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秉正小学的课堂上,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副团长陈光南给小学生们带来一节《声音趣谈》,台下学生聚精会神。
来自全国各地各大学、各研究所的16位德高望重的专家均走进越秀校园,与同学们面对面,这是越秀的资源底气和办学实力,也是不断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实践。
在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乘着春风,越秀要跑出教育的加速度,“学在越秀”的金字招牌等待进一步擦亮。
今年,越秀构建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任务正式落定。在“双减”大背景下,如何发挥教育老区、强区的优势,探索一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越秀正用资源“入圈”实现多方育人、依托学生“出圈”巩固五育融合、推动港澳“融圈”赋能湾区发展中跑出加速度,共同探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越秀方案。
资源“入圈”,校园变成多方育人平台
在东风东路小学天伦校区机器人实验室里,学生运用电子书进行个性化、自主化学习,一节“教—学—评”一体化的综合表达课引人入胜;视线转到另一边,在朝天小学,语文科“三美”课堂的模式研究中,通过AiClass平台搭载希沃白板创设情景,融合微课、H5动画等技术,利用平板电脑进行互动教学。
构建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双增”课堂——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度,增加高阶思维训练度在越秀已经不鲜见。越秀教育数字化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绕不开的主题之一。
近年来,越秀积极推动教育数字化赋能升级,“一核两翼”智慧教育案例获评教育部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案例和广东省教育教学(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将数字技术引入课堂,给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激活潜能的新渠道。
数字技术“强势入圈”的背后,是越秀发挥资源优势为教育赋能的表现之一。
“家校社”资源在校园的聚集已经成为越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学校教育不再单单依靠老师育人,多元化的资源正逐渐进入学校,进入课堂。
在广州市十六中,“百家讲坛”让家长走进学校课堂,家校共育促进学生成长;“职”达梦想模拟竞聘比赛、模拟招聘会和高校招生咨询会,让社会资源进入学校,点亮生涯、促进学生发展;“高端学术进校园活动”和君武大讲堂,打开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梦想。
在东山培正小学,“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培正小学家长学校”于日前正式揭牌。“家长学校的成立激励着学校把家校社更好地联动起来,推进东山培正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副校长林丹娜说。
资源不仅仅用于学生,更用于教育干部人才。越秀充分调动资源,启动“越秀区中小学校长领导力提升工程”,聘请多位教育界领军人才带领智库,着力打造面向世界、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的越秀教育人才,更好满足人民对越秀教育的新期待和新要求,助力越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资源“入圈”,拓展的不仅是协同育人渠道,更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从信息技术、家长资源到平台构建,在协同育人的大趋势下,校园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越来越多的学校邀请多样资源“入圈”走进校园。
用新技术、拓新资源、搭新平台,越秀作为老牌教育强区,不断尝试新探索,正铸造与“老城市新活力创新发展示范区”相匹配的越秀教育新体系。
学生“出圈”,校外构建多元实践载体
在海心拓展基地,小北路小学的学生们卷起裤腿、撸起袖子,兴奋地跑向稻田,有模有样地学习插秧……一股微风吹来,深吸一口气,令人心旷神怡。在一群小伙伴的欢声笑语中,小北路小学开启微研学“小米粒研学实践”。这是小北路小学5+N学生高质量发展体系的一个切面。
“除了5天的校内学习时间外,在其他课余时间,学校自主研发的阳光研学课程、放学后430课后拓展课程、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社会实践课程等。”小北路小学校长韩萍介绍。
社会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越秀,校外实践的图谱覆盖越发多样。小北路小学的探索不是个例。
早在2021年,越秀就在全市率先成立街道和少年宫少工委、景区大队及首批区级少先队校外实践营地,深化“红色立体研学”品牌活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在各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及全区222个实践站,林长小队积极与2022年结对子的树木开展护绿活动。少先队广州市越秀区云道大队林长小队荟兰研学旅中,广州市越秀区云道大队聘请了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树木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风景园林研究高级工程师等多位专家担任校外辅导员;
在各红色场馆,越秀区以“家门口的红色学堂”为基地,“街—少年宫—校—营地—家”校内外联动调动多元力量,探索立体的红色研学体系,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红色教育浸润孩子心田;
在“壹号舞台”,越秀区第三届美育节的首场学校文艺汇演为美育节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十六中集团文艺汇演开启2023年度“壹号舞台”序幕……作为千年不曾位移的城市中心,“学在越秀”的金字招牌背后是天然的“五育融合”实践场,各类资源的高度聚集给拓展基础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越秀不断巩固提升中小幼一体、校内外融合、家校社共建的大德育体系,活化、细化五育并举的“越秀图谱”,传承红色基因,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五育融合”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多样品牌实践活动中,学生带着课题、思考、展示等丰富内容走出校园,欣欣向荣的越秀学子活力“出圈”,在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育人机制下,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同时也为越秀打造“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写下生动注脚。
港澳“融圈”,促进多地合作共赢
在朝天小学的舞台上,湾区少年说获奖选手、港澳班学生潘裕熹表演节目《南国红豆发新枝》,通过粤剧独特的魅力与大家一起感受岭南文化;在培正中学初中楼一楼阶梯室,培正中学物理学科骨干老师江帆将国家课程校本化,通过介绍东西方各国和地区的能源结构,引导学生认识并形成港澳和内地同根共荣、携手发展的观念。这是越秀两所率先开办港澳子弟班学校的探索。
教育是越秀区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最强资源和最大品牌。建设“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绕不开越秀首创设立公办性质的港澳子弟班的探索。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广东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并提供寄宿服务”等要求。广州作为一座历史名城以及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在历史传承、文化传承以及教育传承方面有责无旁贷的担当。
作为教育等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连续七次位居全省各区(县)第一的中心城区,越秀四年前主动先行先试设立港澳子弟班,是落实中央要求、契合湾区所向、迎合民生所需和发挥越秀所长的创新之举。
在立足本土,融合湾区的前提下,朝天小学和培正中学不断深耕传统文化,以港澳子弟班为桥梁,促进课程创新融合。
在朝天小学,学校与穗深两地的港人子弟学校缔结为姊妹学校,携手探索对港澳子弟培养的多元途径。“我们深耕传统文化,与姊妹学校多年来围绕着中国文化建筑、中医药、非遗文化等主题,进行网络学习研究,把课程蕴含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厚植师生心中。”朝天小学校长孔虹说。
在培正中学,“寻根之旅”、培正校庆等活动已经成为湾区交流的特色平台。广州市培正中学校长张志红说,“每一年我们三地的校庆活动都会派人互相往来参与活动,借活动的机会不断推进更深度地交流。同时,在老师的交流方面,也会互派老师去学习优秀经验。”
设立港澳子弟班的率先实践,进一步擦亮了“学在越秀”的品牌,也把两所开设港澳子弟班的学校打造成为湾区基础教育合作交流展示的新窗口。
如今,越秀区积极争取把港澳子弟班办学向高中和学前阶段两头延伸,完善学段衔接,探索建立更为密切的合作交流机制,组建高层次课题研究联盟。
越秀结合深化港澳子弟班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合作交流,探索形成长效机制和新的经验做法,不断增加更高质量的教育供给,提供更多元化的公共服务,在推进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道路上增添教育的湾区“融圈”动能。
面对如何建设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考卷,“怎样培养人”这个关键问题是越秀的破题关键。越秀让资源“入圈”、学生“出圈”、推动港澳“融圈”,逐渐构建起“公平卓越、活力创新、开放包容”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给出了自己的样本。
【南方+记者】马艺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