停泊于饶平柘林,樟林港逐渐衰退。樟林港埠的繁荣时间跨越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个朝代,历时百余年,故有“百载商埠”的美誉。
樟林古港南粤古驿道文化长廊
昔日的繁忙商贸早已不再,但如今的樟林古港焕然一新,先后修缮的古港广场、新兴街、古码头遗址、山海雄镇庙、秦牧故居等,在古港河两岸静静守护着这座村落。字迹斑驳的老墙,坑洼不平的石板路,走在新兴街的街道上,百年前印刻于石墙之上的牌匾标号还依稀可见。尽管只有短短200多米,行走其间,却仍能感受到当时的繁华富庶。吴庆连告诉记者,在新兴街因为樟林港商贸鼎盛而建成的社区,大部分住户的栈房仍保留着当时“上为货仓、下作客栈”的格局,这在当年也是为方便客商们运输和储藏商品。
一边是小桥流水,一边是竹林绿荫,远处的莲花峰“绽开”千年。古驿道曾经的繁华,古港口当年的风采,如一幅多彩画卷在来客眼前一一铺展开来。2016年,“樟林古港—新兴街古驿道”被省住建厅列为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示范段。同年12月,樟林古港又被评为“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
樟林古港新兴街
作为“红头船的故乡”,樟林古港环境整治和保育活化工作受到省、市、区的高度重视。2008年以来,东里镇不断争取各级专项工作资金,以“潮侨故里 海丝樟林”为主题,逐年拓宽凿深樟林古港古驿道保育活化、侨乡资源平台和文旅融合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022年东里镇在市委、区委的关心指导下顺利争取到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樟林古港海丝潮侨文化旅游景区项目的专项债项目,投资总额共计18.4亿元。澄海区东里镇党委副书记蔡业嘉告诉记者,为充分打造樟林古港海丝潮侨文化旅游景区,在整体规划方案谋划的基础上,东里镇主动谋划一批以樟林古港片区为核心的道路及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2022年度完成永定楼修缮改造提升文物保护项目,并活化成为潮汕地区第一家镇级侨批展览馆,挂牌成为汕头市澄海区永定楼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基地、澄海区潮侨文化传播基地,成为常态化传播潮侨文化的一个平台。
西堤公园:让老城重焕新生机
立于西堤公园的“过番纪念柱”,静静地守候在当年的老码头上。这根独特的纪念柱由标示方向的三角水泥墩堆砌而成,每块石头上都镌刻着从汕头至当年南洋各国的海上航线距离,犹如默默无声的怀念,指向过番目的地的航向。
西堤公园“侨批记忆之流”
西堤公园位于汕头老市区西南角,西面为西港河入海处,南面为礐石海。面朝内海湾的公园与旁侧的礐石大桥交相辉映,一幅静谧柔美的海景画面呈现眼前。“侨批记忆之流”是西堤公园的核心景观,也是和市民最互动的地方。此处选取数千封具有代表性的侨批,它们被制作成瓷板黏贴在圆环上,展开了侨批所跨越的时间长度和空间广度:有自1883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侨批,有寄自侨居国如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侨批,也有记载着收批人所在的村镇、户址、名字等信息的侨批,还有显示出各种货币的侨批以及华侨异国生活的老照片……涟漪的水面使静躺在水中的侨批和照片若隐若现,仿佛平静地述说着被时光淡忘的不完整记忆。
下沉广场南面的地图广场,重现了老城独特的放射性城市网格脉理。地面采用民国时期老城区地图,在地面上按比例重现当时主要的路、街、巷的名称和走向,赋予广场空间一种历史存在感。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在当年的老街,街区、街名和众多侨批局的商号历历在目,或许可寻找到自己儿时的老屋位置,随之勾起一段段美好的回忆。
“这就是昔日汕头开埠以后,潮汕先辈漂洋过海的始发地之一。”西堤公园管理所负责人陈宁邑告诉记者,西堤公园世界记忆名录长廊、侨批记忆之流、过番纪念柱等景观,都留存着潮汕先民过番拼搏的时代记忆。这里有机地将“世界记忆名录侨批纪念地”、南粤古驿道古出海口遗址等元素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一处融历史纪念、文化传播、休闲运动为一体的多功能社区公园,荣获“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
在西堤公园的石碑上,书刻着“海邦剩馥”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这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对侨批文化的高度评价。侨批的初衷是赡养眷属,但它亦饱含着侨民对故乡的怀恋之情,有着更多的感情意义,是家乡侨眷和海外侨胞维系情感的重要纽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全面体现。2013年6月,“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遗产。
侨批记录了海外侨胞艰难创业史,展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2016年以来,广东率先在全国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保护活化华侨银信文化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陈宁邑表示,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创新性地将侨批、银信在公共空间进行展示,探索出让侨批文化融入城市文明的新路子,也探索出增强市民家国情怀、提升文化自信的新途径。如今,慕名前来西堤公园观光、学习和了解侨批文化知识、寻找历史记忆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由此,也进一步带动了小公园开埠区的旅游热潮,使老城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新闻链接:“侨”见新时代
樟林古港、西堤公园作为南粤古驿道纪念地出海口,虽然在地理上并无关联,但均先后作为潮汕先辈“下南洋”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2017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汕头站)就在这两个地方举行,让来自全国的选手们近距离感受“海风侨韵”的独特魅力。
方寸尺素,桑梓岁月,跨越山海,一纸还乡。以前“过番”搭乘的都是红头船,“番客”到达目的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寄批报喜。在通讯落后的年代,“平安”二字对离乡别井、漂洋过海的华侨或侨眷来说,都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往家中寄批时,往往还要附上一些钱。“番客”只需把番批和银钱交给所在国的侨批局,由家乡接批的批局“见信兑付”,派出批脚把钱银和番批送到侨眷手中,一笔不漏,分文不差,体现出侨批局诚实守信的立业之本。
据了解,当时以小公园为中心的区域内共有七八十家批局。所有的批局都是民间的,有的还在国外开有分局,承担着寄送侨批、兑换外汇以及提供赊账服务等功能,催生出写侨批的“写批人”以及送侨批的“水客”“批脚”等职业。
侨批特色就是契约精神,即重承诺,守信用。侨胞通过所在国侨批局寄侨批到潮汕家乡,并不需要同时从所在国寄钱一起过来,而是付给所在国侨批局,一时不便还可先赊账。寄的番批到潮汕后,由当地接批的侨批局“见信兑付”,派出水客送钱银和番批到侨眷家里。这是侨批既集中了家信和汇款单的功能,又不同于前两者的最大差距,它体现了双方高度的互信和守信用。侨胞们寄回来的钱银也有很多用于支持家乡建设,比如建造医院、学校等,并且支持抗日战争。
一纸侨批,讲述着崇文重教、敬老孝亲的故事,传递着诚实守信、顽强拼搏的品质,承载着支援抗战、思乡忧国的家国情怀。近年来,汕头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加强海外华侨工作,引导和激励他们在支持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密切中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来源:汕头融媒集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