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三水频道淼健康窗口联合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根据二十四节气特点,邀请专业中医师给出养生指引、膳食建议、穴位调理示意图等,共同守护健康。
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王明熹提醒避湿防瘟。
本期医生:王明熹
王明熹,骨科副主任中医师,熟练运用正骨十四法及小夹板治疗四肢骨折如桡骨远端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专业为关节外科,擅长:膝关节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的微创手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阶梯治疗。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时节,依“五运六气”学说推算,属于主气二之气“少阴君火”阶段。《黄帝内经·四时刺逆从论》记载“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涩则病积溲血。”
也就是说,这个节气,人体的阳气随着自然界的阳气上升外透,少阴之气太盛,容易发生皮痹和隐疹;阳气不足的话易导致肺气不足而形成特有的痹证,即各种以咳嗽、喘息为主要表现的呼吸系统疾病;气血过于滑利则会患肺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会积聚疾病和尿血。
所以这个时节,对于阳热偏盛之人,应该顺应此时阳气上升之性,多运动,让阳气外散出去,避免肌表受凉导致阳气雍滞于内。而对于阳气不足之人,应该反其道而行之,避免过多的扰动阳气,从而减少阳气散于外。
调神养生戒悲怒
清明节容易形成悲伤的情绪,故我们应该调整好作息,可以在清晨的阳光中散步,调节情绪,消除心中的抑郁。同时,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如果暴怒易致肝气过旺而引起心火亢盛。其次,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所以,保持心态平和在清明时节养生显得尤为重要。
起居养生要防潮
清明节气雨多湿气重,要注意防潮,注意开窗通风,被褥和衣服要保持干燥透气,不要长时间待在潮湿的地方。如果室内太过潮湿,可以添置除湿的设备加以调节。同时也要注意食物的防潮防霉。
清明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重点在养阳,关键是要多“动”,切忌“静”,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坐卧太久。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老人春练不要太早,应在太阳升起后。另外,外出踏青,“动”宜适度。心脏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病人,不要逞强登山。
注意防“春瘟”
清明时节,气温迅速升高,昼夜温差较大,仍然偶有寒流侵袭,且多风。这种天气会影响人体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使人体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导致感染疾病。尤其是小朋友和老年人,要注意避风寒,不要过早地减衣,根据气温适当的添减衣物,注意预防流感、手足口病、猩红热、麻疹、风疹等传染病。出门戴好口罩也可以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作。
饮食宜温
饮食宜温,两多一少。
1.多吃“柔肝”的食物 中医学认为“春与肝相应”,清明时节应多吃“柔肝”的食物,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如荠菜、山药、菠菜、韭菜、银耳、大枣等。
2.多吃“祛湿”的食物 由于清明雨多湿气较重,在饮食上要注意选择一些温胃祛湿的食物,如白菜、萝卜、芋头等。
3.慎吃“生发”的食物 中医认为,清明正值肝阳上升时节,故不宜进食竹笋、咸菜、鸡、海鱼等“发物”。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
推荐养生药膳
薏米鸽子汤
【功效】益气补血、滋肝养肾。
【配方】薏苡仁30克,白鸽1只,生姜、盐等调料适量。
【做法】薏苡仁洗净,稍浸泡;白鸽宰净、去肠杂,同生姜一起放进炖盅内,加入适量水,文火炖2小时,调味即可。
桃胶银耳羹
【功效】健胃消食,保护肝脏,强身健体。
【配方】桃胶15克,银耳半朵,枸杞子1小把,冰糖5克,水1200毫升。
【做法】将15克桃胶放入水中泡发一晚,泡发后的桃胶有些小黑点儿剔除备用,银耳提前泡发1小时,上锅先炖1小时后加入泡发好的桃胶,继续炖30分钟,加入些许枸杞和冰糖,再焖5分钟,起锅即食。
茯苓枸杞糯米粥
【功效】健脾、补气、养神。
【配方】茯苓10克,大枣5~6枚,枸杞10克,小米25克,糯米50克。
【做法】把茯苓洗干净加入适量清水泡20分钟,茯苓连同浸泡的清水与枸杞、大枣、小米、糯米一起放进砂锅内熬煮成粥即可。
【南方日报记者】魏英
【通讯员】梁穗湄
视频由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