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建而兴,何以常青?

南方周末
+订阅

全文共5143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风起于青萍之末,各行各业踌躇满志、整装待发的背后,正是“新金融”助推的身影。

借助“云”的力量,金融得以走出高楼大厦,融入烟火市井,依托云服务的泛在和及时性供给,适配现代社会发展和大众生活无处不在的金融需求。银行的未来在“云”上,正在成为行业共识。

文|李雅涛 刘路‍‍‍

一棵已然繁茂的树木,如何才能保持常青?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成为参天大树已是不易,想要常青更是需要久久为功。环境、位置、养护、雨水……以一棵这样的大树为启示,建设银行正实践着让金融“常青”的法则。

2023年3月29日,建行发布2022年年报。在这份年报中,我们看到了革新的勇气和力量。建行是探路者,是先行者。作为拥有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五年前启动的“新金融行动”,正在持续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服务经济社会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让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金融活水的甘甜。

‍‍

1

风起烟火人间‍‍‍‍

春江水暖,从久违的“人间烟火气”开始。

上海的宁波路上,名叫“张记油条”的早餐店一改往日的门庭冷落,如今正大排长龙。这可谓经济“回暖”的一个小信号。

“生意越来越好,我们早上这段时间外卖都来不及送,门口买的、堂吃的都忙不过来。”早餐店老板高兴地表示,“别看只有5块钱,很多客人都是拿着手机来下单的。”

老板所说的“5块钱”,是“建设生活”App上的“惠商季”优惠券。用户可以在App上领券,在线下多家店铺消费,即能满减。不仅让老百姓“得了便宜”,还帮助小微商户聚了人气。

风起于青萍之末,各行各业踌躇满志、整装待发的背后,正是“新金融”助推的身影。

随着经济动能转换和结构调整,以规模增长为标志的经济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模式转变。与此相适应,以民生改善为背景的产业、产品、服务、技术运用进入前所未有的新发展阶段。作为与民众日常生活联系愈发紧密的行业,以及改善民生最重要的手段,金融当仁不让,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搭乘互联网快车的“新金融”,让建设银行这棵已然繁茂的树木结出了新果。

▲新金融的能力和视角,扩及到了更广泛的大众群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比起传统金融服务在重资产领域的聚焦,新金融的能力和视角,扩展到了更广泛的大众群体。迎接新金融到来的需求,连接起银行家的社会责任担当。

要实现对外回应群众的期盼与诉求,为实体经济和百姓民生赋能,对内就要大刀阔斧调整金融服务体系,通过改革与创新持续深化自身发展。这一道在新金融战略下的必答题,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与耐心。

早在2019年全行工作会议上,建设银行就提出“开启第二曲线,创新未来动力引擎”的发展理念。

如果以一条曲线反映企业的发展轨迹,任何一条增长曲线都会经过抛物线的顶点再归于平缓、下降甚至消失。所以,保持企业增长的秘诀在于在第一条曲线消失之前,开始一条新的增长曲线。

同时建设银行还指出,用金融这把温柔的手术刀解决社会痛点难点问题,服务大多数人而不仅是少数人,才能以金融之“术”更好地服务共同富裕这一根本之“道”。金融无处不在,正在一点点地化解社会痛点和难点问题,赋能社会进步,而建行海纳百川,新金融的转型任务正迫在眉睫。

立足新的起点,如何练就扎实的金融之“术”?重点仍在于“树”的养护。

2

世有治水者尚拙

今人尚巧,而金融如水,秉持善念之本和善治之道,方能因势利导以润泽万物。

回顾新金融实践的足迹,建设银行用“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的处世哲学,日复一日延伸出新的枝桠,扩展着自己的森林版图。

因建而生,因建而兴。立行之初,建设银行便与建设紧密相关。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关系和主要⽭盾发⽣深刻变化,在基本解决了“有没有”住房的问题后,“好不好”的问题更加突出。房源品质不高,租赁关系不稳定,不同群体租房需求不同……如何满⾜3亿新市⺠的住房需求?伴随“大租赁”时代的来临,建行的答案是⼤⼒发展机构化、专业化、⻓期化的住房租赁项⽬,满⾜多样化住房需求。

作为中国房地产领域的引领者和探索者。近年来,建⾏推出“住房租赁”战略,创新住房租赁产品,试点设⽴住房租赁基⾦,积极培育租赁市场,努⼒打造“要租房,到建⾏”的新品牌,初步构建起了集股权投资、信贷⽀持、租赁运营、REITs上市为⼀体的住房⾦融闭环服务体系。通过实践,助力中国住房租赁的商业模式已经逐步形成,商业可持续性不断提升。

2017年8月,建行以“住房租赁”战略,不断扩大建设的边界,尝试解决民众的“安居”问题。提出战略布局3个月后,建设银行在广东佛山、深圳等国家住房租赁试点城市推出住房租赁业务,成为首家进军住房租赁市场的国有大型银行;2018年1月,建信住房推出全国首个“家庭不动产财富管理”业务(也称“存房”业务),撬动了居民闲置房源进入长租市场,创新长租房源供给模式。

从“要买房找建设银行”,到“要租房到建设银行”,再到“要存房找建设银行”,建设银行随民众的住房需求不断更新服务,让真正的住房需求者不在“居者不易”的喟叹中焦虑,帮助民众实现“此心安处是吾家”的心愿。

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建设银行公司类住房租赁贷款余额2421.92亿元,较上年增加1087.31亿元,增幅81.47%。支持住房租赁企业超过1000家、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超过600个。

缓解了“安居”的问题,接下来便是“乐业”。

通过顶层设计,建设银行举全行之力践行普惠金融,并不断升级服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大众“乐业”添注源头活水。

2018年9月,“建行惠懂你”App正式推出,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额度测试、贷款申请办理、预约开户等一站式综合融资服务,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实现梦想。

如今,“建行惠懂你”3.0综合化生态型服务平台立足“融资、成长、生态”三条主线,在做强核心信贷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丰富金融及公共服务,形成涵盖信贷、财富、经营三大板块的功能布局,打造开放共享可持续的综合服务生态体系,助推客户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和普惠金融业务的长效发展。

▲ ‍‍‍建行客户经理指导保供小微企业业主,使用“建行惠懂你”App自助办贷

金融活水不仅源源不断注入城市,也延伸至广袤乡村,深入田间阡陌。

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建设银行主动走在乡村振兴的前列,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2019年11月,成立总行乡村振兴金融部,因地制宜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裕农”图景由此展开。

建设银行通过打造线上“裕农通”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并在线下设立“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为农民提供智慧村务、电子商务、便民事务和基础金融服务。同时针对农户客群,推出“裕农快贷”(含“裕农贷”)产品包,加大涉农贷款投放,谋划建设现代“三农”金融的新模式,使农民在村口即可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

除了脚下带泥的深耕,还有对“云”上的仰望。

借助“云”的力量,金融得以走出高楼大厦,融入烟火市井,依托云服务的泛在和及时性供给,适配现代社会发展和大众生活无处不在的金融需求。银行的未来在“云”上,正在成为行业共识。

2023年1月31日,建行推出“建行云”品牌,为行业提供一站式行业云化整体解决方案,为“共享”搭建开放平台。这是建行自2021年提出“TOP+2.0”战略以来,在金融科技领域开展的第一个大行动,也是今年以来,该行第一个亮相的大品牌。

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在年报致辞中表示,“‘建行云’绝不只是一项科技创新成果,也不仅是一个金融科技平台,而是立足数字化时代,对数字生产方式变革所做出的回应。”依托持续五年对“云计算”进行密集投资和升级迭代,建行将强大的“云计算”能力对外输出赋能,已为超过200家金融同业、政府等客户提供科技服务。

3

浪成微澜之间

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高屋建瓴的大事之所以值得记录,离不开背后一桩桩细微之处见真章的民生故事。

“以前觉得建行很远,虽然满大街都是建行,但我除了存钱取钱也不会进去。没想到,那么大的银行,居然给我这家油条店放了贷款。”像张记这样的早餐店,自从在建行上海黄浦支行员工的帮助下,在“建行生活”App开起了“网店”,被周边更多的住户、上班族知晓,生意越来越好,但随之也迎来了店铺扩张所面临的资金周转压力。

幸好,凭借良好的经营流水和交税情况,“张记”通过“建行惠懂你”App,获得了30万元的资金支持。不只“张记”,还有很多“陈记”“李记”这样的小微商户正在通过“建行生活”得到帮助。

这是建行一项普惠商户的专项活动。一方面,通过“建行生活”平台助力商户提升人气、增加销售额,提高自身的信用资质;另一方面,通过发放普惠贷款助力小微商户扩大生产规模,将信贷业务的“一锤子买卖”变成建行平台的“一揽子服务”,开辟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和生活场景共同发展的新道路。

上海崇明区以白山羊闻名。“我们家的羊,毛又白,肉又鲜,冬天吃了可以抗寒,大补!”这回,崇明区中兴镇农户刘大哥的羊被看见了。

因为肉质鲜美,特产白山羊的畅销让刘大哥一直想扩大生产经营。但因为刘大哥既不是本地人,土地也是租的,没有抵押很难贷款,困于资金不足的问题,羊场一直没能实现扩张。

这样的烦恼遍布全国各地的乡村地区。对农户而言,贷款金额不高、抵押资产不足、审批条件不符,是贷款路上要翻越的重重大山。

所幸,金融的活水正在不断流向更远的乡野大地。推动乡村振兴服务深化,满足涉农客户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致力增强乡村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都是建行正在致力推进的事情。

为了解决农户分布而广散、信用数据难以统计的问题,建行上海崇明支行首建“信用镇”,把对农户个体的考核延伸至群体,为中兴镇2500余户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对刘大哥所在的上海兴牧白山羊专业合作社进行建档评级。

凭借着良好的资质,上海兴牧白山羊专业合作社在建行办理了利率较低的小微信贷,帮助刘大哥解了燃眉之急,为他的羊场扩面增产。

实体经济是我国的命脉所在。建设银行的新金融服务不仅满足C端人民的各类需求,也面向B端企业发挥着助力复苏发展的重要作用。

正所谓中国家具看广东,广东家具看顺德。绵延50公里的产业辐射带,覆盖5个镇街的家居相关产业,顺德家具行业在全国处于“领头羊”的地位。但近年来,受疫情影响,顺德家具行业也面临着出口严峻、内需收窄的困境。

随着原材料上涨,购置成本大幅提升,导致企业营收下降、备货资金积压,企业运营资金紧张,几乎成为当地多家家具厂的通病。对此,建行佛山分行积极推广“商户云贷”业务,对多家家具厂进行线上测额,助力企业获批贷款授信。

为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纾解民生痛点,2022年6月起,建行佛山分行还在原有减费让利的基础上,对家具行业所有存量及新增的个体工商户扫码、刷卡等全渠道收单,实行费率全额减免政策。

而这只是建行新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冰山一角。在过去的五年间,建设银行以助力稳住经济运行基本盘为责任,顺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始终加大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的信贷投放。财报显示,过去一年,建行发放贷款垫款净额较上年增加2.32万亿元,增幅12.79%,精准滴灌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源源不断地为实体经济注入金融动能。

变“从动式”服务为“能动式”融合,化解社会痛点、赋能社会进步。这是新金融的本质要求,也是银行在新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路径。从五年前的前瞻布局,到如今新金融行动的开花结果,建设银行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相融共进,才造就了如今未来可期的好局面。

4

树木可待参天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以社会公众需求为首的“元起点”,决定了建设银行的走向。

从1954年成立至今,建设银行积极践行国有大行的使命担当,守正创新,全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积淀形成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步入新时代,建设银行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住房租赁、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三大战略”引领新金融行动纵深推进,助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新金融之路。

生长不易,时间正报之以歌。建行董事长在年报致辞中的感言,便书写着时间对这棵金融之树的回赠。

2022年有着太多感人的故事。CCB建融家园让北京新市民实现了“有房住” “住好房”;“骑手之家”为“快递小哥”配建了电池更换站;“建行生活” 为上海南汇西瓜宣传带货,短短10天就卖出二十多万斤西瓜,缓解了瓜农的燃眉之急;“建行惠懂你”APP 为广东清远小店主送上有温度的金融支持,呵护街边小馆成为百年老店的梦想 ;“劳动者港湾” 让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有了温暖停靠……作为底层服务和触角,金融活水渗透到基层大地,广泛融入住房、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种生活场景,有效感知需求,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方式更加灵活多元,为公众提供精准直达的温暖服务。

▲建融家园采用炭灰与明黄交错涂刷的墙体取色,寓意“前途辉(灰)煌(黄)”

从繁华的城市到质朴的乡村,建行人用双脚丈量广袤天地,用数据消除信用藩篱。他们在新金融的道路上,从略显笨拙到越发坚定,始终怀揣着对千家万户的惦念,用一点点小的改变,汇聚成向上向善的金融之光,照亮服务社会的锦绣前途。

道路阻且长,未来明可期。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没有改变,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赋能和助力,早已成为业界共识。

一个大而稳定、小而温暖的银行,必将为中国企业赋能、为老百姓助力、为动荡的全球经济环境提供更多充满幸福感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独木成林,可期、可待。展望未来,建设银行将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继续以科技和数据为依托,持续优化客户结构、业务结构,让新金融的每一次进化都能托起高质量发展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畅想,浇灌出中国式现代化开局之年的春意盎然。

一些勇气和魄力,一些智慧与耐心,并且遵循生长规律、杜绝急于求成,这或许便是成为一棵常青之树的秘密。

(专题)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