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时不食”是国人饮食文化中四季流转的仪式感。阳春三月,生机盎然,所谓“食过春笋,方知春之味”。笋,是春日餐桌上最具生命力的美味,而苦笋则是春笋中的代表。
地处粤东的揭阳市揭西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县,因山区多、海拔高而常年云雾弥漫,雨水充足,日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揭西县成为广东最大的苦笋种植区之一。
作为当地名特优农产品,苦笋种植正在带动农民增收、乡村振兴。
打造“甜蜜”苦笋产业,山珍飞入寻常百姓家
尝鲜无不道春笋,笋中极品数苦笋。苦笋,在所有竹笋中味道最富趣味,入口苦甘清冽,口感爽脆,有独立山林的清雅,又有一锅炖的烟火气,自古就是中国人餐桌上的“山肴野蔌”。苏东坡在任徐州太守时,曾写道:“久抛菘葛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想念苦笋和河豚想得难受,甚至想辞官归家。
莹白如玉的苦笋,在浓油赤酱里自由翻腾,便成了油焖笋;同咸菜、五花肉小火慢炖,待丰腴油脂将苦笋浸润,又成了客家名菜苦笋煲;苦笋烧鲢鱼,则是山珍与湖鲜的佳偶天成,珠联璧合。
苦笋不仅味美,更极富营养价值。《本草纲目》记载:“苦笋味苦甘寒,主治不睡、去面目及舌上热黄,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热气、益气力、利尿、下气化氮,理风热脚气,治出汗后伤风失音”,可见,苦笋医食俱佳。
揭西种植苦笋已经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苦笋大多种植在海拔600—800米的高山之上。揭西过去的苦笋种植模式较为传统,需要先到山上寻找苦竹苗,然后再进行人工移植,这种模式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成活率相对较低。近年来,揭西县建设现代化苦笋产业园,产业园的实施主体揭西县乡姆种养专业合作社建设了培育示范基地,利用育苗大棚培育苦竹种苗,配备智能浇灌设备,有力减少了种植的人工成本,提高竹苗种植的成活率,为揭西苦笋产业的现代化建设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揭西县的苦笋种植面积达5万亩,主要分布于五经富、南山、良田、京溪园、龙潭等乡镇,年产量约2万吨,每年为当地创收达7亿元。2022年,良田乡岸洋村凭借苦笋入选了首批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名单,揭西县苦笋现代农业产业园更是上榜广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通过打造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种植园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助农创收、振兴乡村。
清明节气带来丰沛雨水,节后苦笋便会争相冒尖、破土而出,迎来了苦笋丰收时节。得益于揭西县乡姆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种植示范园区建设,以及下游产销供应链的先进优势,新鲜采摘的苦笋不到2小时就可送往生产基地,经过层层严格工序的深度加工处理,能最大限度地把苦笋鲜味保存在一瓶瓶精致的罐头里,当地知名品牌“龙江牌”大洋野生苦笋从此销往各地,让时鲜山珍也飞入寻常百姓家,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能食享春味。
助农户增收,推动 “一心两区一带”发展
苦笋让当地农户迎来“甜蜜”事业。揭西县良田乡岸洋村的村民老邹告诉记者,自己以前常年背井离乡,靠着外出做零工补贴家用。自从当地建设了揭西县苦笋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产业园也将折股量化的费用交给村集体,村集体利用这笔费用开山种苗,供自己本村村民无偿采摘。如今老邹再也不用奔波在外,即使赋闲在家,仅靠采摘苦笋每天也能挣到300元左右。
“有了合作社保底收购,我们就省去了自行去市场售卖的时间精力,可以继续投入采摘工作。如此一来,我们两个月收入有1.8万元以上。”老邹欣喜地说。
凭借着一股野劲,苦笋在夜里也不停歇,在雨雾里也要往上蹿,于不同的境遇里顺势而为,进化出甜、苦、嫩、脆的口味口感。正如这苦笋,揭阳市和揭西县也抓住“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发展机遇,因地制宜,提供多项政策扶持,推动苦笋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了推动揭西苦笋走向全国,揭西苦笋产业园制定了“一心两区一带”的规划布局。“一心”即现代苦笋加工示范中心(核心区),“两区”指优质苦笋现代种植区和苦笋科技研发区,“一带”则是指休闲养生旅游带。在智能化数字化的先进农业科技加持下,揭西苦笋产业园的“一心两区一带”高速发展,探索出一条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相融合的生态产业道路。
不久的将来,有朋自远方来到揭西,不仅可以品尝地道苦笋风味,还能在揭西县享受文旅康乐休闲,感受苏东坡漫步山野竹林的超然。
【南方+记者】林捷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