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美术作品对基础美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这个主题立足中华经典文化,经典美术,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的问题,也是立场、态度和方法的问题,也是价值观的问题。课堂中引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经典美术作品的鲜明主题,结构清晰,情艺交融,体现了三重意义和价值:
一是体现了新时代发展的意义;二是展示了高质量的大讲堂;三是进行了有深度的教研探索。归纳为“新、高、深”三个特色。
一、新时代发展的意义
20世纪,我们在衡量一个国家财富时主要看的是它的自然资源、土地面积、人口和军队。在21世纪,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在于其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这里就提出了问题,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成为时代发展的动力。我们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论述,与以往不同的是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化,并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明确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地位和作用,还要求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知识创新。创新之要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唯在不断激发创新活力。
再看二十大报告关于强国的表述:到2035年,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基本实现:美丽中国。上述强国目标,包括基本实现“美丽中国”,都与我们的人才培养分不开,与学校美育分不开,具体到党的教育方针,就是新时代提出的“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那么新时代的艺术课程标准如何在这个背景下实现艺术课程的价值和育人目标?有三个细节值得注意:
一是提出学科融合。这个特征反映到艺术学科上,一方面是艺术学在2011年就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成为第13个门类,显示出艺术学科的独立性、艺术性;另一方面是在各门类中又出现一些交叉专业,比如动漫设计、艺术设计(既可以授予工学学位又可以授予艺术学学位)。在基础教育阶段,依据国家对学校美育的新要求,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都在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目标,加强艺术各领域之间的联系,凸显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共同要求。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即教育部颁布了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其中最大的变化或者说特色,就是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取消了原来的单科《音乐课程标准》《美术课程标准》等。
二是加强“三种文化”的学习。在这个课程标准中,首次明确提出着力加强“三种文化”的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目的是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三是强调欣赏课程。美术学科首先是一门人文学科。2022版艺术课标中课程内容以“欣赏(欣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创造(设计·应用)”“联系/融合(综合·探索)”四类艺术实践为统领,提出“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而2011版的美术课程内容表述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创造。比照前后两个课标中的学习内容排序,我们发现将2011版原位处第三的“欣赏/评述”前置到2022版的第一个位置。这也不是简单的位置调换,而是新时代美育更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其学习价值。
二、高质量展示的大讲堂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这样强烈。我们处在伟大时代的变革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有更高的历史站位、更深邃的洞见、更远大的前瞻,否则,我们很可能在平庸、肤浅上徘徊,自觉不自觉地与时代相隔离、与使命相偏离而落在时代的后面。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志与任务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这个体系的本质,是更高水平的育人质量。因此,教育的高质量归根到底是育人的高质量,而育人的高质量就高在“五育”全面发展上,育人的高质量抵及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旨归与核心。
围绕新时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创新课程结构,这次大讲堂有几个这样的特征和让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方面:
首先呈现了三个特质:1.主题一脉相承,突出中华经典优秀文化中的中华经典美术作品;2.展示的优质课程集中代表了广东较高的水平;3.大讲堂分别在不同城市举行,具有通过优质课程进行示范、普及和带动的意义。其中优质的概念,不仅仅是典型、典范,更重要的是通过举办大讲堂的示范作用,具有普及性,具有再生性,而不是让我们的一线老师由下往上仰视不能落地。真正的典范是可以学习、学到并落地的再生。
其次,教师是高质量发展的主体。高质量发展首先是教师的高质量发展。南方教研大讲堂的举办给教师提供和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即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应该具备:1.具有良好的文史哲基础;2.具有良好的阅读、写作和专业表现技能;3.具有良好的艺术史基础和整体观察艺术的能力;4.具有良好的教育学基础;5.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谈到这里时,我不由想起傅雷先生给他的孩子、著名钢琴家傅聪的忠告,说首先要学会做一名艺术家,其次是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而对艺术史的学习,也是我们的一线老师平时容易忽略的一个方面。我国的美术史系一般都设在美院,这是学习苏联学科设置的结果。欧美的艺术史学科一般设置在综合型大学的历史系和人文学系,现在北京大学就将艺术史放在历史系,强调了艺术史的人文属性。这个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段时间来,我们在学科培训中,从教育学的角度谈美术会多些,而从美术学的角度谈教学略少些。比如现在谈大单元、大概念等教学,如果没有整体的艺术史观和整体的人文学基础,恐怕最后就只剩下一个概念而已。反之,今天如此强调大单元等教学,也非过去就没有大单元教学。对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历史地看。
三、深度教学教研探索
在深度教研探索上,我认为要处理好三个深度与维度的关系。
一是深度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美术和优秀时代美术的关系,注意处理好维度间的关系。第一个维度,传统与时代的关系。传统美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时代美术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百年来中国人民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创造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优秀时代文化。第二个维度,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华经典美术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更是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发展着的时代文化的展示。换言之,即在历史和现实的语境中,通过继承、创新和发展将中华传统美术和时代美术的精华贯通,培育新人。
二是深度把握好中华经典美术与世界经典美术的关系。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同时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艺术视野。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这是辩证和多元的深度学习探索。
三是深度把握好中华经典美术是承载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视觉载体。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美术从视觉艺术的角度为我们直接和间接提供了丰富的、立体的中华文化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是深度学习和研究中华经典美术作品的重要任务。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的作用和意义,视美育为培根铸魂的重要途径。通过中华经典美术作品的教研,以美育新人、以美展形象、以美兴文化的学校美育工作,如今已蔚然成风。如广州、深圳、清远等地市都有创新之举。广州提出“美感课堂”、深圳提出“美育之城”、清远提出“全科美育”等理念获得成效和社会认同。今天,我们更需要在基础教育中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美育,为新时代服务、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一代服务!
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着力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李于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