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养生要点

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订阅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24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自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含上清下明之意,天空洁净明朗,是为“清”;大地万物苏醒,是为“明”。清明是春天阳气旺盛的时期,是补阳气的最好时节。因此,清明时节养生,重在顺应自然,做到天人合一。

1、清淡饮食,柔肝养肺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道:“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明属春季,而春与肝同属木,春季亦是养肝之时。因此,清明期间的饮食宜以清补为主,应多食一些柔肝的食品,如荠菜、菠菜、山药、大枣、百合等;清明时节雨水较多,湿气较重,应多食一些健脾祛湿的食品,白菜、萝卜、芋头等,适当饮用银耳汤,菊花枸杞茶,百合绿豆汤等。避免过食鸡肉、牛肉、羊肉、海鱼、辣椒等升发之品,以免引发肝火;尽量少食寒凉、油腻、粘滞之品,以免耗伤人体阳气。

清明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青团由艾叶、糯米按1:1的比例制作而成,青团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但青团子因含糯米,不易消化,老年人和消化功能不好的人群不宜吃。

脾胃不佳的人群,可服用我院自制的膏方:“开胃健脾膏”以“益气开胃,健脾祛湿”。

2、春捂防冻,防寒防湿

清明时节正是冷暖空气交替之际,天气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阴雨绵绵。穿衣要遵循“春捂”之说,不宜马上脱下棉衣,换装时应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先把上衣减掉一些,裤子可晚一些减,下身宁热勿冷,以助养阳气。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中老年人,有痛经史的年轻女性,初春时要尽量使身体“不冻不寒”,预防感冒,诱发上述疾病的发作。

清明时节因雨水较多,南方湿度大,要注意防潮。居室每天中午要开窗通风,被褥和衣服要保持干燥透气。不要选择在潮湿的地方进行锻炼,运动出汗后要及时擦干。清明时节多穿纯棉的宽松衣服,外出时穿长袖长裤,以避免发生皮肤过敏及湿疹等。

3、春动生阳,愉悦身心

清明时节天地间一片清明,自然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到处都是繁花飞鸟,热闹非凡。最适合踏青,游春,放风筝,赏花,拍照,草地野餐,荡秋千,拔河,踢毽子等运动,感受春天美好的气息,使人心胸开阔,心情愉悦。注意运动过程中切忌过度汗出,以免耗伤人体心阳。

清明时节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俗话说:“春动生阳”,因此,清明时节宜多运动,适合选择动作柔和的锻炼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可以缓解疲劳,愉悦身心,提高人体免疫力。

4、清静心气,舒畅情志

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此时,肝气容易郁结,切忌动怒伤肝。清明也是人们祭祖、扫墓的时候,念物思人,难免伤感,人们要注意清静心气,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可听听舒缓的音乐、歌曲,或外出踏青赏花,以舒畅情志。或进行适当的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柔缓的运动方式,或扣击、按摩膻中穴可以舒展肝气。

肝气不舒的人群,可服用我院自制的膏方:“舒肝理气膏”以“舒肝解郁,理气健脾”。

供稿:治未病中心 徐文华

文内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致力于公益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若有文字、图片、视频设计侵权或违规,请及时告知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