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发布《关于中国胸痛中心及中国基层胸痛中心通过认证单位公告》,顺德区大良医院、伦教医院成功通过国家基层版胸痛中心认证。
目前,顺德已建成14家胸痛中心,其中国家级达10家、省级达4家,包括2家区属医院、10家镇街医院、2家民营医院,布点覆盖十镇街,区域内胸痛协同救治体系建设不断增强。
最新数据显示,顺德区内心梗患者到达区内医院大门至完成血管再通,平均时间为75分钟,低于国际标准的90分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控制在3%-5%之间,远低于10年前的10%。
建设数量多、覆盖范围广、技术支撑强、救治效率高,成为顺德胸痛中心体系建设的四大亮点,而这也是顺德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顺德三院胸痛中心预检分诊处有明确标识,引导胸痛患者快捷就医。欧阳少伟 摄
快速处置:
基层首诊控制在30分钟内
今年3月,顺德区第三人民医院(北滘医院)通过省级胸痛中心验证后,近期又紧锣密鼓开启国家基层版胸痛中心认证的申请工作。
“我们胸痛中心所有工作的着力点,在于缩短缺血心肌的再灌注时间。”对于接下来的工作,顺德三院副院长龚建安、急诊科护士长黄少燕成竹在胸,在2022年他们奋起直追,对标国家级标准规范,已推动多项变革。
启动胸痛中心建设后,顺德三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成立了由院长领衔的胸痛中心专业委员会,各部门密切配合,积极整合临床资源、行政资源、社会资源,通过120院前急救、急诊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心胸外科、医学影像科、检验科、介入室、医务科、信息科等多学科协作,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不断优化完善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诊治流程。
“作为基层医院,胸痛患者来医院就诊,有自驾前来、病人呼救120、院内发病、社区转介4种类型。”龚建安说,为了缩短缺血心肌的再灌注时间,医院对预检分诊处升级改造,设置独立胸痛诊室、胸痛谈话室、胸痛办公室、胸痛专员;急诊科、心血管科设备全部提升,如配备便携式心电图机、快速肌钙蛋白仪;急诊走廊、抢救室、胸痛观察室的时钟也都全部升级为卫星时钟,统一时钟管理、分秒不差。
顺德三院胸痛中心设立独立的胸痛诊室和胸痛谈话室。欧阳少伟 摄
针对患者自驾前来,医院在外围、院内设置了多个胸痛中心地标,引导患者到了急诊科后,不用挂号,可直接进入胸痛诊室就诊;对于呼救120的市民,医院在急救车配备检查设备,市民可第一时间接受心电图检查;对于院内发病的患者,医院内部加强培训,一旦发现,立即启动绿色通道;针对社区转介,医护人员深入6个社区卫生服务点开展培训,明确基层首诊、快速转介。
“我们和北滘6个社区卫生服务点都建立微信群,与区第一人民医院、区中医院签订了救治协议,通过微信群和上级医院共同线上会诊。一个胸痛求救电话进来后,我们5分钟内就会给社区卫生站点的首诊人员回复下一步急救指引。”龚建安说,这个院前急救系统整合多方资源,所有努力是开通一条绿色通道,患者从进入顺德三院的门(院前急救系统),到再出院门(向上级医院转诊),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
“这30分钟,既要接诊病人,又要做出诊断,还要进行初步处理,再把病人送走。”龚建安透露,为了实现这个急救流程再造,医院的胸痛中心指引更换了7版。
唤醒“心”生:
120分钟内打通血管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只为心肌梗死患者“心”生。
近日,一名患者因胸痛持续90分钟没有得到缓解,来到顺德三院胸痛中心就诊。顺德三院急诊团队立即启动胸痛流程:开通绿色通道,将患者送入抢救室,询问了解过往病史,并为患者做了一系列检查:查体、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检查、抽血查心肌坏死标记物等……过程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顺德三院胸痛中心核心成员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结果迅速诊断其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心内科医生联合会诊。马上与患者及其家属耐心沟通,果断为其选择急诊溶栓治疗。医护配合默契,技术娴熟,溶栓治疗顺利完成。
顺德三院胸痛中心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抢救胸痛患者。
在随后观察中,患者主诉胸痛明显缓解,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复查心电图显示相关导联明显回落,提示血管再通,溶栓成功。急诊团队迅速有序的处理让DNT(入门到溶栓时间)控制在29分钟!随后,急诊团队将患者转至上级医院作进一步治疗。
“一个病人从进入院门开始,到上级三甲医院做进一步手术治疗,且导管通过时间不要超过120分钟!”龚建安介绍,这2个小时里,医护人员其实是与死神在赛跑。
“我们对这黄金120分钟要求很严格。市民一旦发生急性胸痛,呼救120不要超过30分钟。”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理事、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黎文生分析说,急救医护出诊,将病人接诊到医院,大概过去30分钟;若转运上级院,这可能又过去30分钟,再到介入室手术治疗需30分钟,这就满满两个小时了。“每一个步骤都要求很紧凑,才能够完成两个小时内开通血管的目标。”
为了节省救治时间,顺德三院在创建国家级胸痛中心过程中,已明确将胸痛单元建设深入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点。“通过线上会诊,为患者打开全部的绿色通道,即绕开三院急诊科,绕开区一医院急诊科,绕开区一医院心内科,直接到达导管室手术台。”龚建安说。
十年奋进:
线上线下织密“护心网”
时针回拨至2012年,由国家心血管中心阜外医院推进的China-peace研究发现,单纯的技术进步并没有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2001-2011年十年间,介入诊疗开展迅猛,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死亡或者病重放弃治疗的仍高达10%左右,前后无明显差别。
“顺德当时心肌梗死救治结果和全国平均水平一致,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患者救治不及时,没有得到早期的血管开通。”黎文生回忆说。
为了提高急性胸痛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以降低急性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在2012年开始推动全国胸痛中心建设,通过院前急救系统与不同级别医院之间以及医院内部的多学科合作,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早在2011年,我们开展了一轮等级医院评审,区第一人民医院升为三甲,十镇街医院陆续升级为二甲,各镇街的急诊科、心内科就有意识地加强胸痛的救治能力。”顺德区卫生健康局副局长丁辉记得,在区属和镇街医院一番自我提质尝试后,从2015年开始,区卫健部门对标先进地区建设胸痛中心经验,统一部署急性胸痛救治工作,指导和帮助各医院成立胸痛中心并通过省级和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
2015年10月,由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牵头,顺德地区急性胸痛救治信息平台建立,将区内各医院心血管内科、急诊科等有关医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急性胸痛救治有了统一信息平台。急性胸痛患者不管首诊于哪家医院,都能得到及时顺畅的信息交流和专家意见,各医院之间可以无缝连接,尽快开通心肌梗死患者血管。
2016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率先成立胸痛中心,并于2017年11月获得国家级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成为顺德最早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的单位。在这家龙头医院引领下,辖区内其他医院也奋楫争先,截至目前共有14家医院成功创建胸痛中心,包括2家区属医院、10家镇街医院、2家民营医院,实现了十镇街全覆盖。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已建成国家级标准版胸痛中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可直接入导管室行PCI治疗。
顺德卫健局还推动成立了区心血管疾病质控中心,每年对胸痛救治工作进行质控。为有效掌握全区胸痛病人的救治进度,2021年顺德引入急救绿道APP,对胸痛急救质量进行监控管理,实时掌握每个病人的急救关键环节,了解各医院的优势及薄弱环节,不断优化流程和管理,缩短急救时间。
2022年,上述平台显示,共有急性胸痛患者超13000例求救,病人到达医院大门至完成血管再通的时间中位数为75分钟,远远低于国际标准的90分钟,最大程度缩短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发病到血管再通的黄金抢救时间。
顺德还输出胸痛中心建设经验,在帮扶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人民医院过程中,成功助力该院通过国家级基层版胸痛中心认证。
“我们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今年将继续加强区内胸痛中心质控体系建设,推动各医院加大胸痛中心人、财、物的投入,不断提升胸痛相关疾病救治水平。”丁辉透露,顺德将有序推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胸痛救治单元的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区健共体优势,加强对胸痛救治体系的网底支撑和保障作用;此外,将持续提升胸痛中心内涵建设,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将启动国家级胸痛示范中心创建,余下的4家省级中心则将逐步升级为国家级中心,用扎实的举措织密“护心”一张网,为顺德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贡献卫健力量。
■ 相关
● 国家级胸痛中心10个: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顺德区中医院)
广东同江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附属陈村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顺德医院(乐从医院)
顺德新容奇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附属勒流医院
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顺德区第二人民医院)
暨南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大良医院)
顺德区伦教医院
● 省级胸痛中心4个: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龙江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附属均安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附属杏坛医院
顺德区第三人民医院(北滘医院)
【南方日报记者】欧阳少伟
除署名外,受访医院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