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时间表和任务图,这个《实施方案》将给梅州带来哪些机遇?

南方日报 南方+

推动苏区融湾发展,梅州又有新动作。

近日,《梅州市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印发,为推动苏区融湾发展按下“加速键”。

50余页,约3万字,《实施方案》内容颇丰,目标颇受瞩目。

“《实施方案》从更大格局、更宽视野、更高站位,进一步细化、量化、具体化《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下称《梅州方案》)明确的阶段性目标。”梅州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吴特宏说。

梅州举全市之力推动苏区融湾发展。图为梅州城区景观。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梅州举全市之力推动苏区融湾发展。图为梅州城区景观。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有了行动方向,才能走好当下的路。时下,梅州正举全市之力把蓝图不断变为美好现实,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为革命老区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探索有效路径。

把好航船舵

全速落实《梅州方案》

一个月前,梅州市工商联组织全市近30名来自制造业、文旅业等领域的企业家代表,赴江西、福建考察交流。

此次考察交流活动,梅州市工商联带去了苏区三市工商联与湾区相关市工商联携手融湾经贸协作机制初步方案,与两市工商联共谋细节。

“梅州是连接赣闽粤苏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枢纽,这次牵头提出苏区三市工商联与湾区相关市工商联融湾经贸协作机制方案,谋求区域合作,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龙岩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郑玉琳表示,将大力支持配合,积极推进早日落实。

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牵手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梅州牢记嘱托,以高质量为牵引,推动《梅州方案》落地落实,见行见效。

在《梅州方案》中,国家赋予了梅州新的历史方位和奋斗坐标,即“一区两城”战略定位:支持梅州全域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下称“苏区融湾先行区”),打造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门户城市和粤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而这,亦成为《实施方案》的主线和首要任务。

在《实施方案》中,“一区两城”战略定位被摆在重要位置,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梅州“一区两城”战略定位,深入推进苏区振兴、融湾入海“两大战略”,推动苏区与湾区联动发展、合作共赢。

这是一个更大的挑战,也蕴藏着一个更宽广的未来。

吴特宏认为,建设“一区两城”对梅州的发展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有利于”:有利于推动梅州苏区加快融湾振兴发展,有利于协同赣南闽西等周边区域深度融湾,有利于广东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同样,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宝剑看来,“一区两城”定位符合国家的战略所需和梅州的发展实际。

“梅州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地理区位、同属中央苏区历史条件以及同根同源的客家文化,决定了梅州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同时必须深化与闽赣、特别是原中央苏区赣州、龙岩的深度合作,打造粤闽赣省际一体化发展的高地以及省际交界协同发展的示范区。”谢宝剑分析说。

说一千道一万,实干才能出实效。《实施方案》是《梅州方案》落地的有效探索和路线图。以《实施方案》为行动引领,梅州上下正牢牢把握机遇期、抓住窗口期,奋力推动《梅州方案》落地落实。

唱响主打歌

全力实施“六大工程”

“一头是苏区,一头是湾区,我们要充分用好这两大发展资源和发展优势。”深圳市景新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巫欲晓经常奔走于深圳和梅州兴宁,对“苏区+湾区”的机遇深有感触。

“我们将用好湾区的科研力量,瞄准智慧医疗创新,加强产品研发生产,在梅州探索高端化、智能化生产,确保今年成功转型升级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巫欲晓说。

今日,越来越多的发展资源在苏区梅州和粤港澳大湾区流动。如何用好资源助推苏区振兴,是梅州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课题。

《实施方案》提出,梅州将大力实施产业引领、基础支撑、改革赋能、开放合作、民生改善、政策保障“六大工程”,针对性极强。

——产业引领方面,要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生态,深度嵌入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高水平建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平台;

——基础支撑方面,要构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提升融湾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积极融入“数字湾区”;

——改革赋能方面,要衔接粤港澳大湾区规则机制,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开放合作方面,要协同赣南、闽西等周边区域深度融湾,深化与港澳交流合作,协同参与国际经贸文化合作;

——民生改善方面,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给地,打造文化传承和休闲旅游目的地,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

——政策保障方面,要全面对接落实国家和省在财政、投资、金融、人才、要素保障等方面支持梅州融湾振兴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从“六大工程”内容来看,《实施方案》提出了多项重要举措,包括加强政策保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人才培养、推进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都符合梅州当前乃至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此外,《实施方案》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行动计划,例如,实施产业园区“七个一”工程、加快梅州国际无水港、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吸引大湾区资本、资源参与文化开发项目建设,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等举措。

“简单来说,就是以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为契机,发挥文化、生态和资源等优势,充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人才、信息等优势,抓住关键重点持续用力,着力补齐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吴特宏说。

立起风向标

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聚焦项目建设,为高质量发展蓄积新优势。梅州以大项目支撑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持续增强“融湾入海”发展后劲。

梅蓄项目计划总投资120亿元,是梅州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基建工程,其总库容位居全国抽水蓄能电站第二。

“二期工程计划2025年全面建成投产,8台机组全面投产后,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梅州‘电力粮仓’,持续巩固大湾区电网成为抽水蓄能装机容量最大、电网调节能力最强、清洁能源消纳比重最高的世界级湾区电网。”梅蓄电站业主项目部副总经理詹才锋说。

将《实施方案》从“纸面”落到“地面”,梅州任务繁重,前路漫漫。

如何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具体项目,转化为发展优势?怎么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梅州需要坚定信心,保持耐心,踏实努力,勇往直前,更需要找准发力点。

在《梅州方案》中,提出2025年、2035年两个阶段发展目标,明确了梅州融湾振兴发展的时间表和任务图,战略考量深远。

在《实施方案》中,梅州则更加具体地提出了“三步走”发展目标。

第一步,到2025年,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00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4.4万元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形成产值超500亿元产业集群1个、超百亿元产业10个以上,制造业产值达千亿规模,与粤港澳大湾区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创新方面形成一批“融湾”带动振兴发展的“梅州经验”。

第二步,到2027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比2022年翻一番。

第三步,到2035年,与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要素流动更加顺畅、产业分工合作更加高效、规则机制衔接更加紧密,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交通圈”“生活圈”,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些目标设定锚定高质量发展,同时结合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坚持制造业当家、‘百千万工程’、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等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操作性较强。”吴特宏说。

紧扣打好“融湾牌”“苏区牌”“客家牌”,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交通圈”“生活圈”,《实施方案》提出,梅州将积极在政策运用、产业协作、交通互联、乡村振兴、文旅合作、生态共保、治安联防、人才交流等方面与粤港澳大湾区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合作,实现互惠双赢、共同发展。

“三步走”发展目标

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00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4.4万元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形成产值超500亿元产业集群1个、超百亿元产业10个以上,制造业产值达千亿规模,与粤港澳大湾区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创新方面形成一批“梅州经验”。

到2027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比2022年翻一番。

到2035年,与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要素流动更加顺畅、产业分工合作更加高效、规则机制衔接更加紧密,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交通圈”“生活圈”,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关>>方案解读|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咋推进?梅州市发改局局长划了这些重点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黄培强

编辑 马吉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