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粤商文化内涵丰富,新时期应紧抓机遇发展

南方探针
+订阅

自3月以来,新加坡和法国两国政要先后到访广州,众人焦点又一次集聚在这座“千年商都”。广州也是粤商文化的发源地,是粤商兴起发展的根源。

申明浩

申明浩

4月8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告诉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近现代中国,粤商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中流砥柱,尤其是近40多年来,粤商敢为天下先,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引领改革的步伐,启动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历史变革。改革开放40多年来,粤商对外经济贸易取得辉煌的成就。研究粤商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其“开放、包容”的文化是粤商长期保持昌盛的根本。

粤商对近现代中国工商业发展影响深远

南方+:您对粤商研究多年,是否可以分析一下粤商的特质?

申明浩:广东的粤商具有一些独特的特质和优势:

1.习惯于引进外来文化。广东人素有重视他人文化、融合吸收的美誉。这一传统源远流长,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广东精神密不可分。因此,粤商往往习惯于引进外来的文化,兼收并蓄,创造出独特的商业文化。典型代表如华润、招商局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不仅打造了自己的企业文化,还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2.精于实践探索。粤商注重实践,并且拥有自主创新的精神。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例如,华为、美的、腾讯、格兰仕等著名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之前,均先行在国内市场实践、实验。

3.创新思维。粤商的创新思维能力强,多在市场中寻找挑战,不断求新求变,通过自我发展,实现企业的发展。例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广东的腾讯、TCL、华为等厂家纷纷推出自主研发的产品,以创新思维干掉了多国品牌,如推出以屏幕体验和性价比双高为卖点的OPPO、vivo,销售受到了热烈的反响。广东的粤商有着多元文化、实践探索和创新思维的特质,这些特质是他们在商业领域不断创新、发展、拓展市场的原动力。

南方+:那是否可以说,粤商具备的特质是在过往的历史沉淀中积累形成的呢?

申明浩:从更本源和文化的角度看粤商特质,发现粤商对近现代中国工商业发展影响深远。近现代中国,粤商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中流砥柱,尤其是近40多年来,粤商敢为天下先,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引领改革的步伐,启动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历史变革。改革开放40多年来,粤商对外经济贸易取得辉煌的成就。广东省进出口贸易从1978年的16亿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1.25万亿美元。广东省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10;财政总收入占全国1/7;进出口贸易总额约占全国的1/4。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中,粤商认清形势,抓住时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外经贸的中坚力量,无论是目前广东的各大知名品牌,还是众多不知名的外贸公司、外向型生产企业,他们所实现的6000多亿美元的进出口额足以让粤商赢得世界的关注,长期的贸易传统令粤商充分发挥“广交会”的优势,产品行销全球。可以说,众多粤商成长的历程就是广东甚至中国改革开放过程的缩影。支撑这一骄人战绩的是广大粤商所秉持的粤商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中国商界的瑰宝。

“开放、包容”的文化是粤商长期保持昌盛的根本

南方+:您认为应如何界定粤商文化内涵?

申明浩:粤商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我们可以通过“语言-观念-态度-行为”逻辑体系来界定粤商文化内涵。粤商三大族群属于广府民系,福佬民系和客家民系,其方言要么是古代中原汉语、要么融合了古代中原汉语和当地土话,民风与传统兼容了古代中原文化传统和近代海洋文化传统;长年海外贸易兴盛导致民间重商传统浓重,开放观念深入人心;天生的国际化基因使之具备兼容的营商态度,能够吸纳东西方的文化和商业模式,敬业乐天的天职意识让其以知足乐观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和生意,养成了“和气生财,利己而不损人”的营商态度和准则;中庸文化的熏陶,老庄哲学的浸泡,让粤商深谙“人怕出名猪怕壮”“生意就是生意”的道理,促使其低调、务实的行为;粤商不安现状探索海洋的精神蕴蓄了其创新精神,能够在不同时代抓住时机转型升级,创新商业模式,创造新型业态。

新时期应赋予粤商精神现代内涵,粤商精神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开放、兼容、创新,这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支撑“一带一路”建设而言是积极正面的;中国香港、新加坡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商贸中心,靠的是良好的营商环境、高级人力资源禀赋、自由港的市场准入,这些恰恰对应了粤商精神的开放兼容创新精神。第二层次是知足、低调、务实,这在目前新开放阶段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知足则止步,阻止了转型升级步伐,过于低调和务实则没有远见卓识,缺乏开拓新业务的勇气和希望。需要因势利导,促进粤商精神真正成为广东国际商贸中心和改革开放排头兵建设的钻石体系支撑,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南方+:是否可以阐述下粤商文化对粤商多年发展的影响?

申明浩:第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粤商在很多方面引领改革开放的根源。粤商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远离政治中心,不受所谓“正统”“权威”观念的束缚,正是这种勇于尝试的精神使得粤商在很多方面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使广东经济迅速成为全国的排头兵。当代粤商的崛起背景,是在经历过“文化大革命”闭关自守、百业凋零之后,“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从而获得了发展机遇。当时的粤商大胆革新,借鉴国外,敢于尝试。曾经流传的“红绿灯”理论就是形容粤商善于利用政策发展经济,善于创造条件变革经营,绝不等待,绝不观望,敢为天下先。

第二,“开放、包容”的文化是粤商能长期保持昌盛的根本。较之国内大多数地区的商人,广东商人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世界,获取新知,采用从外国学来的经营方式,在内地再创业或去海外经营。“广东的文化,历来不是封闭型的文化。”从国内来说,广东吸收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并改造了南越的风俗习惯和“刀耕火种”或“水耕火褥”的农业,特别是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之后,广州又成为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因此,岭南地区各类人员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对中原文化与海外文化既没有明显的偏向,也没有明显的排斥,包容、融合外来文化的特征就在内外交往和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粤商深知“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不断地低下自身的姿态来向别人学习求教,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壮大自己的实力,“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精神流传广泛。因而粤商走遍全球及全国,以全方位的开放心态,对海外、对内地都同样有强烈的开放态势。粤商对于各种有能力的人才以及新生事物,普遍能够虚心学习接受,并对于企业发展有利的批评建议能够包容和接纳。这也就是珠三角一些农民商人虽然自身没有文化,但却能办大型批发市场、高档连锁酒店以及商业街的原因。

第三,“和气生财”“利己而不损人”的理念构筑了广东企业有序的竞争环境。粤商有一个良好的商业风气,就是讲究和气生财,相安无事,各发其财。大家各算各的账,只算自己是否能够盈利,而不去计较对方是否赚得更多。这就是为什么广东形成众多的产业集群专业镇,在狭小的地域那么多的企业依然和平相处、共同盈利的原因。

第四,“低调务实,灵活变通”促使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粤商大都是实干家,敏于行,讷于言。他们不在乎所谓的虚名,越是有钱的反而越低调,怕惹祸上身,目标太大不安全。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分布着许多的隐形冠军,他们是一些在各自行业里占有极高市场份额的企业。“不事张扬”使广东众多个体户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民营企业。粤商以灵活变通著称,从不把自己的生产经营局限于某一固定的框架之中,随时根据市场变化以及政策因素等各种条件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和经营方式。这种特征在官商关系处理上尤显突出。为了保护自身利益,粤商针对不同的历史条件,采取不同的策略,处理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他们处理官商关系既不曲意逢迎,也不一味抗拒,为了商业利益,总能抱作一团,一荣俱荣,有钱大家赚,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无论是清朝特许的行商,还是民国时期的四大百货公司都是如此。这决定了他们能够在对外对内的开放中求新求变,不断输入新鲜血液,最终财源滚滚,兴盛持久。

第五,“国际化视野”保障了粤商的代际传承、永续经营。作为中国的三大商帮之一,粤商具有晋商、徽商等商贸组织不同的特征。由于地理位置远离封建政治中心,粤商从形成的第一天起就具有强烈的对外性,较少依附于政治权力,商贸活动的开展基本上遵循着“对外”的营销方向,注重国际化视野。广州作为明清政府允许开放的唯一对外贸易港口,成了内地产品与外国商品、“洋货”与“土特产”的集散中心,粤商内部的“海商”“牙商”和“内地长途贩运批发商”三大类型无一不是与海外贸易相关联或为目的的。这一“对外”性质对于粤商抵抗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冲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粤商不仅避免了晋商、徽商等商贸组织在政治、经济环境剧变时迅速消亡的厄运,还纷纷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开拓市场,寻求更大的发展机遇,在世界商业大舞台上展露出中国人的商业才智,把中国和世界市场紧密连接在一起。粤商的这种对外交往活动对中国近代的思想进步、经贸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粤商的发展和演化过程,就是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缩影。尤其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粤商起着引领改革时代潮流,推动企业规范化和国际化的先锋作用。改革开放之初,粤商就着眼全球,利用广东侨乡的优势,引进资金和技术这些自己稀缺的东西,发挥劳动力优势,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为主业,发展产品贸易。不管当时的舆论如何,粤商看准的国际化市场策略从未动摇,靠着这样的坚定,不断在世界市场中求得发展,粤商在短短30年间神奇般地在国内外各个市场站稳了脚跟。

第六,非政府组织“广东会馆”的凝聚力和媒介作用是商业竞争力的支撑。“广东会馆”将粤商紧密地团结起来,以团体的力量参与商业竞争。在异地经营的粤商常常以家乡为招牌,通过会馆整合各种政治资源,增强商业竞争实力。

粤商应紧抓机遇提升自身竞争力

南方+:今年广东提出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您认为粤商有什么作为?应该如何做?

申明浩:高质量发展对于企业而言,意味着生产率的提升,包括技术创新带来的提升、市场创新带来的提升和生产方式变革带来的提升。

粤商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作为:第一,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粤商企业应该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注重细节和精益求精。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将有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地位。第二,通过与大企业和创新企业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这将有助于企业在产品和技术方面具有更多竞争力,并提高研发成果的规模和效率。第三,加强品牌建设和国际化经营。企业要重视品牌建设,注重品牌口碑,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应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在国际化经营中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第四,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注重企业形象建设。粤商企业应该关注社会责任和企业形象建设,构建和谐互动,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

总之,粤商企业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和发展潜力,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与先进企业合作,借鉴先进经验,加快自身创新发展,为广东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粤商海内外网络互动对于现在国际市场需求疲弱,促进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构建有重要作用,海外粤商与内地粤商的互动网络可成为中国“走出去”的桥梁,有效研究和发挥粤商网络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符合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1000多年前,广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而研究粤商如何成功演化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经营集团,对目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借鉴意义也非常重大。粤商网络资源同所在国的经济结合在一起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促进了所在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互动,特别是对广东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发挥了中介和桥梁作用。充分利用好这种社会资本,可以为广东企业开辟新兴市场,化解国际金融危机提供极大的帮助,海内外粤商联动甚至可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另辟蹊径。

南方+: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在您看来,粤商可以抓住什么发展机遇?

申明浩:“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的时刻,是粤商寻找发展机遇和扩大市场的重要时机。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第一,加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和商业合作。粤商可以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给予的机遇,加强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和商业合作,拓宽市场。切入海外市场,逐步引导中国现代服务业、工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向海外求发展。

第二,围绕“数字丝绸之路”加速数字转型。广东省内有不少有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如华为、腾讯等在东南亚、非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有很多投资。与此同时,“数字丝绸之路”成为“一带一路”重点建设序列之一,粤商可以加速数字化转型,提升本身技术含量,打造高质量产品或服务,在沿线国家市场中获得优势。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贸易合作平台。粤商可以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贸易合作平台,探索沿线国家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开展贸易合作,可为中国高新技术出口、设备和服务输出等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总之,粤商应紧跟“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步伐,抓住数字丝绸之路、经济和商业合作以及多元化的国际贸易合作机遇,借此优势迅速推进本身的国际化布局。未来的发展需要粤商进一步加强自身实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技术创新,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记者】沈丛升

编辑 叶永康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