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学思践悟二十大,锚定高质量发展,国企担当新作为。
202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东莞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以及东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的会议精神,持续优化完善国资国企系统工作新思路、新举措,奋力开创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决心和信心,东莞市国资委联合南方+即日起开设《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锚定高质量发展——对话东莞国企一把手系列报道》专栏,敬请垂注!
2018年,根据国企改革重组要求,东实集团正式剥离轨道交通及科技金融相关业务,进一步优化功能定位,努力打造成为以城市更新开发建设为主业的专业化投资运营主体,进一步发挥市属国有资本的城市基础服务作用。
如今,双轮驱动、双轨发展、三位一体,这些关键词成就了东实集团现在的发展模式。
人员能上能下、业务不断优化、治理更加科学……近日,南方日报、南方+专访了东实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波,看这家成立十年的国企如何散发新魅力。
南方+:过去五年,贵企业在国企深化改革发展中取得了哪些新成绩、呈现出哪些新面貌?下一步,如何进一步做好企业经营,做强做优做大企业?
刘波:过去五年,我们深入推进企业的各项改革发展工作,在圆满完成国企改革任务的同时,在企业治理、业务布局和结构调整、企业活力激发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企业治理更加科学合理。东实集团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公司治理,为改革发展把好关。积极落实“党建入章”,推动集团及实际控制的下属公司完成公司章程修订。持续完善决策机制,形成“1+2+3”制度体系(1个基本制度、2个事项清单、3个配套办法),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制度保障。加强董事会建设。按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要求,集团及18家下属企业已建立董事会,且有6家企业的董事会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推动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围绕集团中心工作创新推出“一支部一品牌”“党员突击队”“党建+项目攻坚”“党建+服务提升”“党建+企业文化”等工作模式。持续构建“将党员培养为骨干人才、将骨干人才吸纳为党员”的双向培养体系,使党建工作在企业发展的各环节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是企业业务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五年里,东实集团积极配合全市国有资本布局调整,并不断强化主营业务支撑、推动下属企业结构优化、强化各板块业务协同联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8年,根据国企改革重组要求,东实集团正式剥离轨道交通及科技金融相关业务,努力打造成为以城市更新开发建设为主业的专业化投资运营主体。
2021年,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城市与产业综合投资运营平台”的工作部署,科学布局“城市综合运营、产业投资运营、环保产业”三大主业。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
三是国有企业活力效率取得明显提高。五年来,东实集团巧借国企改革行动计划东风,推动三项制度改革往更深层次破冰破局。围绕能上能下,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围绕能进能出,加快实施公开招聘、内部竞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等市场化用工制度。围绕能增能减,推行全员绩效考核,建立了与经营业绩挂钩的薪酬分配机制。
此外,东实集团还在原有的基础上,探索通过“股改上市、增资扩股、产权转让、合资新设、出资入股、股权收购”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了企业灵活性与市场竞争能力。截至2022年底,8家混合所有制企业营业收入占集团总营收45%左右,利润占比超过八成,有效提升了国有资本的影响力、带动力和企业的活力和效率。
下一步,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纲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全力打造“城市与产业综合投资运营平台”,努力提升战略支撑能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心城区立体慢行系统2号桥
南方+:作为市属国企,应该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做好对新修改党章的学习贯彻,持续加强国资系统基层党建、提升末端执行力。请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谈谈党建工作如何落实?
刘波:作为市属国企,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筑牢国企的“根”与“魂”,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赋予国企的新使命新任务,努力在新征程上开创集团发展新局面。
一要坚持加强理论学习。通过“第一议题”、辅导讲座、专题读书班、主题党日等方式,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同时结合党的二十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学习宣传贯彻与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制定系列学习计划,分期分批分类开展好基层党员学习培训,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传达到每个党支部、每个党小组、每名党员。
二要聚焦主责主业发展。作为市属国有企业,我们要激励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聚焦城市综合运营、产业投资运营、环保产业三大主业板块,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全力助推东莞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谱写新篇章。
三要强化双向培养体系。2022年,我们在市委党校开设了职业经理人党性提升培训班,将党性理论教育纳入培训课程,为集团领导班子成员,集团总部经理及以上管理人员,下属公司经营班子成员、业务骨干等“加油充电”。下一步,我们将依托东实集团党性教育基地,建立分层分类的教育培训体系,推出一系列精品课程,并与实际业务深度融合,努力实现党员队伍与骨干人才的“双向培养”。
东实集团2022年职业经理人党性提升培训班讨论环节
南方+: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企业家精神”, 谈谈如何理解“企业家精神”,结合贵企业主营业务谈谈如何落实企业家精神?
刘波:东实集团作为市属国有企业,结合集团的业务,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落实企业家精神。
一是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聚焦做好企业发展的同时,从集团管理班子做起,不断强化责任和担当意识,靠前站位,积极响应和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布局,认真落实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承担起国有企业在保民生、稳就业、促发展等方面的社会责任,持续做深做实做优援疆、援韶,以及对口帮扶广东揭西、云南镇雄等援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不断丰富和提升帮扶的方式措施,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及部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精准、更高效、更长远的帮助;另外,在环保产业方面,我们将专注于自身管理手段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加快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拓展延伸,为东莞“无废城市”的建设贡献更多的东实力量。
二是要持续推动自我革命。刀刃内向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而是更敏锐的判断、更大胆的作为以及更强力的担当。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完满收官对于东实集团而言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将继续推动东实与国内外一流企业对标,将“市场化、绩效化、专业化”的理念深入东实领导班子、部门负责人、下属企业负责人以及每位员工的脑海,以此推动东实在企业治理、企业活力激发、业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开展持续深入探索,为国有企业的治理、人才机制的创新、业务模式的拓展提供更多的东实案例。
三是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更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开展“创新引领发展”专项工作,建立更科学、更人性化的容错机制,完善创新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鼓励全体员工围绕集团主营业务,力争在固废处理的关键技术、工程建设的工法专利等方面取得质的突破。同时,持续优化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配套服务,为全市的创新创业发展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为东实集团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创新元素。
四是要有更前瞻的视野。保持战略领先,是抢占发展先机的重要前提。当前,东实集团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正全力打造“城市与产业综合投资运营平台”。其中,产业赛道的选择尤为重要,我们初步选定了新材料这个产业风口,并组建了专门的团队,借助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平台,对新材料产业的各个细分行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积极接洽、招引一批新材料领域的高品质项目,面向未来全力抢占关键战略材料产业的制高点。
东实·道滘数智园效果图
南方+:新年伊始,东莞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全市高质量发展冲锋号,结合省经济工作会议、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等会议精神,请谈谈2023年,贵公司如何在主业主责上助力东莞高质量发展?
刘波:新年伊始,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全市高质量发展冲锋号,东实集团作为东莞市属国企,将在市委、市政府、市国资委的领导下,进一步探索创新、进一步加大投资,助力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积极参与优质产业空间建设。以塘厦龙背岭项目为试点,按照“政府主导、国企实施”的模式,为政府掌握一批高品质、低成本、快供给的产业空间,面向优质企业进行分割销售和租赁。在解决土地供应的前提下,力争在2023年内动工建设(筹集)约100万平方米的优质产业空间。同时,深入探索,加快筹集一批保障性住房,作为优质产业空间的配套资源,两者互为联动,为优质产业项目高效落地提供稳定健康的发展空间,为东莞市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坚实的住房保障。
二是助力健全产业综合配套。充分发挥集团在环保产业、产业投资运营、城市综合运营等方面优势,助力东莞市健全产业综合配套,加快产业立新柱。例如,在环保设施方面,发挥海心沙项目“组件式环保设施集成系统”格局优势,提供固废危废处理、废气处理、环保管家等全链条环保服务,同时探索在产业园统一规划、建设、运营环保处置设施,降低企业环保处置成本。
三是探索建立产业综合运营服务体系。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整合国内优质资源,统筹构建产业园区开发、产业招商资源、产业运营服务、研发资源对接、科技设施共享、产业投资服务、综合培训支撑、产业空间供给服务等八大功能平台,在助推东莞市产业升级方面进一步强化支撑、引领、示范作用。
四是发力投资控股领域。东实将根据市委、市政府赋予的企业使命,组建产业投资控股公司,强化投资团队建设,以直接投资、基金投资、股权并购、物业作价入股等方式实施精准投资。同时,市委、市政府把今年定为“招商年”,实施“全员招商”。对此,东实集团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投资+招商”联动的招商引资模式,以投资促项目招商,以投资促产业集聚,为全市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策划】靳延明
【记者】施美
【通讯员】李曦 黄锡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