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时隔九年再访粤,首站选择广东广州。
位于广州东部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再次见到他的“老朋友”李显龙。
这是一座什么城?有着什么样的魅力,令李显龙故地重游?
知识城北面与白云区钟落潭镇、从化区太平镇接壤,东面与增城区中新镇相接,西面为帽峰山。
蜿蜒南北20 余公里的谷地,地势平缓,水系纵横交错。
九龙大道作为主动脉穿城而过,串联起城市各发展段落,形成典型的“鱼骨状”城市发展格局。
航拍中新广州知识城,九龙湖、凤凰湖如镶嵌在大地上的两块“翡翠”。
中新广州知识城今昔对比。
知识城本没有湖。来自太平洋的季风带来充沛的降水,滋养得这片土地丰润肥沃。
为了维持生态和调蓄雨洪,早期开发者规划了两个人工湖——九龙湖和凤凰湖。
湖泊周围的 8.08 平方公里,便是中新广州知识城南北起步区。
中新智慧园今昔对比。
蝶变正是从这里开始——
知识城是对全球协作的期盼。2008年,粤新双方希望在广东合作建设标志性平台项目,并提出“知识城”的初步构想;
知识城是对未来城市的远见。2010年,历经19轮谈判后知识城奠基,规划面积123平方公里相当于28个珠江新城,城市规划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控制生态、建设空间5:5比例格局,营造“三山相拥,城景交融”城市意象;
知识城是对梦想成真的坚持。2018年11月,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升级合作的框架协议》。构想,生根发芽,拔节生长,科技创新能级、现代产业量级、开放合作层级“日日新”;
知识城是对国家大局的担当。2020 年,《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 年)》(下称《总规》)获得国务院批复,将其定位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
中新广州知识城的能量,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分量。
粤芯芯片项目今昔对比。
百济神州今昔对比。
奠基十三年来,知识城从123平方公里扩容至232平方公里,规划人口扩张至100万人,实有注册经营主体数超2.45万家,注册资本近6248亿元。
引进战略科学家28名,集聚高层次人才超1300名,总量位居全市第一。
近三年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总产值、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分别达19.94%、50.92%、32.23%,高质量发展态势强劲、韧性十足。
腾飞园今昔对比。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先行区、试验区、功能区、示范区。
在《总规》的引领下,知识城正不断提升国家级平台的显示度、集中度“,湾区创新策源地”加速释放新动能“,知识创造新高地”跑出发展加速度“、国际人才自由港”迎来人才集聚期“,开放合作示范区”打开国际知名度。
但知识城的使命不止于此。
广州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今昔对比。
当前,中新关系提升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知识城这片具有特殊战略意义的土地,对其进一步发展的谋划,不仅要放到特别的历史时空和国家大局中思考,更应始终在空间上置身全球、在时间上瞄准未来,主动担起国家战略使命:
对内,服务新发展格局,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并成为关键核心领域自主创新的“策源地”,成为制度性开放和深层次改革的“新高地”;
对外,则成为一面更具实力和说服力的“窗口”,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诠释者”。
广州新侨学校今昔对比。
未来,知识城将以打造中新高质量合作新样板为目标,携手新方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级、现代产业量级、开放合作层级,推动两国合作再上新台阶。由此,知识城才能真正发挥出打开局面、占据主动、带动全局的战略作用。
这是一场新的跨越,也是一次新的出征。
今日,南方日报推出“聚焦中新广州知识城”特别报道,通过走访知识城生产一线,捕捉生活一域,对话智囊一组,全方位呈现知识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今天,我们来“拆解”这座城。
延伸阅读:
【统筹】陈思勤
【采写】刘珊 吴雨伦 傅鹏 王一晴
【设计】黄舒旻
【摄影】李剑锋 贾自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