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栏 语
绿色是生态花都的灵魂底色。在北回归线上,青山为伴、碧水相依、草木苍翠、绿意满城,一幅“天蓝、地绿、水清、景美、宜居”的画卷,在花都徐徐铺展。高质量打造以生态美区引领的绿美花都,在全面落实省委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以及市绿化美化和生态建设中,正付诸生动实践。即日起,花都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只此青绿——绿美花都》系列报道,带你走进生态宜居的美丽花都。
今天,开启第三篇章
03、《百年古树,有这座城市的一段古》古树是历史的见证者,有的在路边、有的在村口,有的在田野、有的在山林……承载着一代代花都人的记忆和乡愁
▲梯面联丰村的古榕树,树龄131年
▲赤坭镇田心村的杨桃树,树龄174年
写满了沧桑的参天古树,如同一座座高耸的绿碑,记载了我们这座城市的前生今世,如同一把把巨大的绿伞,撑起了我们这座城市的文明
▲梯面小学内的朴树,树龄110年
▲梯面联丰村的古榕树,树龄131年
花都在册登记的古树名木298株,榕树、龙眼、木棉、格木……在城市、在乡间,有的已百年、甚至几百年树龄,依然郁郁葱葱
▲花都区洪秀全故居的龙眼树,树龄196年
古树无言 ,默默守护我们想和古树对话,扫一扫树干上的二维码,查看古树名木的“身份证”信息,就能了解树种、科目、树龄、冠幅
▲梯面小学内的朴树,树龄115年
▲梯面联丰村的古榕树,树龄133年
古树和名人,总有一些不经意的碰撞,中国历史最后一名探花商衍鎏(清朝)他的家乡花东镇水口营村有一片美丽的古树林——
▲花东镇水口营村的格木林
300多株成材的格木林,有6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发现的花都树龄最长的林木,600年过去,格木林依然绿树婆裟,默默诉说这条“探花村”的故事
▲花东镇水口营村的格木林,树龄600多年
▲花东镇水口营村的格木林,树龄600多年
▲花东镇水口营村的格木林,树龄600多年
而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手植的龙眼树,栉风沐雨196年,尽管遭遇雷击一劈两半,仍然屹立不倒、虬枝峥嵘,还有众多挺立在学校、村口、路旁的百年古树,几乎都有一段古,每一棵古树都有一群人的集体回忆
▲花都区洪秀全故居
▲花都区洪秀全手植的龙眼树,树龄196年
▲花都区洪秀全故居的龙眼树,树龄196年
名园易建、古树难求“绿色活文物”是对古树名木的美誉,是一个城市悠久历史的见证,在经历数百年的阳光和风雨后,带给后人的不仅仅是绿荫,更是人文历史故事的记录和传承
▲梯面小学内的朴树,树龄110年
▲梯面联丰村的古榕树,树龄131年
花都对古树名木爱护有加,为每棵古树制作标志牌、身份证,甚至为古树围蔽住上“单间”在城乡建设和城市更新中为古树让道更是屡见不鲜,任由古树屹立在道路中央,只为保留那份历史和绿
▲花都大道花东立交石角路的榕树,树龄113年
▲花都大道花东立交石角路的榕树,树龄113年
见证这座城市的历史,我们不仅保护古树名木 ,还在传承绿色文明,连续45个植树节,通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大地植绿、心中播绿、全民享绿,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密码
▲梯面小学内的朴树,树龄110年
在绿道、河岸沿线、山丘,在乡村“五边”“四旁”广植紫荆、风铃木、木棉、细叶榕……仅去年就栽种2.4万株树木,为花都打造“生态美区”写上一页浓墨重彩的篇章,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绿色财富
▲2023年"广州职工公益林"义务植树志愿服务活动
来源:花都区融媒体中心
策划:杨丽萍
统筹:吴敏娜
文字:杨丽萍 谢惠瑜
摄影:姚日文 谢继文 陈琳 江绍成 黄慧文 通讯员 马晓莉 孙文婷 蔡晓文
视频:甄海涛 陈鸣镝
封面、版头设计:李咪咪 杨烁
编辑:花小圆 花小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