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建筑“活”了,华农再添文化新地标

南方⁺ 记者

在华南农业大学的紫荆花海里,藏着一座红墙绿瓦的老建筑,颇有辨识度。

在50年代到00年代校友记忆里,它是第一食堂、学一饭堂;而在近百年前,这里是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的乙组膳堂,现已被列为广州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外观

它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建的国立广东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前身的一部分,由著名的“万金油大王”胡文虎、胡文豹兄弟捐建,设计师是曾主持过广州市政府、广东科学馆等标志性建筑设计的林克明先生。

百年沧桑岁月,乙组膳堂服务并伴随了一批批莘莘学子的求学路。沉寂多年后,经过华农风景园林专业团队及校企、校友等的精心修缮、活化使用,这座文物建筑如今成为向公众开放的酸奶文化馆,成为华农新一代师生的思想交流场所,也逐渐成为众多校友追忆往昔的情怀归处。

01

从老照片里“查根索源”

复原“前世今生”

曾经,这座乙组膳堂的外墙被杂草包围,室内加建众多混凝土间隔,破损的民国老砖墙被白瓷砖掩盖……因为长期被高度功能化使用,这座古建筑的历史韵味和艺术感几近全无。

去年,华南农业大学为整体提升校园环境,决定修缮并活化利用学一饭堂,为此,风景园林专业博士生导师高伟带着12人的研究生修缮团队,潜心设计,精准修缮,让这栋老建筑蕴含的岭南特有民国风味缓缓揭开。

修缮过程

修缮团队通过老照片的细微比对,以及其他同时代历史建筑的档案信息来进行断代拼贴。

按忠于原貌的原则,修缮团队经一一比对,修旧如旧:将室内拆出的老砖填补在外墙的破损处;清除屋顶脊饰表面的青苔,更换破碎瓦片;把后来被打掉的窗檐石重新复原;到老荔湾寻找与老建筑同时代的进口西班牙花砖铺在室内……

乙组膳堂历史照片 来源:华农档案

“最难的是寻找同时期的构件,像这批上世纪30年代的红砖,是今天的红砖远远达不到的质量和质感,我们挑了三批才找到相对接近的砖块。”高伟谈到。

“当时的设计理念是以西方之术诠释东方之美。”设计师指向屋顶,只见唯美的庑殿式东方曲线下竟是坚固的西方芬克式钢屋架结构,这也是他在勘察过程中的意外惊喜。更令他意外的,是历经近百年,这个屋顶结构依然非常稳固,足见当时建筑的质量之高。

02

从内涵使用优化

让老建筑随时可逆向复原

修旧如旧。为了延续建筑本身的风格,这座文物建筑的活化设计采用了耐厚钢板等大量的可拆卸材料。无论是大门或是室内建起的“书山”,都能在保护文物本体的基础上,随时实现逆向复原。

文化馆外观

传承创新。受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画的启发,活化后的乙组膳堂也随处可见传统园林的影子。人在阁中走,宛若画中游,设计师以现代建造手法将书架错落排布,用竖直的线条拟造瀑布飞流直下之景,营造一座“书山”,既体现传统山水意境,又将空间利用率提高了三分之一。

场所精神。设计团队提取了传统岭南元素,进行现代化的抽象设计。在高伟看来,膳堂本身没有太多装饰体系,如今要赋予它文化建筑的功能,需要增加一些装饰,但又不能太繁复。

建筑外观

膳堂外的小广场也同样延续了这一理念。随处可见的L型设计与隔壁宿舍红砖墙上横竖交错的线条交相呼应,两栋红砖建筑融为一体。“也是一种对林克明大师的致敬。”

03

酸奶瓶承载的情怀记忆

汇聚成华农校园文化的新名片

“爆满程度超乎预料,许多校友申请返校都会回到这里坐坐。”广州华农大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刘建卫发现,从2月18日乙组膳堂作为华农酸奶文化馆试运营至今,这里实实在在地变“火”了。他表示,作为校企和校友,学校把重要的文物建筑交给食品公司(原酸奶厂)重新修缮活化使用,是一份责任,更是希望华农酸奶能传承华农情怀、成为师生交流的校园文化新名片。

馆内有抱着电脑来自习、看书的本校学生,也有前来赏花打卡、品尝咖啡酸奶的游客,今年文化馆还将承办超百人的中型学术会议。

建筑内景

门外一面由华农酸奶瓶搭建起的艺术装置墙,更是吸引了众多校友学子的驻足。“这瓶酸奶,可以说是每一届华农学子的集体记忆,我还记得上学时候一瓶1.5元,后面随着物价慢慢上涨。”刘建卫最初和高伟一拍即合,决定合力修缮活化这座建筑,也是因为这瓶酸奶背后的校友情怀。“我们希望有一个载体,为学子们留下更多美好的校园记忆。”

酸奶瓶筑成的墙面

众多的设计中都透露出浓厚的“华农情节”:比如小广场上用红砖砌成的毕业生留影框,身后的紫荆花海就是最美的背景;建筑周围以中医六气为分区,应用中医本草植物作为园林设计的特色,通过环境教育引导大学师生关注自身身心健康;门前的池子里种上水稻,向校史上的“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丁颖院士、作物遗传育种和教育学家卢永根院士致敬……

据统计,华农现在总共有5万名学生,加上教职工、家属群体,这里是一个6万多人的社区。乙组膳堂的活化,恰好为这个社区提供了一个多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

未来,这座百年文物的修缮还将持续。校方计划,在文物修缮专项资金到位后,对屋顶老化的琉璃瓦、缺失的鸱吻兽、色泽不一的墙绘等进行更换修复,让老建筑不断焕发新活力。

【记者】黄堃媛

【实习生】钟晴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 冯颖妍 周煦钊
校对 李冠洁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