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要闻:深圳渔民村“万元户村”迈向幸福社区

南方⁺ 记者

 深圳渔民村

“万元户村”迈向幸福社区

居民日子更加红火

“渔村一派时尚景象,绿荫通幽处,小区人气旺,举村喜气扬,赞扬改革开放……”这几天,深圳市罗湖区渔民村文化室乐声悠扬。居民吴锦明和小渔村粤剧团的票友们,正在排练原创作品《赞渔村》。

歌词中,曾经的“万元户村”渔民村,已是新时代幸福社区的模样:社区幼儿园传来琅琅书声,文化室、活动中心满是欢声笑语,社康中心家庭医生送上贴心关怀,431项政务服务触手可及……

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深圳罗湖区南湖街道渔民村视察,与居民握手交谈。作为亲历者,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颂球见证了渔民村发生的巨变,居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幸福的生活。“如今,村里的教育、医疗、环境、社区治理都有了长足发展,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了!”

431个事项“一站通办”

退休后,居民李永棠几乎每天都到渔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卡”。“这里可以上书法课、打乒乓球、做健身操,居民都特别喜欢,还有长者食堂以及社康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保障服务。”

渔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深圳市首个多功能、复合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35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政务服务窗口、社康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活动中心、幼儿园、图书馆等应有尽有,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被送到居民家门口。

目前,渔邨社区已实现汇聚区、街、社区三级431项政务服务“一站通办”,在24小时“不打烊”智慧政务驿站,能够实现230个事项自助办理,形成“10分钟政务服务圈”。

党群服务中心还设有“港人服务专窗”,可为辖区港籍居民办理居住登记、孕前优生优育检查、健康码申报等30项业务。社区还编制了包含投资就业、政务办理、生活服务等22项惠港政策的繁体字版《深港双城生活服务手册》,方便港人工作生活。

9支群众自治队伍建立

渔民村里,有一间“没有门”的办公室。居民来了,可以随意坐下来畅谈。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是渔邨社区基层治理的关键环节。

“社区治理综合分析会”每月召开一次。由社区党委组织,参与成员包括了“两代表一委员”、“两新”组织党组织、街道各部门、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小区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社区居民代表、社区社会组织、驻辖区企事业单位等。

解决居民关注的社区治理顽疾,将“问题处理在基层”,让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就地化解不上交,这让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近年来,渔民村先后建立了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伍、专业志愿服务队、美好社区联络员队伍等。目前,社区共有9支群众自治队伍。每年会按照考评激励机制,评选星级自治队伍,提升群众自治队伍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水平。

村史馆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今,“精神小康”成为了渔民村人的新追求。在渔民村村史馆和文化长廊,不少游客往来穿梭,驻足参观,惊叹于这个“小渔村”的“大跨越”。

350米的文化长廊、28幅栩栩如生的浮雕、278平方米村史馆以及丰富的交互多媒体形式,系统展现了渔民村70余年的发展历程。2021年,渔民村村史馆成为第三批“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年来,渔民村幼儿园深入挖掘自身历史文化内涵,在园内开设“渔村文化课程”,传承优秀文化。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剧团的成员每到周末都相约来文化室‘以曲会友’。”吴锦明说。渔民村居民先后组建了粤剧团、歌舞队、书画班等,兴趣活动、公益演出接连不断。

每逢周一和重大节日,在文化广场上举行升旗仪式,是渔民村居民的“约定”。吴颂球介绍,未来渔民村将充分发掘村史资源,传承发扬红色基因,积极开拓文化产业,让村里的日子更加红火。

【记者】夏凡


编辑 史青玉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