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勇:从市场主体这个根上“浇水施肥”

南方理论
+订阅

文 |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

2023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引导经营主体强信心、稳预期,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现实性,为我们做好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指明了方向。

市场主体,或者说经营主体,它不等同于企业,而是涵盖了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合作社在内的所有经济体。通俗地讲,市场主体囊括了参与GDP创造的所有经济单元,国民经济的主动脉和毛细血管都在这一范畴内。市场主体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着力点,主要基于以下四重考量。

一是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根基。截至2022年末,我国登记在册的各类市场主体有1.69亿户,其中企业5282万户,个体工商户1.14亿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23万户。这一庞大的经济行为群体,经过了40多年的市场化洗礼之后,深谙市场规律,熟悉市场规则,擅长市场运作,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是市场主体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主要依托。能否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主要看能否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其中,稳就业是基础和决定性因素,而稳就业的顶梁柱就是市场主体。每年超1200万人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绝大多数是靠市场主体吸纳的。要充分认识到推动经济增长重回正常轨道,必须有效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市场主体是当下最需要纾困帮扶的对象。面对新冠疫情等一系列超预期因素叠加影响,市场主体首当其冲。一些市场主体出现经营困难、利润下滑,甚至破产倒闭,这些都是必须直面和解决的困难。只要市场主体能够在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之下渡过难关,经济发展就能够随之迈上正常的轨道,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是增强市场主体预期是化解三重压力的核心发力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这三重压力之间并非是简单的平行关系,其中预期转弱是最需要解决和扭转的问题。预期问题的核心是市场主体的预期,只要市场主体的预期转强,其他主体的预期都会随之转强,需求和供给所面临的矛盾也都会迎刃而解。

因此,当前,从广东到全国,都需要注意从市场主体这个根上“浇水施肥”,围绕着市场主体的关切发力,奔着满足市场主体的需求用力。确保政策配置、政策执行、政策监督等环节,都首先聚焦于提振市场主体的信心,稳定市场主体的预期。这是当下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的战略基点。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编辑 施心怡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