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钟 颐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在缅怀先人、慎终追远的清明前夕,一些新型祭祀却并不那么“清明”。
据报道,近年来,不少网络祭祀平台利字当头,引发公众吐槽不断:有的变“发泄利器”,活得好好的人却“被死亡”;有的借名人、烈士“吸金”,连虚构人物也能进“烈士”纪念馆;还有的学起了直播中“榜一大哥”的“套路”,设置“香火排行榜”,祭品越多、排名越高……
“云祭扫”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相较于烧纸钱、鸣鞭炮等传统祭祀,指尖上的遥寄哀思更加绿色环保。在突破时空限制的同时,也免去了舟车劳顿、交通堵塞之苦,提倡“云祭扫”是移风易俗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延展思念的厚度和生命的长度,互联网不失为理想的记忆载体。天堂寄语、时空邮箱等新兴服务,之所以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就在于它的人性化和创新表达,一如日前重庆男子给父亲墓碑贴二维码,扫码就能回顾其生平故事与代表作品,受到网友点赞。
“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清明的意义不在于形式,关键还是要回归文化本位,其严肃性不容消解。清明不单纯是一个追忆故人的节日,它还蕴含着生命教育的内核。既追问着人生的终极意义,也引发人们思考:生者与逝者之间,要如何建立情感连接?
其实,只要心诚情至,每一种形式都有仪式意义。但越要体现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就越要避免形式大于意义。情感终究是一种私密感受,不需刻意对外“策展”,甚至是变相的攀比。购买动辄成百上千元的虚拟祭祀用品、在“香火”排行榜的诱导下“豪掷千金”,试图以金钱体现诚心、用打榜彰显孝道,难免让人感觉违和。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祭扫具有公益性和特殊性,它的市场化之路不能脱轨而行。从运营主体来看,目前较为完善的“云祭扫”,依然局限于公墓自营平台。私营平台有利益考量无可厚非,虽然它们并不具备有关部门那样的信息优势,但至少要尽到基本的内容审核责任,而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让人大跌眼镜。
面对新生事物,监管要跟上。无论我国现行管理殡葬的法规文件,还是2018年9月民政部公布的《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网络祭祀均鲜有涉及,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规范。日前,中央网信办等下发通知,明确提出规范网络祭扫,严禁设置“香火”排行榜,并对规范祭扫流程管理、优化访问和举报功能等方面作出安排,此举正当其时。可见相关问题已引起重视,也期待后续有更多动作,将监管的触角推向更深、更细。
别样清明一样情。“云祭扫”要成为真正的“亲民”新风尚,还得离铜臭味远一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