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地区有民谚:
新生婴儿喜洋洋
烧痧阿婆来帮忙
点他几个麻红火
太平成长保安康
民谚中的麻红火
指的是烧麻红火
治疗时
医生在确定患者病患处
之后
将特殊制作的麻绳点燃
快速地点向病患处对应穴位
火光闪烁之间
一股青烟缓缓升起
这便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医术
烧麻红火
一项神奇的中医传统特色疗法
什么是烧麻红火?
烧麻红火是和平县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烧麻红火又称烧痧,是一门快要失传的民间医术。烧麻红火是用苎麻根树皮做成的清麻绳或蘸上山茶油或泡入特制的草药汁的细小麻绳,点燃后迅速触灼在特定穴位进行焠烫的一种火灸疗法。

本法较早的记载见于元朝危亦林之《世医得效方·痧症》,在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六》中对所治病症作了颇为详细的介绍,清代陈复正对此法评价甚高,认为是“幼科第一捷法”(《幼幼集成》)。

烧麻红火的由来
考古发掘证明,早在50万年前,在华北平原燕山脚下的周口店,中国北方的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多种采集与保存火种的办法。那时候的天气甚是寒冷,人们很少有固定的居所、保暖的衣物以及充足的食物,因此人们易患上风湿疼痛且落下病根。但人们在使用火的过程中,偶然之间发现,被火灼伤后身体病痛的症状有所减轻或消除,烤火了以后人身上倍感舒适。

于是人们就学会了主动用火。通过漫长的生活实践积累,人们开始主动用烧灼病痛处,达到消除病痛的目的。火力持续产生的温暖和烧灼皮肤的热量,能够祛除体内因阴寒聚集而带来的疼痛和疾病,这便是“灸”的起源。(文案来自于CCTV10《国医奇术》(三)火灸奇术)

烧麻红火是火与灸的进一步结合。客家人在中原地区南迁的过程中因为战火乱世,饥寒劳作,山岚瘴气导致民众多发各种疾苦,勤劳智慧的客家人便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发明了烧麻红火这一治疗方法。此法可以治疗各种病症,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形成了家喻户晓的烧痧阿婆哩。

(烧麻红火的苎麻绳及制作工具)
治疗功效及适用范围
1。温经散寒、通痹止痛
通过烧灸之热刺激,热力深透肌腠,温经散寒、行气祛湿、通痹止痛。临床可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如中风偏瘫、面瘫、月子风、大月风小月风,风寒湿痹、颈肩腰腿痛,寒疝腹痛、偏坠阴堕,妇科白带、痛经闭经,不孕不育等症。
2。疏风解表、温中驱寒
通过灼烧体表穴位,具调和营卫、宣肺解表,温中散寒,健脾暖胃之功。临床可以治疗外感风寒表症,中焦虚寒呕吐、腹痛、泄泻、慢性鼻炎,慢性咳嗽、慢性哮喘等症。
3。行气活血、散结消肿
麻红火烧灸温热刺激,可使气机温煦,营卫和畅,起到行气活血消散瘀结的作用。用于治疗各种痛症,瘰疬,痄腮、乳蛾、乳痈、乳癖、阴疽,瘿瘤,外科疮疡初起,红线疮,生蛇缠腰火丹等证。
4。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常用于治疗气虚下陷之症,各种脏器下垂,如胃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眼睑下垂等。
5。降逆平肝、引气下行
临床上烧灸穴位可以治疗气逆上冲,肝阳上亢等,脚气冲心可以 烧涌泉穴,烧足三里,绝骨等穴,可治疗肝阳上亢、高血压。
6。温阳补虚、回阳固脱
中医认为人体以阳气为本,得其所则体强而寿长,失其所则体弱而折寿,烧麻红火,乃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而具温阳补虚,回阳苏厥之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症,如昏厥虚脱、休克,久痢久泻,遗尿,遗精,早泄,阳痿,崩漏等。
7。儿科诸症及保健
典籍《幼幼集成》曰:“火功为幼科第一要务,济急无捷于此,今以异授神火,急迫之间,可以回春顷刻”。指明火灸法一直使用于儿科诸症,俗称“人生第一火”,新生幼儿的“太平火”。
非遗传承人

梁志中,和平县中医院烧麻红火治疗项目负责人,也是家族第四代传承人,在10岁开始就跟着军医父亲梁石铭学习烧麻红火,并且靠着这门传统医药走进了中医药大门,至今已有40余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