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威:从香港白领,到深山茶人 | 一杯粤茶·两地情缘③

南方农村报

从怀集县城出发,沿着崎岖的山路向东北蜿蜒行驶约60公里,才能到达盘踞在大稠顶中的新岗茶场。大稠顶海拔1626米,是肇庆最高峰、广东十大高山之一。这里植被丰富,云雾缭绕,为种植冻顶乌龙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

如果没有来怀集种茶,余威的生活应该跟很多香港的同龄人一样,西装革履,出入各大写字楼。然而一切在2014年发生了转变。在“一份职业还是一份事业”的抉择当中,他毅然选择了后者,从日渐年迈的父亲手上,接过了他自1993年起经营多年的怀集高山青农产品有限公司(下称“高山青”)以及新岗这片茶场。

从零开始学做茶

香港长大,求学加拿大、广州,除了咖啡文化的浸润,余威的生活里,还时常伴有父亲茶桌上那杯台湾乌龙的茶香。回忆起2014年刚到茶场的时候,交通和通信条件落后,与大城市的发达和便捷形成的巨大落差,他依然记忆犹新:“以前只知道品茶是一件乐事,但自己真正开始做茶之后,才发现其实是很枯燥的。”

第一次上茶山,余威看到一些茶树根深叶茂、茎杆粗壮,另一些则几乎完全不同,工人告诉他这是因为肥料的配比不一样。为了了解施肥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每一次工人上山施肥余威都会跟着去。白天在山上学习茶园管理,晚上在车间熬夜守着新茶出锅,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摸着石头过河的余威在遇到困难和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也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现在我自己也成了半个老师傅了。”余威笑道。

传统工艺制茶,非常考验感官的真功夫。“要靠手摸,要用鼻子闻,才能判断茶青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每道工序与工艺是否达到要求。”每到做茶季,人要紧紧跟着茶的状态走,也是余威心里最紧张的时候,即使到每一批茶叶快要完成时也不能放松。“在最后一道工序完成前的半个小时,每隔几分钟试喝一次,味道都会不一样。”余威告诉记者,以红茶为例,冲泡出来汤色透亮,酸度涩度大大降低,甜味以及花香果香开始显现,这个时间点就要开始立刻去烘干。“像这样的胶桶,做茶的时候每天要喝够四大桶。”他指着茶厂里一个15L的胶桶说道。

做茶叶生意,除了有着务实的香港精神,毕业于暨南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余威也有着媒体人的客观。他将过去的五个茶园集中为两个茶园,直接减少了采摘时间和成本,从而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为了应对目前传统茶市场的激烈竞争,他寻求差异化的产品定位,沿用乌龙茶的造型工艺制作出炒烘结合的珠形绿茶,其圆紧成珠,颗粒重实,比一般的绿茶耐泡,获得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经过多年发展,“新岗茶”已拥有红茶、绿茶、乌龙茶等几大系列合计8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成为了怀集县乃至肇庆市重要的特色农产品,曾多次代表市、县参加农业博览会和展销会,获奖无数。

农业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如果说刚接手时只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一腔孤勇,在接下来九年的时间里,余威的踏实肯干逐渐得到员工的信服。在他们眼里,这个香港小伙丝毫没有架子,不像一个“老板”,反而更像一个朋友,对他们特别照顾。他不仅带来了现代管理理念,将茶园面积扩大到1200多亩,年产茶量达25吨,也用实际行动带动了周边村民实现增收致富。高山青一年约创造200个岗位,覆盖了当地4至5个自然村,给村民带来每年约1万元的收入。

随着新岗茶场的运营逐渐步上正轨,作为大湾区新农人典型,余威经常会给不少青年朋友分享自己从事农业的经验。他认为,农业的确是“重资产,高风险,低回报”的挑战,但农业的范畴也非常广,例如农业+旅游、研学、康养等都是非常有前景的产业。

近年来,肇庆将特色效益农业与生态观光旅游业有机相结合,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前来创业落户。“好的平台自会聚沙成塔,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回乡发展。”余威表示,在内地特别是大湾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年轻人到农村去创业,对一个地区的影响是很大的。非常建议大家可以多点回来走一走,看一看,在对比中去感受。”

除了是一名茶人,余威还是肇庆市、怀集县政协委员。一头连接着群众,一头连着党委政府,他认真履职,结合自身所学积极建言献策。在政协怀集县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余威建议以农业为核心,围绕“科普”“体验”“主题农场”三个重点开展系列活动,让港澳青年参与交流,认识农业、体验农村。

四月中旬,新岗茶场的春茶正式开采,余威即将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在他今年的计划里,还要去浙江考取国家高级评茶员证书,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与茶相伴的日子,他挥洒汗水,创造出了一片新天地,为新时代的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实现,提供了一个内涵丰厚的答卷。

【记者】欧晓嫦

【摄影】谢进扬

【设计】徐隆洲

【来源】南方农村报 南方+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林佳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