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水文化⑥∣水与诗歌

东莞水务
+订阅

水与诗歌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水为师、以水为鉴的传统,用水、治水的“水利文明”悠久灿烂,水的哲学思想历久弥新,水的美学文学旷古不衰,细水长流中包含着高深莫测的智慧。下面让我们一同开启水文化探寻之旅,感悟中华水利辉煌文明史!

●●●

细读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几乎无水不写,写则涉水。进入古典诗词领域,水的身影更是无处不在,意态万千。一代代的诗人骚客,借水这个意象,表现大自然的百态奇姿,表现人类情感的千种波澜,表现对宇宙人生的洞见哲思,也因之赋予了水意象独具东方古典美韵的文化内涵。而水一旦进入诗人的想象, 就渗入了诗人的千般感情, 在他们的笔下生出“高山流水”“柔情似水”“水润万物”“一江春水”等灵光的诗行。可以说,诗歌这株文苑奇葩, 正是在“水”的滋润下, 才开出了数不胜数的绚丽芳香的花朵,“水诗歌”的创作也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无限生机和绚丽光彩,是我们最为宝贵的文化财产之一。

淡淡流水,泛泛柏舟——咏流水

●●●

水者,天地之包幕,五行之始焉,万物之所由生,元气之津液。水既是文学艺术表现的对象,又是启迪文心和艺术匠心的源泉。诗人们笔下的水,或呈黄河巨浪,或化溪泉淙淙,或变豪气于云,或现柔情绵绵。当诗人以水来拟喻人生理想, 从中观照到一种人生哲理时, 实际上对诗人自我人格也是一种洗礼和净化。如下面这首骆宾王的名篇《咏水》:

咏水

骆宾王

列名通地纪,疏派合天津。

波随月色净,态逐桃花春。

照霞如隐石,映柳似沉鳞。

终当挹上善,属意澹交人。

骆宾王的这首五言律诗,是历代咏水诗的代表作。

首联:“列名通地纪,疏派合天津。”意思就是,如果对水这种物质排列名次的话,可以通达、位列“天纲地纪”,主宰人间万事万物。

颔联:“波随月色净,态逐桃花春。” 水波荡动,跟着月色的变化变得越发纯净无瑕,形态美丽的浪花,追逐荡动,像春天的桃花那样妩媚无比。

颈联:“照霞如隐石,映柳似沉鳞。”照进水中的霞光,如同隐藏水中、五彩斑斓的石块。倒映在水中的柳树,好像沉入水底、坻然不动的鱼儿。

首联、颔联、颈联写了水的崇高地位、动态之美、静态之美。写物的目的在于写人,写人的目的在于写意,由物及人,观水生情,水乳交融,绝妙天成。

尾联紧接着使诗的意境大大升华:“终当挹上善,属意澹交人。”其意可理解为应该把水列为上品;也可理解为大善大德之意,即水对于人,就像大善大德。“终当挹上善”,最终应当把水舀取用于大善大德之事。“属意澹交人”,诗人的注意力放在澹泊交结友人。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似蜜”。末句升华为与友人之交要讲究淡泊明志,不求名利。

诗人笔锋一转,写物及人,妙笔生花,写出了水的作用、价值及观水所感,“卒章显其志”,突出表现了诗的主题,显示出观水受到的启发,提升出这首诗的教育意义。

《咏水》一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亦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融诗趣哲理于一体,透露的是对水的描写和歌颂,蕴含的是自身所推崇的儒风与道骨。

万古江河,百川东流——赞江河

●●●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在中华大地上,自北往南,由西向东,奔流着数不清的大江大河,几千年流淌奔涌,几万年生生不息,为诗人的诗思泉涌提供了滔滔不竭的源泉,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下面我们来共同欣赏被闻一多先生誉为“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灰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密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湍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绪。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月明之夜,离愁别绪更加萦怀,使人无法排遣。而那一轮明月偏又浸透帘珑、照亮砧石,况且帘卷不去、手拂不开。此时远行的人儿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瞩望而无法相依相诉,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怀,说来他也无法听到。我多想随这笼天罩地的月光飞流到他身边去照耀他啊!可是即使像鸿雁那样高飞远举,也不能把这寂寞楼头的相思明月带给他,何况这春江里只有跃浪的鱼儿激起几个漩涡儿呢!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赶往大海,好像要将春天带走一样。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觉已经西斜。斜月渐渐隐入海雾,这时北方南方、碣石潇湘有多少游子还在赶着回家,有多少离人怨妇还在远隔千山万水彼此思念呢?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几人在这轮明月下赶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着这野浦孤舟,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边花树点染得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在这样勾魂夺魄的意境里结束全篇,情笔生花,余音绕梁,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有别于“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也不同于抒儿女离愁别绪的爱情诗。诗人将传统题材,大胆创新,赋予其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始终围绕“江和月”两个主题,尽情讴歌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赞美人间纯洁的爱情,巧妙地将游子思妇的同情心、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整首诗篇描摹细腻、情景交融,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的真正的美。

水光潋滟,潭面无风——观湖泊

●●●

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大多喜欢追寻湖泊美的足迹,行吟泽畔,留下难以数计的诗文辞赋;建筑起亭台楼榭,使之与湖光山色相映生辉。这些由湖泊而产生的诗文辞赋、亭台楼榭、楹联碑刻、逸事传说,千百年来融合、积淀成我国独特的湖泊文化,每一片湖水,都是酿造诗情的佳料,下面我们就带着诗情去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体会一番湖水的意趣和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之美,自古难言。”这首七绝全诗构思高妙,概括性强,她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轮美奂传神地勾勒出来。同时,这首诗还闪射出哲理的光辉,给人们以启迪,大自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自己的发现。这首诗在结构上是起承转合的典范。前两句白描,对偶工切,用陈述句,一起一承。第三句用假设句转折。第四句合拢。而且三、四句不再对仗,改为散体单行,结构上具有灵活性、转折性、立体性,其意境单纯而丰富,含义深广。

大海广阔,涤心扩怀——颂大海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众多的水域中,海是最为广阔博大的。中国古代咏海诗歌就像中国文化浩瀚海洋里的一颗明珠,熠熠闪光,让人们能够欣赏到海水的磅礴气势, 感受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欣赏曹操的《观沧海》,品味蕴藏着海洋那无比绚烂的诗词颂歌: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登上山顶,感受却有很大不相同。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吸引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两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两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她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整首诗不仅通篇写景,寓情于景,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且独具一格,字里行间气势浩瀚雄浑,胸怀博大广阔,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种浪漫豪迈的诗风格调,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吻合的,整诗描绘了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勾勒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天地的雄伟气象,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和一统山河的强烈愿望。

资料来源:图说中华水文化丛书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