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7时30分,住在吴川市塘㙍镇曲田小学教师宿舍的杨日健已起床洗漱。此时,梁锦辉也正从家里出发,准备开车25分钟到长岐镇卫生院开展支医工作。
杨日健、梁锦辉都是高校毕业后到吴川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队伍中的一员。他们离开象牙塔来到基层乡镇(街道),结合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基层挥洒汗水,将青春奉献给基层。
据统计,自2007年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以来,吴川市共选派658名高校毕业生去到基层。目前在岗高校毕业生51人,其中2021届19人、2022届32人。
成长
“看到学生进步,真的感到很开心”
7时30分起床洗漱,7时45分来到办公室,7时50分跟进学生早操,8时左右到班级随班早读,8时40分准备上课,由此开启新一天的教学工作,这是“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杨日健的支教生活。
“我一直都有当老师的想法,考虑到家中有老人,我便想要回到家乡工作。”杨日健是塘㙍镇人,2022年,他报名参加“三支一扶”计划并回到家乡开展支教工作。
谈起多年后再回家乡的感受,杨日健表示很惊喜。“我是农村长大的,上的也是农村小学,十几年前的学校有些破破烂烂,但现在变化很大,教学楼变得规整,教室也配备了多媒体平台,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教师宿舍的住宿条件也很好。可以说,各方面都有提高。”
作为一名师范生,杨日健拥有一定的专业教学理论知识,但当理论联系实际,工作的推进更需要因地制宜。“我刚接手班级的时候,就学到了第一课。”杨日健说,刚开始他想根据身高调整学生的座位,后来有老师提醒他,有的学生可能因为身体原因需要坐前排,有的学生则更习惯后排的学习氛围,建议等待家长反馈及充分了解班级情况后再调整。“座位安排虽然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如果能做好,确实能让教学工作事半功倍。”杨日健说。
“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开展支教工作。
支教过程中,乡镇小学的教育基础薄弱是杨日健遇到的第一个教学拦路虎。“大部分学生的基础都不太扎实,教学内容也不太听得懂。经过第一次试卷测试,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拼音基础也比较薄弱,我决定调整教案。”
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况,杨日健调整教学难度,放慢教学进度,并结合课堂练习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可能由于学生多为留守儿童,课后没有家长辅导,自觉性较差,导致课后作业有些疏忽,我便改变策略,在课堂上抓,直到他们学会。”
由于教师人数较少,杨日健每周需要负责20多节课,部分教学任务重的老师甚至平均每天只有1节课的休息时间。“很多人认为教师工作比较轻松,但其实并不是。”杨日健透露,每天批改完作业后,他还需要备课,梳理第二天的教学内容。“以前备课时间很长,有时到晚上11时才能完成,现在效率越来越高,教案内容也更加充实和完整,学生们也逐渐适应。有时候看到学生进步,真的感到很开心。”
“日健的能力提高是有目共睹的,一开始来的时候因为缺乏经验,很难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如今不仅教学水平更好,管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塘㙍镇曲田小学校长薛建雄说,不仅他们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很多乡村小学都如此,而“三支一扶”计划把人才送到基层来,对农村边远地区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希望有更多人才到基层来,注入更多教师力量。”
收获
“书本上的知识就出现在眼前,很神奇”
下乡遍访脱贫户、开展防返贫监测工作、撰写工作简报、对接村委会……自2021年7月到王村港镇参与“三支一扶”工作以来,林帝强的工作能力不断提升,对基层的了解和认识也逐渐充实。
据了解,林帝强是吴川市振文镇人,2021年恰逢“三支一扶”计划开始招聘,发现有机会到基层去,他便积极报名。“我大学专业是物理学,一开始也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基层工作,但有位老师说过一句话——大学本就没有乡村振兴这样一个专业,什么专业都可以容纳进去。基于这个原因,我便决定从事支农工作,到基层去为家乡建设作贡献。”林帝强说。
刚到基层,适应工作环境是林帝强要做的第一件事。
“王村港镇主要讲水东黎话,虽然我也是吴川人,但对当地方言不太熟悉,对当地各村环境、基层工作等也不了解,这让我感到很难融入。”林帝强说,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经常下村了解情况,慢慢熟悉各村环境和当地民风民俗,在和群众的交流中,不断适应当地的方言环境,并在认真学习“三农”工作有关的政策文件后,对基层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在田间调研。
2021年12月,林帝强从王村港镇综治办被选派参与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他便尽快完成工作交接,马上到工作队报到。
刚到工作队时,为做好防返贫监测工作,林帝强经常跟随工作队走访脱贫户,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需求,并针对性地制定一些帮扶措施。“我第一次参加走访的时候,就被脱贫户的热情所触动,他们会对工作队的到来表示高兴,还很热情地搬凳子给大家坐,并对工作队的帮助表示感谢。”林帝强说,当地有个帮扶项目是脱贫户的住房升级改造,通过改造,让住房环境更安全和舒适,“感觉这样的帮扶真的很好,对群众而言是种实实在在的帮助。”
在基层的学习和锻炼,让林帝强见识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有次到电白调研圣女果种植,了解当地的嫁接技术,感觉从前在书本上学到的农业知识就出现在眼前,真的很神奇。”林帝强表示,下乡后,他对种植技术、农田知识、村集体经济运营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他收获颇丰。
“帝强调过来工作队后,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很多基础性工作的完成质量也很高。”驻王村港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刘湘文表示,“三支一扶”计划是一个很好的政策,通过让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有助于人才储备。“对当地而言,高校毕业生是个思想境界、文化底蕴都很活跃的群体,他们的到来有助于产业发展、改进风气,通过把先进经验引进乡村,将基层建设得更好。”
沉淀
“支医工作有时虽委屈,但也会被治愈”
“他的血压是正常的,可能不是休克,可以看看心电图是什么情况。”“他是因为头晕过来诊疗的,虽然口吐白沫,但其他症状都正常,不像是癫痫,可能是药物还没发挥效用,有些反胃。”在长岐镇卫生院,梁锦辉正与医生反馈患者情况,并一同讨论患者晕倒的原因。“这不是我第一次在卫生院参与急救,2022年8月我刚到卫生院不久,当时有名患者由于失去意识从车上掉下来而大出血,面对未曾经历过的情况,让我意识到自身急救知识的缺乏,便不断学习。”梁锦辉说。
据了解,梁锦辉从小在梅菉街道长大,没有接触过基层也没有了解过基层,2022年毕业时得知“三支一扶”计划开始招聘,又觉得自己还很年轻,便想通过两年时间去感受一下基层医疗环境,以对医疗系统有更全面的认识。
“一开始我以为基层卫生院只能提供应急服务,应该没有什么人会去,结果发现,由于人手缺乏,患者人数较多,门诊每天都非常忙碌,在流行病季节,每日门诊人数能到三四百人次。”梁锦辉提到,卫生院的情况是她始料未及的,而语言则是她遇到的另一个意料之外。“本以为大家都是说白话的,结果发现当地群众多讲方言,沟通的时候,我们互相听不懂,工作开展非常困难。”梁锦辉说,为此,她向同事寻求帮助,也在工作过程中慢慢学习和积累,逐渐掌握了部分日常用语。
“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开展支医工作。
如今,经过沉淀和积累,梁锦辉已熟练掌握急救技能,对于护士工作也更加游刃有余。“现在工作慢慢上手,环境也逐渐适应,我的心态和心境变化都很大,不再像开始那么不自信。”梁锦辉透露,工作过程中也会遇到群众的不理解和不体谅,但有时也会遇到很暖心的群众。“之前有位奶奶帮我说话,当时就觉得很温暖,让我变得动力满满。”
梁锦辉表示,基层目前的医疗水平还是较为薄弱,需要更多新兴力量的加入。同时,她希望能逐渐增强基层群众的医疗意识,让他们知道——身体不舒服不一定要打针,不一定要吃药,有空可以多走走,强身健体,而不是依靠药物去维持。
“虽然支医工作真的很累,但这份工作让我见到了人生百态,有时候会受委屈,但有时候也会被治愈,我或许只是一个过客,但如果源源不断有人来到基层,我相信这里会越来越好。”梁锦辉说。
“锦辉的到来对卫生院压力的减轻是有帮助的,而且她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都很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带训,她也能独立上班,挑起一方担子。”长岐镇卫生院综合科护士长李紫蝶说,每逢流行病季节,卫生院就会人满为患,特别是最近甲流流行,患者人数激增,当地医疗压力增大,希望能有更多人才到基层来,参与基层医疗卫生工作。
圆梦
“我还想去到更基层的地方”
“我发了一个截图给你,那个脱贫户2月份的收入为零,你看看他是取消了低保还是什么情况。”在黄坡镇政府办公室,易康梅正联系辖区村委会工作人员核实脱贫户的情况。作为“三支一扶”计划的一员,谈起初衷,易康梅说,“我的人生理想就是希望能到基层为人民服务。”
易康梅是塘㙍镇人,每天都需要奔波14公里到黄坡镇政府上班。在工作中,她主要负责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乡村振兴来文督办、驻镇帮镇扶村项目入库和实施情况跟进等工作。“每周我都会在工作群发布一周的工作提醒,叮嘱大家做好系统收入录入、扶贫资产后续管理、自然增减材料整理等工作。”
刚开始工作时,易康梅经常会犯错。“由于对相关政策不太了解,为更好推进工作,我便从文件开始学习,如低保政策、医保政策等。”易康梅说,她本以为镇政府的工作会比较轻松,结果发现,工作十分烦琐复杂,由于缺乏人手,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很大。
谈起在当地的“三支一扶”工作内容和收获,易康梅介绍了吴川市黄坡镇原建档立卡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医行教”政府防贫救助保险服务。“当时主要由我负责与保险公司进行对接,并对保险内容进行审核敲定,今年也计划对保险内容进行修订完善,更好地帮助到有需要的群众。”
“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入户核查防返贫监测对象。
据了解,2022年9月,吴川市黄坡镇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湛江市分公司签订合同,为吴川市黄坡镇原建档立卡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投保,为他们提供意外住院医疗费用、重大疾病保险、意外伤害/自然灾害导致身故或烧残(含烧烫伤)、一次性本科或专科资助等理赔服务,有效缓解困难家庭的燃眉之急。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我很多方面都得到了提升,比如我以前对办公软件不太熟悉,特别是一些表格、公式等,现在我已经掌握了很多快捷功能,操作起来也更加高效便捷。”由于很多基层工作都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为此,易康梅需要经常阅读政策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也更加深入。“目前我到基层去的初衷已经实现,等服务期满后,我还想到村委会去,去到更基层的地方。”易康梅说。
“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康梅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总结和积累经验,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了解政策文件。此外,她活泼开朗的性格也时常感染大家,能够深刻感受到她对农业农村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感情。”驻黄坡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刘少飞透露,作为新生力量,“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到来无疑有助于焕发基层活力,无论是政策宣传、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等基层一线工作,还是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实际工作,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为全面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延伸
多管齐下
做好“三支一扶”工作
通过正确引导、精心培养、严密组织和科学管理,多年来,在各服务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吴川市“三支一扶”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开展,并从组织安排、招募选派、精心服务等方面着手,致力于打造一支素质过硬、能力够强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队伍。
精心组织
让大家在基层安置好、留得住
在广东省、湛江市安排部署年度“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工作任务后,吴川市结合实际情况,由吴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挂帅,分管副局长亲抓,多次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安排部署。
在计划落实上,吴川市通过认真组织落实,积极完成计划任务。
在岗位落实方面,吴川市主张不仅要把“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选出来、送下去,更要让他们在基层安置好、留得住,对于有食宿要求的人员,也通过多次与服务单位商谈沟通,切实解决相关人员的食宿问题。
招募选派
严格程序把好“四关”
为做好招募选派工作,吴川市重点把好“四关”。
一是“需求关”,通过提前征集“三支一扶”岗位需求,并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岗位空缺情况填写申报需求;二是“培训关”,在上级组织的精密安排下,提前集中对“拟招募对象”进行岗前培训,以更好适应基层工作和生活;三是“报到关”,明确要求“拟招募对象”须在规定时间内报到上岗,逾期则视为自动放弃,并为前来报到的“拟招募对象”及时办理报到手续、协调落实服务岗位;四是“补录关”,鉴于部分“拟招募对象”由于其他原因尚未上岗,吴川市则依照招募规程,将尚未招募的对象信息进行上报、补录。
突出重点
全心全意做好服务
在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中,吴川市突出抓好期间管理服务和期满就业促进两个重点。
在期间管理服务方面,吴川市从畅通交流渠道出发,通过搭建互动平台,全面建立微信交流群,对所服务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及时提供服务。此外,吴川市还坚持跟踪服务,注重人文关怀,集合各部门力量努力为“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提供条件较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同时,吴川市还注重人才锻炼,持续抓好岗位培养,通过做好“传帮带”工作,促使高校毕业生快速成长为基层岗位业务骨干,并定期举办“三支一扶”在岗培训,提高大家的基层工作能力。
在期满就业促进方面,吴川市不仅认真落实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人员的就业推介和指导工作,还主动与编制部门、基层事业单位等部门协调,为“三支一扶”期满人员提供基层事业单位编制定向招录的机会。
【撰文】陈玮琪
【通讯员】袁嘉博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