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整村签约,荔湾东漖村吹响动迁冲锋号|广州旧改纪实

南方⁺ 记者

河道蜿蜒,绿树林立。南宋时期,东漖村因河网纵横、水湾交错称作“东滘”。村中乡贤注重文教、开设学堂,常有朗朗书声飘扬河畔,于是便有了现在的东漖村。东漖村历史悠久文脉深厚,随着广州城镇化不断推进,桑基鱼塘盖起了高楼大厦,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来已久。

作为广州市首批城中村改造试点项目,早在2009年东漖村便启动全面改造,现整村签约率接近94%。城市更新周期长、跨度大,特别对于早期项目来说,在政策环境、经济境况不断变化下,项目也面临着“时差”的调整,只有不断创新机制与思路,方能破解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近日,东漖村城中村改造拆迁攻坚动员会在村经济联社召开,属地街道、区职能部门、经济联社、合作企业等派代表参加会议,决定围绕“拆、治、兴”的改造理念,在上半年全面发起项目整村签约的最后攻坚!

最后的攻坚

今年刚开年,在东漖街道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东漖村城市更新以重点项目亮相在展板上,会上公布,该项目将在今年完成2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千方百计破解留守户清零难问题。根据村经济联社最新统计,目前,该村尚有137幢房屋尚未完成拆迁补偿方案签约工作,集中分布在村内两个地块上。

大多数东漖人对新居的渴望十分迫切。早在2008年东漖村便尝试以自主改造的形式拆除并新建了8栋高楼,一时间周围一片低矮的村房相形见绌。次年,广州市批复首批城中村改造项目,东漖村成为与琶洲村等同一批入围的试点项目,赶上政策东风的东漖马不停蹄。

穿村而过的东漖涌

穿村而过的东漖涌

2012年,东漖村经济联社引入一直合作至今的保利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双方以合作改造的形式联手推动城中村综合改造。东漖村为分期实施的城市更新项目,2017年12月23日晚,一场盛大的回迁庆典在东漖村召开,联社应广大回迁村民要求,在新落成的东漖新村小区欢聚一堂共贺一期复建房圆满回迁。东漖旧村改造项目共3500余套复建安置房,分为3期4批实施建设,目前,项目正在建设第三期复建安置房,已建和在建安置房完成率超94%。

从自主改造到合作改造,东漖村很早就看到了城市更新的必要性,并积极迈出了先行先试的步伐。然而,对于很多村民来说,安置新居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当前的市场大环境下,村民对复建安置房的要求更加偏向现房。“村民不是不想走,但看到签了约的邻居还没有现房安置,因此内心比较犹豫。”东漖村经济联社相关负责人说。

同在东漖街道的西塱综合轨道交通站项目便是一个好例子,去年,东漖街启动该项目的“阳光征拆”行动,西塱征拆专班在开工前20天便完成九成征拆任务。究其原因,当与征拆户可选择临街的商品房小区即时安置有关,不少村民看完现房后便积极签约选户型。

现房是征拆的最大动力,免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然而,对比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来看,城中村改造无法实行异地安置,只能以回迁方式在改造红线范围内解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开发商的空间腾挪功夫。东漖村原是这一方面的正面典型,其以“搭积木”的形式,实行拆除一片复建一片,先后解决了三期复建房的建设用地问题。

这一方面需要腾挪的智慧,另一方面更需要空间的供给。对于那些留守户分散、前期征拆不顺利,村内集体土地少或无政府留用地的村来说,复建安置用地或许尚且是个难题,于是便有项目为此而多年陷入僵局。随着时间的流逝,村民的希望也在渐渐冷却,在以“拆、治、兴”为“三部曲”的广州城市更新方法论中,一个“拆”字便应了那句万事开头难,而这个字甚至会贯穿很多项目的始终。

填补安置缺口

为积极响应市、区两级城市更新提速增效新要求,在拆迁攻坚动员会上,荔湾区部署成立5个由街道、联社、合作企业共同组建的攻坚小组,将挨家挨户上门了解留守户需求,宣传城中村改造红利和安置房建设进度等信息,力争在今年实现东漖整村全部签约。

作为较早启动的旧村改造项目,东漖村改在推进中无法“摸着石头过河”,早期试点项目遇到的难点、堵点,为政策后续不断完善作出探路。自项目启动十余年来,经济在发展、城市在扩张、需求在高涨……受到前期摸查技术不完善、早期货币安置受青睐等因素影响,东漖村改项目一直存在安置缺口,导致部分签约村民也难以尽早安置。

今年,安置缺口终于在市住建部门的协调下得到解决。“目前,市里初步同意将村里部分物业面积调整为住宅面积,解决了困扰项目多年的安置缺口。”合作企业保利置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城市更新项目政策和流程较早年更灵活了,这次规划局部调整未影响整体方案,审批部门免去了整体方案重批环节,仅对调整部分进行批复,将有效降低改造的审批成本。

当前,荔湾区对启动城中村改造超10年以上的项目格外关注,特别对于项目在复建安置、公建配套的执行兑现方面,坚持民生改善第一原则,压实改造主体责任。另一方面,面对近年来的政策和市场波动,更多村民也看清了改造的初衷与现实:“造富神话”并不能让人安稳,而项目平安稳步推进,民生资源的如期兑现,才能真正改善自己的生活。

今年,东漖村改造公建配套全面启动建设,包括预计年中开工的小学地块,将彻底结束孩子们绕路到其他片区上学的不便,在村内就近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目前,3个配套幼儿园已完成建设;消防站、公交站、邮局、文化中心等项目也将于年内陆续开工,实现公共配套全部落地建设。

十多年来,东漖村区位今非昔比,周边的海龙围科创区如箭在弦,西塱工业区、TCL云峰科技园等也将发挥巨大潜能。未来,将与新东漖形成产城融合的多功能片区。“此外,东漖村现有28万平方米村集体物业,其中不少是沿河、沿街的,位置条件比较优越。目前,村里也在寻找合适的合作企业共同开发”东漖经济联社负责人介绍。

眼见为实的才是稳稳的幸福,当越来越多的“承诺”拔地而起,相信村民们的意愿也将更加坚定。

诗意的城中村

春季的广州阴雨连绵,雨滴挂在城中村横七竖八的电线上,老鼠在街头四处流窜……“城中村”近乎是脏乱差的代名词,遇到极端天气或疫情影响,这里的环境便更加令人担忧。然而,在反复经过后却发现,事实上也不尽然。

碧绿的河涌穿村而过,河道两岸绿树成荫,几条龙舟停靠在聚龙桥畔。东漖村是典型的岭南水乡,花地河、东漖涌、汾水涌、南围涌交汇形成环状水系,村内石桥架起通达的路网,让滨水而居的人们沿河开展桑蚕交易。广州的很多自然村河网密布,是承载生产、生活、生态的重要空间,只是这一优势却常常被嘈杂的环境掩盖。

东漖村聚龙桥畔

东漖村聚龙桥畔

为提升东漖村改造品质,联社相关负责人曾引荐国际设计师到东漖参观,经专业人士提议,未来,该村或将进一步恢复滨水而居、逐水而市的岭南生活形态,以河涌作为串联商业、居住功能的“翡翠项链”,打造功能完善、生态宜人的综合社区。此外,村内的两座祠堂也在修缮中,将与18幢传统风貌建筑连片打造岭南风貌建筑聚集区,彰显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新东漖。

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隐秘角落”,广州的城中村里也经常有令人意外的发现。在东漖村怀宁坊60号,一扇被粉刷过的绿色大门旁挂有“麻先生创意工作室”字样,这本是一位文化创意从业者为公司租下的杂物仓库,曾奔波忙碌在CBD的她时常来到这里,在不加粉饰的村屋中抛开烦恼、解放身心。经过一番自主改造,“麻先生”将破旧村屋变成画馆、茶馆,并称之为“心灵的寄居地”。三五知己相聚于此,屋顶上传来阵阵笑语。

不得不说,尽管环境问题较为普遍,但城中村的存在也有其合理性。一方面,其根植于中国人的乡土情结,这在回迁安置方面很能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作为都市生活的成本洼地,老旧砖房里也满载着广漂们的生活愿景与奋斗理想。就如清新雅致的怀宁坊60号,在改造中重新被表达,是城中村诗意般的存在。

将来,待东漖村环境品质整体提升,一片宜居的城市诗意栖居地就在此间。

【南方日报记者】郎慧

【部分图片来源】“麻先生”官微

编辑 张钰籴
校对 张芳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