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南方理论
+订阅

文 |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

“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以来,备受国际社会关注。但不同国家关注的重点不一样,发达国家最关心的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不是要取代西方现代化”,发展中国家最关心的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对发展中国家有什么意义”。这两大问题,都可以在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找到答案。

客观地看,西方现代化既带来了物质财富,也带来了巨大的毁灭性结果,主要表现在:第一,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国家纷纷对非西方国家实行奴役,使得大部分非西方国家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二,物质的现代化往往摧毁了非西方国家传统的制度体系,而没有建立起新的制度体系,因此一些社会陷入无政府状态。第三,西方现代化往往造成了人的异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人,这应该是共识。在现实中,西方现代化往往与之背道而驰,人沦为资本奴役的对象。

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概念与目标。对内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位一体”的现代化,而不是片面和失衡的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不是少数人富裕的现代化,这一点很重要。从历史上看,成功的现代化都是均衡发展的现代化,失败的现代化都是片面失衡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人的层面同时推进、均衡发展的现代化。这不仅是目标,也是经验。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得益于此实现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制度创新。

对外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各国之间的共享发展、共同发展,以实现持久的国际和平。中国式现代化至少体现了两方面的世界意义。

一是大大丰富了国际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和实现路径。所有的现代化都应建立在各自的文明和文化基础之上的,不同的文明对现代化的理解不同,追求的现代化内容不同,追求现代化的路径也不一样,可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符合本国文明的现代化能够释放出强大的生命力,而照抄照搬别国现代化形式和路径的往往流于失败。近代以来,中国通过长达一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找到了建立在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和中国国情之上的现代化内容、方式和路径,这是对国际社会大家庭的一大贡献,为那些在追求现代化的国家和社会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

二是为国际和平发展提供内部的坚实基础。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现代化是多元的,各个国家都有权利追求符合自己文明文化和国情的现代化;意味着中国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输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要取代其他的现代化形式。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编辑 施心怡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