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通信盛行的年代,电话、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却也让人的心理距离无限延长。“笺短情长,见字如面”,用一杆笔、一页纸,将一份温暖诉诸笔端。
这或许是最文雅的感谢,也是最温暖的见字如面!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信箱长期开放,陆陆续续收到很多感谢信……本文是一位消化科患者发来的表扬信,让我们一起看看其中的故事吧~
从怀疑到信任,詹医生,谢谢你!
——表扬消化科詹琪医生及全体消化科工作人员
前两天我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复诊,也挂了其他的科室,想起一年前本想投的表扬信因为没有找到邮箱所以没投成,今天补上是因为希望其他的科室也像消化内科詹琪医生一样服务有态度。
虽然信中没有提到李永强医生,但我还要重点表扬一下他,因为每一次坐在胃镜室外面等待的时候都听到他对侍病人有温度的服务态度。
我今天记录下来的不只是一次门诊的经历,也不单单是一次住院的体验,而是一次从怀疑到信任建立的治疗过程,这个过程让我看到了很多的不一样,也改变了我很多的看法。
我是一位刚做完手术的胃原位癌病人,也许当你看到这经历的时候我已经出院了。
手术的前一天,吴医生过来跟我做手术前的沟通和签字,她跟我说,人的胃有四层,你胃的病灶已经进入了第三层,还算幸运,发现的早。
听完我的嗓子一紧,不痛不痒的一句话牵动了我的思绪,让我想起了一些深藏的记忆,我的亲嫂子几年前胃癌去逝,她的离开给我的生活重重一棒,除了上班我们是形影不离的两个人。
刚才吴医生的话让我无比自责,常跟她在一起,胃痛了两年却没有提醒过她要不要去看医生,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而今天的我又是何其幸运。
肠息肉切除半年后
复查遇到了詹琪医生
一年多前我做为陪同被硬拉着去做了人生的第一次肠胃镜,结果出来建议是肠息肉回当地去住院切了,胃定期复查就可以,医生没有过多的解释,语气中听出了不耐烦,报告上的建议写得很清楚,所以我也没敢多问,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医院属于卖方市场,不愁患者,医生态度的好坏影响不了什么,这样的服务我也是可以被迫接受的。
虽然医生说定期复查,住院切肠息肉的时候,我还是重点问了医生,也去过其他医院看过几个医生,有省级医院的,也有当地的,结果都是说定期复查就可以了,现在想想也许是因为报告是来自一家很权威的医院,他们都不敢给出别样的答案吧。
定期复查这个词每年体检报告里都有那么几个这样的建议,太常见了,所以之后一切回归到正常的生活,我的胃日常中并没有不适感和疼痛感,这也是我一直忽视它的原因之一。
在肠息肉切除半年后,复查时遇到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的詹琪医生,胃镜检查结果跟之前是一样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低级别,不一样的是报告上写着必要时ESD切除病变。
詹医生很专业很细心地跟我分析了病情,以后会出现的状况,不同的医生同样的检查结果给出不同的建议,彰显曾看过报告的6位医生不同的职业水准与工作态度。
只有眼前这位医生让我感到温暖,让我享受到作为患者应有的被尊重和关怀的服务,让我明白我现在的身体是个什么样子的,从而敬佩和感到庆幸能遇到这么负责任的医生。
后来他给了我两个建议,如果不想手术,可以先吃三个月药,如果没有好转再决定要不要手术,吃三个月药也许就是当时我认为最好的选择吧!
毕竟受一些外来负面信息影响,对于刚认识的詹医生我还是有点疑虑的。
从怀疑到信任
态度永远“37度”
因为疫情又刚好遇上过年,我是7个月后才做的手术,在这7个月,在家里有什么不舒服,都会微信詹医生,他都能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并在合理的时间里,包括身边朋友同事的检查报告,包括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这些微小的细节,都能礼貌的不厌其烦的给予回复,每一次的微信或许只是蜻蜓点水般的交集,但每一次相互间的这种信任都增添一点点。
我的工作也是服务行业,在我工作的领域里我也是5年里拿过3次全省优秀员工的佼佼者,对于服务的标准自然要比平常人高,我以为我对客户的服务是无人能及的,跟詹医生对比,我感到内疚,起码在回复客户这一块我是做不到在合理时间内的,詹医生,也许代表着医生的大多数。
在他的身上不经意间你会发现很多细小的善意与美好,态度永远37度。这或许,也正是服务的温度和意义。
如果没有前期细水长流般的服务,也许我还不会考虑手术,为自己争取了时间,也不会考虑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因为来之前也激烈的和家人探讨过,他们都希望我找一家更权威的医院。
如果是7个月前,我会听他们的,但今天我跟他们说,我不选医院,我只选医生,选一个比我自己还了解我胃的医生,选一个有情绪价值的医生。
因为疫情,没有家人在身边陪护,虽然詹医生不是我住院的主管医生,在跟住院医生沟通不来感到焦虑的时候,我还是会第一时间求助于他,因为只有他能让安心,安心其实就是信息对等。
他给我的指引很清晰,我要做什么手术,术前做什么检查,手术在胃镜室做还是手术室做,大概什么时候做,谁给我做,当这些流程你都了解,剩下的就是安心等待,虽然只是简单一句“不要着急,我在胃镜室”,却让我的心情瞬间放松。
手术前一天的晚上,詹医生微信我,告诉我明天手术,很常见的,不是太大的手术,他们会认真对待的,叫我早点休息。
手术的当天,在手术室里等待的时候,我本来是一个打针都会大呼小叫的人,但此时的我没有一点恐惧感,因为我知道里面有我熟悉的人,有让我安心的人,这就是医生给予患者最大的安慰和鼓励。
或许有一天你经历了,才能找到相似的感受。
术后第6天,
一个看到生与死的日子
今天是4月6日,术后第6天,一个很特别的日子,一个能看到生与死的日子。
早上陈主任和吴医生过来查房,查完房准备走的时候,吴医生跟陈主任说我手术的报告出来了,是原位癌,当我听到这个“癌”字的时候,噩梦般的,有如晴天霹雳,当头打在我的脑门上,脑袋里一片空白。
我只听到陈主任一边走一边说了句,“没事的”,当时的我认为这是一句安慰我的话,我不是医生,不知道什么是原位癌,只知道癌很可怕,医生尚有回春手,而在这个癌字面前,却都显得那么的渺小且无能为力,何况....
好吧!给我十分钟胡思乱想的时间,我静静的躺在床上,小心翼翼地感受着生与死的交汇,此时生与死的距离竟是那么的近。
过了许久,我给詹医生发了个微信,问他我的病是不是比预期的要严重?叫他老实告诉我,不要怕我承受不起,我内心是很强大的,信息发过去了,但詹医生没有马上回复我,当我再次打开手机的时候,我才看到一个未接的语音通话。
我想完了,我跟詹医生从来没有用过语音通话,连语音通话都动用了,我的病一定是很严重吧!
接着他发来一段语音,声音有点重,但语气很肯定,“是良性的,切除了就可以,如果真严重的话要追加手术的”。
他用专业的态度,肯定的话语宽慰我,让我心里的疑虑瞬间消除了,一个理性中带点木讷,微信从来不用表情包的詹医生说出来的话,我相信,所以我又开心了起来。
这里除了詹医生,住院部的陈主任,还有消化科许多护士姐姐们,她们温暧贴心,耐心细致又温柔可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也感动了我,连清洁工和护工都是那么贴心。在住院期间有很多让我感动的瞬间,也有很多温暖的小故事。
不是拥有高超手艺的医生就是好医生,他们也要有情绪价值,就像中国科学院士吴孟超说的一样,“一个好医生,应该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病人,这世界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我想所有好的人情、客情、亲情、友情,都应是来自于对他人细节上的尊重和体谅吧!
温暖会相互传染的,因为你曾经那么温暖地对待我,所以当我看到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也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詹医生,谢谢你,也许你每天都做着同样的事情,每天都看到身边很多像我这样的陌生病人,不足为奇,但在我心里意义却是不一样的。
来源: 患者
编辑:彭泓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