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老人心脏频频“罢工”,一粒2g小“胶囊”让他重获“心”生

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
+订阅

噗通、噗通、噗通

心脏是我们人体的发动机

通常情况下每分钟跳动60-100次

但当这个发动机因各种原因“动力不足”时

就会出现头昏、头晕,眼睛发黑,

甚至晕倒……

这个时候

就要给心脏请个“外援”了

——安装心脏起搏器

近日,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在颜利求教授的带领下,以三区涂昌主任为首的起搏电生理团队紧跟世界心脏起搏领域的前沿发展,完成了首例新一代无导线起搏器——Micra AV植入术,为高龄患者植入了仅有胶囊大小,约为2g的“全球最小”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给他92岁的心脏换上了强有力的“新马达”。

这也是国内较早完成该项技术实践的团队,标志着我院心血管内科在无线起搏治疗领域再次向国内领先领域迈进了一步。

心率仅20次/分,最长停跳达6秒!九旬老人心脏频频“罢工”

袁老伯今年92岁,最近总是莫名其妙的出现心慌、头晕症状,在家人的陪同下,他来到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

经普通心电图检查,医生发现袁老伯存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他的最慢心率仅20次/分钟,且动态心电图显示最长心脏停搏时间长达6秒!

“这是心律失常疾病中比较危急的情况,严重时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室颤,甚至危及生命,急需植入起搏器!”心血管内科主任颜利求说。

目前,植入起搏器是公认的治疗心动过慢的最有效方法而袁老伯今年已是92岁高龄,又有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等诸多基础疾病,且长期服用华法林等药物,他的家人担心老人家年事已高,接受传统起搏器植入会面临术后伤口出血、感染等风险而且老人家喜欢安静独处,不喜欢跟陌生人共处一室。

颜利求主任带领团队对袁老伯病情进行全面评估、缜密分析后,为减轻老人家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手术并发症,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为袁老伯实施目前最先进的无导线心脏起搏器Micra AV植入术,并安排袁老伯入住了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大楼的特需病房。

什么是无导线心脏起搏器Micra AV植入术?

心血管内科主任颜利求介绍,无导线起搏器Micra是世界上最小的起搏器,它的体积约为1.0 cc、质量约2克、长度2.59 cm,相较传统的心脏起搏器,它的大小缩减了93%。与传统起搏器不同,无导线起搏器将导线和脉冲发射器合二为一,缩小成像胶囊一样大小,完全避免了囊袋感染、导线损伤和断裂的并发症

无导线起搏器不需植入电极导线,也无需在胸前区做切口,只需要将胶囊大小的起搏器经静脉植入心腔内即可该手术无切口,无疤痕,手术后患者几乎感觉不到起搏器的存在,显著降低了常规起搏面临的手术创伤及感染风险。

形如胶囊,重约2g的无导线起搏器,为心脏再“续航”!

无导线起搏器的“无导线”特点可以解除袁老伯家属对于其伤口出血、感染的顾虑,这对于92岁的袁老伯来说,无疑是非常适合他目前身体状况的术式。

经过精心的术前准备,3月13日,在颜利求主任的指导下,三区涂昌主任带领起搏电生理团队通过穿刺右股静脉建立通路,凭借娴熟的技术将一枚重量仅有2克的“胶囊”无线起搏器精准植入到袁老伯的心腔内部。

精准释放,起搏器工作良好

整个手术过程耗时仅30分钟,袁老伯在植入全过程中保持清醒状态,无需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术后检查起搏器工作运转正常,经过康复治疗后,袁老伯很快就康复出院了。“真的一点感觉也没有,完全感觉不出自己胸口植入了起搏器!” 袁老伯摸了摸胸口后,不禁向心内科团队竖起了大拇指。

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的成功植入,标志着我院在起搏电生理领域的诊治能力迈入国际领先水平,起搏器植入技术在“无线微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我院将继续紧跟世界医疗前沿发展,用先进的医疗技术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Micra无导线起搏器更适合哪些人群?

颜利求主任介绍,无导线起搏器主要适用于以下类型的人群:

1、老人:

年纪较大的人群植入传统起搏器,手术风险会相应增高。

2、并发症高风险人群:

存在肺气肿、肺大泡、或肾功能不全等的病人,合并症风险较高。

3、青少年:

年轻人植入传统起搏器后,体内的导线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建议优先植入Micra。

4、解剖受限的患者:

如既往有多次起搏器植入造成血管阻塞,无法从前胸部植入传统起搏器的患者。

5、有美观需求的患者:

不愿在前胸留下疤痕囊袋及导线植入的患者。

硬实力 金口碑

作为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示范中心,心内科拥有区域内顶尖的电生理团队,可开展电生理检查、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治、射频及冷冻消融治疗、左心耳封堵术以及心脏起搏器、ICD及CRT的植入。在起搏器植入技术,如单腔及双腔起搏器处理缓慢性心律失常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D)处理晚期伴束支传导阻滞的心衰患者,复律除颤器(ICD)的安装处理恶性心律失常患者,以及治疗室上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等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掌握着核心技术。

颜利求主任出诊

颜利求主任正在手术

特需病房简介

特需病房即VIP病房,是医院为满足部分患者对环境品质和高层次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而设立的特色临床科室,集治疗、休养、康复为一体,努力打造“三H”病房即宾馆式、家庭式、医院式的新颖病房,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一流就医环境。

病区内宽畅明亮的走廊,充满生机的盆景,温馨柔和的病房给人以进入星级宾馆的感觉。病区全部为单人间,共14间,豪华套间3张;配有空调、独立卫生间、闭路电视、沙发、衣柜、电冰箱、24小时提供热水,以及呼叫对讲系统和中心吸氧、中心吸引系统、可调控病床、陪护休息的单人床、配餐室(微波炉)、淋浴房等设施一应俱全,还配置阳光房等公共休闲区。其周到的、人性化的医疗服务,齐全的生活设施令病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特需病房优势:1、实行医疗双重管理:即特需病房统一管理,专科负责。收治于特需病房的患者,可以得到特需病房医师与专科主诊医师共同的诊治,患者可得到更加细致全面的医疗服务。并可随时根据病情需要及时组织专家进行会诊,以保证患者住院期间随时有医生负责,出现任何情况都能在第一时间给予解决。2、实行特色护理管理:特需病房拥有一支以服务快捷,高效,舒适周到,全面规范为特色的护理队伍,推行360度无间隙护理服务模式。 

特需病房贯彻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以患者为中心,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秉承“温馨、挚爱、诚信、和谐”的理念,不断进取,开拓创新,与全院各个临床科室团结协作,让患者不仅享受到一流的环境,还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和护理服务。

科室简介

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是东莞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挂靠单位,心血管内科是广东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东莞市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常委单位、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常委单位、广东省医院协会心血管疾病质控分会常委单位、东莞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委单位,先后创建为中国胸痛中心、中国房颤中心、中国心衰中心、广东省胸痛中心示范基地、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示范中心,在我市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和临床医学研究领域具有领先优势。

科室位于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大楼,拥有全市规模最大的CCU病区、全市首家心脏康复中心,极大地满足了区域内心血管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和各类心血管病患者的康复需求。现开设5个病区(含1个心脏重症监护室),开放床位200张,设有冠心病诊疗中心、心律失常与房颤诊疗中心、结构性心脏病诊疗中心、心脏康复中心、心力衰竭与心脏重症中心以及高血压达标中心。拥有层流心导管室3个、并设有心脏杂交手术室,可满足各种复杂及疑难心血管疾病以及心血管急危重症的救治需求。

科室现有医护人员91名,其中医生31名、护士60名。医生中正高职称8名、副高职称7名、中级职称8名,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14名,硕士研究生导师4名,是一支技术精湛、实力过硬的卓越人才队伍。目前,科室已成功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医院颜红兵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研究所郭惠明教授两大高层次团队,定期来我院坐诊、教学查房、现场技术指导以及疑难病远程会诊,让广大患者足不出东莞即可享受国内最顶尖的医疗服务。年完成各种介入诊疗手术4000余例,年门诊量约5.5万余人次,年出院病人5000余人次,成功挽救大量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命,成为本地区最优秀的“救心团队”。近五年以来,先后承担省级和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篇,SCI论文20余篇。

供稿:刘瑞杰

编辑:李平

校对:雷蕾

初审:邓韵娟

审核:廖惠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