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欺凌」,我能怎么办?”

广东青年之声
+订阅

近期很多人在看的《黑暗荣耀》,让「学生欺凌」成了大家热烈讨论的话题。

高中时期的文东恩,被同学用直发器烫伤、性霸凌、语言暴力,还在老师和母亲的威胁中被迫退学。多年后,作为「校园暴力受害者」的她,经过数年的努力和精心策划,让昔日的欺凌者一一受到惩罚。

在现实中,许多受害者成年之后,身体脱离了危险,心理上仍在发炎……

《黑暗荣耀》剧照

一位受害者这样描述自己遭遇欺凌后的感觉:「就像上学路上的每一步都在走向坟墓」。

家长、老师总认为「孩子是善良的」「小孩不会说谎」。但事实上,由于前额皮质发育不完全,孩子也可能缺乏共情力、自控力,不能正确评估欺凌行为的后果,变成「纯粹的恶霸」。

但是,包括旁观者在内,每一个人都可以为「制止欺凌」做点什么。

今天这篇关于「学生欺凌」的科普,记得分享给需要的人

01

「学生欺凌」比我们想象得还要普遍

「学生欺凌」是指:在学校管控范围内,发生在力量不均衡的学生之间,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对他人进行故意的持续性侵犯,对受害者造成身体或心理伤害或财物损失的行为。

它有 3 个特点:

◍ 欺凌是一种不对等行为,欺凌者在身体力量上或地位、权力上高于受害者;

◍ 欺凌是反复发生的;

◍ 欺凌是一种攻击性行为,会对受害者的身心造成伤害。

2020 年,华中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学生欺凌的发生率为 32.4%,其中身体欺凌发生率为 12.7%,语言欺凌 17.4%,关系欺凌 10.5%,网络欺凌 6.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9 年公布的 144 个国家的相关数据显示:全球学生中,平均每 3 个学生便有 1 个遭遇过学生欺凌。有 32% 的学生近一个月内被学生欺凌至少一次。

也就是说,假如一个班级有 50 名同学,就有 16 名同学受到过学生欺凌。

《少年的你》剧照

02

「学生欺凌」的 6 种表现

可能是不和你一起玩,可能是故意推搡,可能是在背后「说坏话」——家长常常在孩子受到身体伤害后才意识到欺凌的存在。

但实际上,欺凌有很多形式。学生欺凌常常是隐形的,言语欺凌、关系欺凌带来的心理创伤也可能持续终身。

◍身体欺凌:直接的肢体攻击,如殴打、推搡;

◍言语欺凌:当众恐吓、辱骂,起带有侮辱性的外号等;

◍关系欺凌:通常是对人际关系的操纵,孤立或排斥受害者、散布谣言、暗中败坏受害者的声誉或贬损其社会地位;

◍网络欺凌:使用社交媒体来传播谣言和八卦、发送辱骂或伤害性信息;

◍性欺凌:对他人性别特征、性别特质、性倾向或者性别认同进行贬低、攻击或者威胁,如对发育较早的女孩指指点点等;

◍偏见欺凌:对不同性取向、种族、宗教的人有偏见并表现出歧视的语言和行为。

学生欺凌可能是一对一的,也可能是聚众行为,即一群人对于某一个人的欺凌。后者通常以一个主要欺凌者为首,其他人或起到协助作用,或坐视不管。然而,起哄和默许都让欺凌得以进行下去。

03

「袖手旁观」有错吗?

学生欺凌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不会孤立地发生于欺凌者与受害者之间,旁观者也是欺凌事件中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

芬兰一所大学的研究人员归纳了 4 种学生欺凌中的旁观者角色。即:协助攻击者、煽风点火者、保护者、局外人。

◍协助攻击者:虽然不是欺凌的主要发起者,但会协助欺凌者捉弄、摧残受害者,如欺凌者身后负责落进下石的小跟班。

◍煽风点火者:虽然没有发起欺凌事件,但会向欺凌者提供积极的、煽动性的反馈,如大笑、欢呼,这些会助长欺凌者的表现欲,从而使欺凌者变得更加具有攻击性,使欺凌行为持续时间更长、强度增大或发生次数增多。

◍局外人:回避欺凌情境,认为欺凌事件与自己无关。但这样的沉默也会被欺凌者理解为默许,从而使其更加有恃无恐。

◍保护者:积极支持和安慰受害者,制止欺凌行为,积极地告诉家长老师实情。他们是欺凌事件中的「救援队」,是唯一有可能使得欺凌行为减少的行动者。

《少年的你》剧照

与欺凌者类似,协助攻击者、漠不关心者,都会加剧受欺凌者的创伤体验和日后的不良适应。当他们回想创伤过往时,比个人羞辱更让人痛苦的正是众多旁观者的冷漠和拒绝。

你可能不知道,「旁观者」的态度与行为表现,是影响欺凌氛围和事件走向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当有旁观者站出来制止欺凌时,50% 的欺凌事件会在 10 秒钟内结束。

在欺凌事件中,仅仅是一个保护者的出现也会使受欺凌者得到安慰,从而更好地从心理创伤中恢复,而班级中保护者越多,欺凌行为便越会失去滋生的土壤。

成为保护者不仅仅是帮助受害者,也是自救。因为,旁观者随时可能成为下一个受欺凌者。

04

「欺凌者」更可能盯上谁?

谁都有可能被欺凌,但一些人被欺凌的风险更高。

因为欺凌者试图通过欺凌行为建立「特权感」,保证自己属于「规范」和「大多数」。所以,他们倾向于搜寻群体中「不一样」,并且看起来不会反抗自己的人。

例如:

◍个人外貌或生理特征「明显」。如超重、瘦弱、早熟的学生会比他人更容易遭受嘲笑、排斥、羞辱甚至是身体伤害;

◍有心理健康状况的人。如抑郁、焦虑、低自尊等特征,易被欺凌者所察觉,并成为其攻击目标;

◍性格较为内倾的人。尤其是,如果他们的朋友较少或被边缘化,也会增加受欺凌的几率;

◍转学/留级生。如果无法完全融入新的同伴群体,也更容易受欺凌。

欺凌往往毫无理由。即使是受欢迎、聪明、有吸引力的孩子也可能会被欺凌。在某个学校让他受欢迎的特质,换到另一个学校,反而可能成为他被欺凌的理由。

请记得:受害者无罪。你的温柔良善并非过错。

05

「学生欺凌」可能造成什么后果?

1. 被欺凌者的不良后果

少年时代是人们形成三观、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形成的对世界的信念通常会伴随一生。有的人被欺凌后得到了朋友、家长、老师的支持,于是伤害被降低到最小,但对于一些孤立无援、硬生生熬过学生时代的人来说,被欺凌的阴影并不能在毕业之后就立马消除,心灵的创伤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爱去抚慰。

研究表明,学生欺凌受害者:

◍患生理疾病的风险增加。如出现感冒、头疼、睡眠问题等躯体症状。

◍显著增加受害者成年后出现抑郁、焦虑、惊恐障碍和自杀倾向的风险。被欺凌的经历可能导致他们产生「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从而变得绝望、消沉。

◍感到缺乏自信,自尊降低,难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当一个孩子持续地被一群人称为「胖子」或者「丑八怪」时,他们会相信这是对的,怀疑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爱和尊重,很难信任他人,也就难以和人建立起亲密、坦诚的关系。

◍影响正常学习。在学校受到欺凌可能会让孩子对校园环境产生恐惧,很难专注于学习,甚至逃课、抗拒上学,这都会导致他们成绩下滑,而成绩下滑又会加剧他们的焦虑,使他们未来在教育水平以及职业和经济收入方面也会处于相对劣势。

◍严重行为问题。长期受欺凌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合理释放,被欺凌的孩子很可能会发展出品行障碍。

2.「旁观者」也可能受到波及

旁观者虽然不处在风暴的中心,但欺凌行为会对整个校园环境产生消极影响,加剧学生们的不安全感,让学生感到「攻击和暴力是建立特权的有效方式」,从而催生更多的欺凌行为。

此外,在暴力发生时没有给予受害者帮助,也可能引发旁观者多年后的自责和对自身的拷问。

3. 欺凌者的不良后果

是的,欺凌者看似能从暴力、操纵行为中获得快感,但如果没有被及时干预,欺凌行为可能也是堕落的种子。研究发现:

◍欺凌者更易形成不良人格,有更高的犯罪率。在校园中通过暴力获得权力感和快感的经验,会使得欺凌者在未来更可能采用相似的行为方式。他们易滋生欺凌者恃强凌弱、敏感多疑等不良人格特点,导致成年后多表现出固执、 偏执、狭隘及易怒的倾向,容易与周围人发生摩擦,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欺凌行为也会增加个体吸烟、酗酒以及其他暴力行为。进行学生欺凌的个体日后药物滥用的风险是其他人的 2 倍。

◍欺凌者易出现社会化障碍,体验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与没有参与学生欺凌的学生相比,欺凌者短期内出现身心障碍的风险更高,但仍低于被欺凌者。

《少年的你》剧照

研究还发现,欺凌者往往也曾是欺凌受害者。他们从家庭或曾经的校园环境中习得了暴力行为。如《少年的你》中的魏莱,在家庭中受到父亲的冷暴力于是通过在学校中欺凌其他同学从而获得掌控感。

但无论是曾经被欺凌还是家庭教育缺失,都不能成为一个人恶意欺凌同学的理由。

06

遭遇「学生欺凌」,我能怎么办?

1. 如果你是旁观者

旁观者是阻断学生欺凌的有力因素,或许你不经意的举动就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但帮忙也要注意方式,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安全。以下是你可以做的:

◍拒绝加入欺凌者的队伍。这可能会让欺凌的目标转向你,但请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坚持。

◍转移话题。有时候公开支持受欺凌者或反抗欺凌者可能会导致受害者变成自己,于是很多人缺乏勇气。其实这时可以装作漫不经心地转移话题「下周数学考试考到哪里呀」,或者对欺凌者说「你鞋子挺好看,哪买的」?

◍驱散人群。比如「我好像看到班主任走过来了」,或「马上要上课了,我们快走吧」。这或许是权宜之计,但也为受害者争取了求救的时间。

◍事后/私下伸出援手。如果在欺凌发生的现场缺乏勇气,可以偷偷地在之后给受害者提供支持,准备紧急求救渠道,表达「你没错,我对发生在你身上的这些事真的感到很抱歉」。

◍请老师、家长或其他负责任的成年人提供帮助。为了安全,可以匿名这样做,或要求老师保密。

◍鼓励被欺凌的青少年与父母或值得信赖的成年人交谈。

◍团结更多的人成为保护者,抵抗欺凌者的行为。学生之间的力量差异没有那么悬殊,欺凌者多是依靠旁观者的默许、起哄才得以让暴力延续,只要更多的人成为维护正义的保护者,欺凌者也会成为「少数」,丧失继续欺凌的「群众基础」。

2. 如果你是家人或师长

作为家长,首先要意识到学生欺凌的普遍性、随机性。在此基础上:

◍学会识别孩子受到欺凌的迹象。如:突然逃课、变得不喜欢去上学或学习成绩下降;出现抑郁、孤独或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况;头痛、胃痛、疲倦或不良的饮食习惯;自我毁灭行为,例如离家出走或自伤自残;考虑自杀或企图自杀;身体不明原因的损伤;衣服、书籍、电子产品或装饰品总是损坏或丢失;睡眠困难或经常做噩梦;突然失去朋友或回避社交场合。

◍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经常与孩子聊天,提开放式问题:今天在学校开不开心?有没有遇到困难?当孩子说出自己的经历的时候,避免使用质问的语气,如「为什么他们要欺负你?」这样的对话会使得孩子认为受到欺凌是自己的错,从而更不愿像家里讲述自己的遭遇。

◍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父母对子女的虐待和忽视,专制、体罚等消极的教养方式,会增加孩子成为欺凌者和受欺凌者的风险,而温暖抚爱、积极支持,则是降低子女欺凌他人和遭受欺凌概率的保护性因素。

◍教会孩子人际交往的技巧。鼓励孩子在学校认识更多的朋友,帮助他们建立起情感韧性与社交适应性。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孩子被欺凌者盯上的可能性更低。

◍努力缩小「同理心差距」。认识到欺凌行为背后的「特权感」,教育孩子如何处理差异、歧视,鼓励对他人抱有同理心。

◍保持和老师、其他同学的家长的良好关系。他们也是父母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真实状况的资源。和他们保持联络,有助于预防和阻止欺凌行为。

◍如果欺凌已经发生。①拒绝「受害者有罪论」。坚定地站在孩子身后,把孩子的感受和情绪放在第一位,细心听孩子讲述「发生了什么」。告诉孩子被欺负不是他的错。父母积极的情感支持会成为受欺凌者的坚强后盾。②第一时间找到学校和老师,询问事实和处理进展,仔细询问孩子是否仍在持续受到欺凌,必要时应该考虑转学。③关注后续影响。在孩子受到欺凌后给予孩子更多陪伴和关心,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悲伤逆流成河》剧照

3.如果你正在遭遇学生欺凌

◍不要给欺凌者想要的反应。向欺凌者坚定说「不」,传递出「你不害怕,也不会接受他们的行为」的信息。

◍尽早与父母或可以信任的成年人交谈。例如老师、主任或校长。欺凌者也会进行「服从性测试」,当他们试探发现受害者不会反抗、告诉家长后便会变本加厉,所以最好在一开始就坚定地抗争。

◍寻找一个伙伴,即使对方不能防止你受到欺凌,但这时候的情感陪伴可以支持你,也可以鼓励你寻求帮助和解决困境,防止你遭受更多的心灵创伤。

07

作为受害者,如何走出被欺凌的阴影?

◍最重要的是,不要为自己被欺凌期间的行为感到羞耻或自责。比如憎恨自己为什么不合群,为什么不敢反抗,为什么迎合、讨好欺凌者,为什么自暴自弃,甚至为什么成为欺凌别人的帮凶。对当时的幼小的你来说,你面临的是生存威胁,不论是不是最优解,这些应对策略都帮助你好好的活下来了,请给当时的自己足够的理解,体谅他的辛苦,并感激他的坚强。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不要像欺凌者一样对待自己。学习善待自己,自我关怀。如果你也像他们一样指责自己,为自己的性格、外貌感到羞耻,给自己你所期待的爱:仅仅自己的存在就是有价值的。

◍和信任的人讲述你的遭遇,建立亲密关系。好的朋友和伴侣会告诉你,被欺负不是你的错,你值得被更好地对待。

◍采取措施重建自信心和自尊。探索自己的兴趣,发展新的才能和技能。

◍给予自己耐心和信心。走出阴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通常不是线性的。保持积极的思考,温柔和耐心地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一小步,虽然有时也会后退,但相信终有一天会走出隧道见到光明。有一天你会醒来,看到一个新的人在镜子里回头看着你。

◍为自己已经走了多远而感到自豪。无论看起来多么渺小,每一点点进步都值得欣喜和感激,从来没有「走得太慢」这回事。

◍专注于自己的成长而不是别人的评价。遭受欺凌的人会自然地更渴望他人的欣赏和积极评价,但请记住,我们是自己的人生旅途的唯一主人。即使受过创伤,我们仍然有活出自我的无限能量,请思考、想象自己的理想生活和理想状态并朝之前进。

◍承认自己的负面情绪。不要压抑、否认自己的情感,而是释放它。可以是愤怒地击打沙包,可以是向欺凌者写一封可能永远不会寄出的信,或者允许自己撕心裂肺的哭泣和控诉,把受欺凌给你留下的焦虑、抑郁、自卑、愤怒都放掉。

◍不要反复假设。「如果这一切没有发生就好了,如果有人帮助我就好了」。关注现在和未来会发生的事情。幼小的你没有还手之力,但现在的你可以选择是否要一辈子活在阴影中。

捍卫校园不被暴力侵染

一直以来都是政法机关的工作重点

2020年5月最高检等9部门建立

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

要求国家机关

法律法规授权行使公权力的各类组织

及法律规定的公职人员

居(村)民委员会、学校、医院等

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情形

立即向公安、检察、教育、民政等部门报告

报告免责

不报告追责

图源丨萍乡检查‍

制度施行以来

全国检察机关通过强制报告

办理侵害未成年人案件3700余件

对不履行报告义务的

督促追责400余人

同步推动未成年人教辅工作者

开展入职查询1000余万人次

解聘有前科劣迹人员4400余人

以法之名

严厉打击校园暴力犯罪

有效制止了伸向未成年人

的“恶魔之手”

让所有被欺凌的孩子勇敢说出来

第一时间向学校等有关单位求助

是彻底整治校园学生欺凌的“第一环”

请记住

你不用单独面对这一切

当你出现危机情况

比如存在自伤(或自杀)想法、计划或行动

请让信任的人陪在身边

联系值得信任的朋友、亲人、师长

或者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可以拨打广东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热线

我们将为你提供

专业免费的心理咨询与法律援助服务

如有需要

还将联动公安、检察、教育、民政等部门介入

努力让学生欺凌无处遁形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粤省事”小程序

可进行线上心理咨询

广东省内免区号拨打12355,港澳地区拨打+86-20-12355,电话的另一端,将有心理咨询师和律师等专业人员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Randy A. Sansone. Lori A. Sansone. Bully Victims: Psychological and Somatic Aftermaths. Psychiatry. 2008 Jun. ; 5(6): 62–64.

Olweus D.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Malden, Mass: Blackwell; 2005.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understanding the empty gap'https://www.kellogg.northwestern.edu/news_articles/2011/loran-nordgren.aspx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Effects of bullying.https://www.stopbullying.gov/bullying/effectsGini G, Pozzoli T. Bullied children and psychosomatic problems: a meta-analysis. Pediatrics. 2013;132(4):720-729. doi:10.1542/peds.2013-0614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Warning Signs for Bullying.https://www.stopbullying.gov/bullying/warning-signsCopeland WE, Wolke D, Angold A, Costello EJ. Adult psychiatric outcomes of bullying and being bullied by peer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JAMA Psychiatry. 2013;70(4):419-426.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3.504Barzilay S, Brunstein klomek A, Apter A, et al. Bullying Victimization and Suicide Ideation and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s in Europe: A 10-Country Study. J Adolesc Health. 2017;61(2):179-186. do10.1016/j.jadohealth.2017.02.002i: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Who Is at Risk.https://www.stopbullying.gov/at-risk/index.htmlHale R, Fox CL, Murray M. "As a Parent You Become a Tiger": Parents Talking about Bullying at School. J Child Fam Stud. 2017;26(7):2000–2015. doi:10.1007/s10826-017-0710-z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Respond to Bullying.https://www.stopbullying.gov/respond/on-the-spot/index.htmlWolke D, Lereya ST. Long-term effects of bullying. Arch Dis Child. 2015;100(9):879–885. doi:10.1136/archdischild-2014-306667Gluck, S. (2021, December 17). What To Do If You Are Being Bullied, HealthyPlace. Retrieved on 2023, February 15 from https://www.healthyplace.com/abuse/bullies/what-to-do-if-you-are-being-bulliedHong JS, Espelage DL.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bullying and peer victimization in school: An ecological system analysis.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2012;17(4): 311-322. doi:10.1016/j.avb.2012.03.003

游步坚,汤广全.“校园欺凌”:含义、形式、根源及实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36(10):15-24.DOI:10.13627/j.cnki.cdjy.2022.10.009.

申素平,贾楠.法治视角下的校园欺凌概念探析[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7(4):5-18

来源:简单心理、中央政法委长安剑

编辑:琼

合作请联系:gdxmt_hezuo@126.com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