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 | 从两个维度看深汕教育如何发力

南方⁺ 记者

人勤春来早,教育“春耕”忙。

近日,以“区域协调发展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主题的第二届深汕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举办。

笔者注意到,“深汕教育的后发优势”“基础教育高质量协调发展”成为本次论坛热词。作为深圳市第“10+1”区,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奋力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在这样一座产业新城,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

业内专家指出,深汕应该立足区位特色,依托后发优势,实现教育高质量跨越发展,加速融入深圳“双区”发展格局。

图为论坛现场。

深汕教育现状几何?

去年来实现多项从0到1突破

位于赤石镇的二高深汕实验学校于2022年9月正式开学,实现高中教育体系实现“零”的突破。它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新型优质特色学校为目标,为深汕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切口。

这成为深汕在基础教育领域“补短板”“探新路”,加速与深圳“同城同质同效”的一个缩影。

笔者注意到,去年以来,深汕教育跨越式发展,实现多项从0到1的突破:

立基于实际,深汕大力引进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中学、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圳市百合教育集团等深圳各级各类优质教育办学主体,兴办新学校,并对四镇基础薄弱的学校进行提质增效,积极推进与深圳的教育一体化。

首次开展教育行政许可审批工作,完成幼儿园名称变更业务,颁发全区首个办学许可证;中考招生录取工作首次接入深圳体系,首次完成中考独立组考工作,顺利完成家门口“首考”。

一个个指标、一组组数据、一项项举措,不断亮出高标准落实的“深汕答卷”,不断满足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现实需要,也响应着民心所向。

图为论坛现场。

基础教育高质量协调发展

与深圳“同城同质同效”迈上新台阶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基础教育高质量协调发展”成为了本次论坛探讨的关键词。与会嘉宾认为,基础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子系统,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

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赵康表示,深汕的基础教育需要规划先行,理念先导,同时深化教育改革,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通过教育评价模式的改革,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地全面发展。

“如何理解基础教育高质量协调发展是基础,更需要有制度前瞻性,规划超前性。”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校长高玉库强调,“制度是基础,学生发展是核心,关键是教师。”

“在深汕,是深圳”。为增强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今年深汕将打出这些“组合拳”——

实施优质学位建设工程、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师资队伍优化工程、教育改革破局工程、校园安全强化工程。大力推动深汕教育倍增发展,强化教育对一流车城发展的支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是落户深汕的第一所深圳名校。

发挥后发优势

“深汕具备建设高质量教育的天然土壤”

教育兴则城市兴,教育强则城市强。

深圳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报告指出,深圳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对标“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的先行示范要求,对照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的配套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深汕如何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刘涛为大家介绍了新时期后发区域教育或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四川实践,为深汕基础教育现代化之路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杨念鲁认为,深汕具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天然土壤,这主要取决于深圳教育的“后发优势”。

从某种角度而言,问题和短板也是深汕未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角度出发,深汕教育发展起始不高,底子不厚,反而可能成为一种独特的优势。发展的经历不多,意味着历史的包袱不大,完全有机会有可能“适度的超前”,全面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优化教育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从“数量追赶型”转向“质量追赶型”,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从“要求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40多年来,深圳积累了优质教育资源和摸索总结的经验教训。这不仅可以迅速填补深汕特别合作区教育体系的空白,缩短农村教育向现代城市教育转型的渐进过程,还可以带动深汕驶入国际一流教育快车道,有力推进深汕教育加速发展。

业内专家表示,期待深汕教育走出一条创新的、充满活力的教育现代化之路,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彰显“深汕智慧”,提供“深汕样本”,协同深圳先行示范,融入湾区创新发展。

令人欣慰的是,作为一座加速崛起的产业新城、滨海新区、田园都市,深汕特别合作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正在谱写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春天故事。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深汕实验学校。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深汕实验学校。

【撰文】徐怀

【统筹】陶清清

读者群二维码


编辑 李定 实习生 翁若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