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如何实现“五有”落地?东莞这所学校进行了探索。近日,大朗镇水口小学举行“善水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展示活动暨郭鲲鹏粤派名师工作坊揭牌仪式,专注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研究,全面提升小学生的劳动素养。
东莞市教育局、大朗镇教育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等出席了本次活动,共同为郭鲲鹏粤派名师工作坊揭牌,并分别为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企业授牌,为校外劳动指导师、校内学生助教颁发聘书。
据了解,学校基于“善水教育若水人生”的办学理念,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为支点,充分挖掘大朗特色资源、水口“双喜篮”编织文化,以课程引领、以项目推进、以家校社三方联动推动,构建了以编织为主特色的“1+N多元融合劳动课程体系”,让劳动落地生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师生特色编织师生作品、针飞线舞、科技劳动、创意绿植、水秀劳动基地、鱼菜共生基地……当天活动上,学校展示了丰富的师生劳动作品。在课例展示中,一堂《小桂花大学问——巧手制作桂花糕》引导同学们亲手制作出一盘盘精致的糕点,《纸藤编织花篮》则为同学们详解纸藤编织篮子的过程。随后,全校还进行了全员沉浸式编织特色课程展示,分为纸编、藤编和带编,让同学们在感受劳动的快乐中提升手工制作的劳动技能。
什么是“三园五课”善水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据介绍,“三园五课”一是校园为主导,三课并行,习得劳动技能;二是家园为根基,家校体,提升劳育实效;三是社园为支持,多维实践,丰富劳动体验。通过“三园”联动和“五课”互补善水劳动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必修+学科”“牛活+实践”“劳动+服务”等项目式劳动课程的开设,将全学科进行整合教学,让学生回归生活,在整体感知和实践体验中,深刻理解劳动的意义。
“学校在劳动教育上做到了有制度、有计划、有师资、有活动、有评价。”在实地考察后,东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会会长、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柴松方对水口小学“三园五课”善水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给予了肯定,并在评价体系上提出了建议。校方表示,接下来学校将继续着眼于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不断深化“五课”内涵,不断开发劳动教育资源,不断完善劳动评价体系,致力于培养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时代新人。
【撰文】黎晗 林群贤
图片由学校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