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富有节奏的鼓点在操场上响起,迎着美丽的晨曦,十几位学生各自举着特制的纸扎鳌鱼翩翩起舞,出洞、擦角、觅食,配合着鼓点的节奏,“鳌鱼们”时而聚、时而散,高扬低俯、活灵活现,意趣盎然。这是近日记者在番禺沙涌小学见到的沙涌村传统民间艺术鳌鱼舞的一幕。沙涌小学校长罗镜新自豪地说,沙涌小学的554 名学生和32位教职工人人都是“非遗”鳌鱼艺术的”传承者“。
因地制宜 挖掘传承沙涌村600余年历史的鳌鱼舞
沙涌小学鳌鱼舞队在训练时大小鳌鱼相互穿梭,相互嬉戏,如鳌鱼海中遨游,既有浓郁厚重的民俗特色又不失意趣。十几名学生罩着鳌鱼道具在操场上训练,师傅站在中间,划动手指作指挥,孩子们迈着矫健的步伐,左右摇摆身姿,跳着鳌鱼舞,给人以美感和愉悦。“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涌鳌鱼舞是番禺的一张‘文化名片’,沙涌小学学子一直为这张‘文化名片’增色。”罗镜新谈起该校挖掘传承沙涌村600余年历史的鳌鱼舞文化时,情不自禁打开了话匣子。
沙涌小学学子在训练鳌鱼舞
“鳌鱼舞是沙涌村的民间艺术瑰宝,沙涌村凭鳌鱼舞于2000年被评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沙涌小学在沙涌村和石碁教育指导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深度挖掘沙涌村已传承600余年的鳌鱼舞文化,为学校特色发展寻找突破口。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保护、传承、创新活动,让鳌鱼舞成为学校的特色项目,让鳌鱼特色成为学校的金字招牌。”罗镜新告诉记者,以前每逢舞鳌鱼出会,在外打工的都回乡参加活动。出会巡游在晚上,由大文锣、罗伞、头牌、大丹旗开路,跟着就是鳌鱼了。还有各式鱼灯,丰富多彩的“色队”。新中国成立前,引鳌的魁星扮相很丑,之后引鳌用靓仔状元。1954年,沙涌鳌鱼舞经由当时番禺县文化馆收集、整理、加工,把鳌鱼表演中的出洞、吸茜、交尾、散卵、戏水、打滚、跳龙门等一系列动作元素提炼美化,推荐上舞台。近年来,区文广旅体局、区文化馆和大龙街为促进鳌鱼舞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古老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元素融合的研究和探索,请来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创作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对鳌鱼舞进行了再挖掘、再深化、再加工、再提炼、2008年,沙涌鳌鱼舞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沙涌小学用心传承有着600余年历史的鳌鱼舞文化
学校还根据鳌鱼舞的8个步法自编鳌鱼舞操,让全校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鳌鱼舞的步法;联合鳌鱼舞艺人编写了沙涌村鳌鱼舞校本教材,录制了教学视频。沙涌小学的数学老师黄景泉、陈焯能多年如一日不计报酬不计个人得失负责学校鳌鱼队的日常训练和外出表演,是名副其实的“义务领队”。
六年级一班的江茜和萧子桓是鳌鱼舞队的“老”队员,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多年参与鳌鱼舞队的训练中既锻炼的身体的同时增进了对沙涌村非遗艺术鳌鱼舞的了解和热爱,从而树立更强烈的爱学校爱家乡家国家的意识。江茜表示,通过在鳌鱼舞队的训练让她对“独占鳌头”这个成语有了不一般的认知:鳌鱼舞的流传与乡民崇拜鳌鱼有关。传说古时,金色鲤鱼吞下海中龙珠,变成鳌鱼。一日,有一个书生上京赴考,途经“女儿国”,遭到一群妖女戏弄。书生逃至海边,见波浪中有雌雄两尾鳌鱼正在嬉游,便向它们疾声呼救。鳌鱼见状,将书生背负渡海而去。后来书生考中状元,在谒见皇帝时正好站在金銮殿阶前雕刻的鳌鱼头上,于是“独占鳌头”从此传为佳话。后来书生羽化成仙,成为魁星(文曲星),重临大海,为雌雄鳌鱼簪花挂红,点化成仙。如今的沙涌鳌鱼舞反映的正是这段传说的内容。江茜表示,她一直以“独占鳌头”这个成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在学习和各方面都能敢为人先!
“非遗”育人 让鳌鱼文化进入课堂
多年来,沙涌小学将“非遗”鳌鱼舞与学科学习结合起来,美术课,学生学习画鳌鱼;语文课,学生讲授参加鳌鱼舞训练与表演的感受,写有关鳌鱼舞的日记、作文等;综合实践课,开展有关鳌鱼文化的调查研究。各学科老师纷纷结合鳌鱼文化和各自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让鳌鱼文化进入课堂
2021年6月,沙涌小学鳌鱼编扎展示活动亮相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观摩研讨会(广州专场)活动,深受好评。广州市各区劳动教育管理人员、教师代表等300多人参加活动。该次观摩会同步线上直播,各中小学劳动教育骨干教师均在线观看,线上点击率达21000多次。沙涌小学金鳌社团编扎及泥塑鳌鱼工艺在主会场摊位展示,展位摆着该校镇校之宝——大小各异、制作精美、色彩明艳、灵动可人的鳌鱼舞道具,引人注目。这是沙涌小学将鳌鱼文化引入课堂结出的硕果。
沙涌小学将鳌鱼制作融入劳动技能学习
前些年,沙涌小学迎来了番禺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展示现场会——“研学问题”设计与实施专项展示活动。番禺区教育局有关领导和各镇街学校的美术老师齐聚该校,听取了该校美术老师刘荣华的《漂亮的泥塑鳌鱼》课程,并观看了沙涌小学体育特色及传统文化鳌鱼文化展示活动。在金鳌园内,金鳌社团展示相当出色,分别设置了编扎鳌鱼、画鳌鱼、舞鳌鱼、和泥塑鳌鱼。课后,各听课老师对“研学后教”的课作了共同的探讨,众听课老师特别赞赏该校开发的鳌鱼文化校本课程,引入沙涌村的民间艺术,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打造,亮出了自己的名片,树立了学校的品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民间艺术接班人。
泥塑鳌鱼进课堂
近年,随着“泥塑鳌鱼进课堂”,更是在沙涌小学掀起了学生捏鳌鱼的热潮。记者在沙涌小学“泥塑鳌鱼进课堂”,听到沙涌学子在在现场讲了自己学习捏鳌鱼的经历,开始从传统的鳌鱼捏起到后来加入创新的元素捏出很多与众不同的鳌鱼,有坦克鳌鱼、有战车鳌鱼、有潜艇鳌鱼等。多年来,沙涌小学以鳌文化的精神作为引领,树立了勇立鳌头、学无止境的教育教学理念,收到很好的效果。“泥塑鳌鱼进课堂”现场展示一条条造型奇特、色彩艳丽的鳌鱼让人大饱眼福、爱不释手。
沙涌小学学子制作的鳌鱼小手工作品
沙涌小学的语文老师邓雪芳表示,沙涌村的祠堂及民居就是沙涌小学进行非遗研学游的重点研究对象。该村祠堂及民居都沿用江浙一带的建筑模式,风格鲜明,墙里墙外都是水磨的青砖,不像岭南地区多用红砖砌成。门庭非常高,窗户多显得狭长。鳌鱼装饰随处可见,祠堂屋脊两端有灰塑鳌鱼,屋檐有木雕鳌鱼,牌坊上有石雕鳌鱼。尤其是沙涌村的江氏广琚祖祠,其雅致的布局、精雕细刻的梁柱、玲珑的灰塑、龙飞凤舞的檐椽、栩栩如生的壁画、巧夺天工的砖雕、粗犷的石雕、洒脱的书联、雄浑的牌匾,凸显岭南建筑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广府文化特色。该祠堂瓦脊上、横梁与石柱间,到处是鳌鱼的形象;祠堂内有专门的鳌鱼文化展示室。
薪火相传 省级非遗传承人义务授艺
在沙涌小学手工编扎鳌鱼现场,记者见到了2018年度“番禺好人”、 沙涌鳌鱼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幸泽良,正悉心指点学子进行手工鳌鱼编扎。
幸泽良义务教授鳌鱼道具编扎
幸泽良,1957年生于大龙街沙涌村,他一家几代人从事鳌鱼舞艺术。他13岁随兄学习鳌鱼舞,20岁起参加鳌鱼舞表演,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沙涌鳌鱼舞与别的传统舞蹈不同的是,道具是落在肩膀上的,舞动有步法、有节奏,可以根据套路情节舞动,也可以根据情节的需要舞动。幸泽良在总结前辈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运用武术功架舞鳌鱼,同时摸索改编创作新版“独占鳌头”作品。
作为主舞者,他参加市级或以上活动近30多次。在“百花奖”颁奖仪式、北京庆祝建国55周年活动、韩国丽水世博会等大型活动中,均可看到幸泽良矫健的舞姿。据介绍,他的鳌鱼舞表演作品还获得过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丰收奖”、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民间广场歌舞)金奖、广东省第二届岭南舞蹈大赛银奖、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汇演银奖等重要奖项。1994年,他主舞的沙涌鳌鱼舞被收入《全国舞蹈集成》广东版。
近年来,幸泽良一直致力于发掘和培养村中青壮年继承鳌鱼舞技艺,传播鳌鱼文化。2008年以来,鳌鱼制作和鳌鱼舞成为沙涌小学的校本特色课程,幸泽良被聘为学校鳌鱼文化传承的顾问兼教练,义务教授鳌鱼舞及鳌鱼道具编扎。从制作到教学,幸泽良没有收取任何报酬,但却乐在其中。此外,在他的指导下,沙涌小学成立了鳌鱼文化社团,创编了鳌鱼舞操,编写了《舞动的鳌鱼》校本课程,开展陶瓷鳌鱼文创制作,使鳌鱼文化成为该校的特色项目。
去年6月13日,沙涌小学开展非遗传人进校园活动,幸泽良应邀进行鳌鱼制作分享和鳌鱼舞舞技展示。幸泽良首先介绍了鳌鱼编扎材料与鳌鱼制作步骤,并使用竹篾、粘纸、白乳胶、铁丝、铁钳、丙烯颜料、平圆头水粉笔、调色盘等鳌鱼编织材料,先后编织出鱼身、鱼头、鱼尾,再将分别编扎好的鱼嘴、牙、鳃、角、眼、鼻等各器官按顺序扎在鱼头,鱼尾扎在鱼身上并用白纸和布粘贴在编织好的鳌鱼上,用白色油漆漆一遍,晾干后使用上色工具开始装点鳌鱼。不一会儿,一个漂亮精美的编扎鳌鱼便从他灵巧的手中诞生了。鳌鱼编扎技艺介绍完毕后,幸泽良舞动鳌鱼,并介绍了鳌鱼舞的舞步,灵感来源于鱼的动作,并以双臂挥舞鱼身,俯身做出各种动作,嬉戏、吃草、交配、跳龙门。舞罢,幸泽良对同学们说,这些动作虽不复杂,但变化多端,臂力要足,马步要稳,才能舞出鱼的灵动与霸气。
幸泽良训练学生鳌鱼舞技艺
幸泽良进行鳌鱼舞舞技展示
罗镜新表示,非常感谢幸泽良多年如一日的义务悉心授艺,学校将会一如既往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保护、传承、创新活动,让“非遗“鳌鱼艺术成为学校的特色项目,让鳌鱼文化成为学校的文化标识,并努力助力番禺非遗项目的发展,擦亮乡村学校素质教育的底色。
文/图:番禺融媒记者 潘伟璘 通讯员 简根姬 邓雪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