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了
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其中
东区街道《陈天觉故事》上榜
陈天觉故事是流行在中山东区库充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故事。自宋代诞生以来流传至今,已有870年历史。中山古称香山。唐代为东莞县地,称为香山镇。公元1152年,香山进士陈天觉提请建县获准。之后,陈天觉主持在仁厚乡建县城。陈天觉主政香山二十多年,以“兴业生息”为原则,农渔工商并举,使中山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在民间,一直流传着《陈天觉“称土”建铁城》《陈天觉宝盆镇邪水》《陈天觉与方塔街 》《陈天觉捐资办学宫》等故事。
其中《称土》是流传最广泛的一个故事。在香山立县后,由于要择地建城,当时乡绅争论得非常激烈。有人主张在石岐建城,有人主张在雍陌(今三乡一带)建城,众议纷纷。主持筑城的陈天觉身居石岐仁厚乡,觉得仁厚乡居全县中心,交通四通八达,在此建城有利于香山县今后的发展,故提议以称土作比较的办法,“土重为贵”。因为石岐仁厚乡位于仁山山麓,泥土是含铁等矿物质较多的红壤,比雍陌(今三乡一带)冲积平原的泥土要重,以土的重量来比较,石岐自然胜出,最后大家同意把县城定在石岐。后人将香山县城石岐称为“铁城”。
在陈天觉主持下,城址定在石岐山以东、莲峰山以西、库充河以北、岐头涌以南的平原地带;城门设置分别为启秀门(东门,今孙文中路月山公园处)、阜民门(南门,今南门头民生路与民族路交界处)、登瀛门(西门,今民族路与孙文西路交界处的西山寺下)、拱辰门(北门,今拱辰路与太平路交界处)。陈天觉带头捐粮数千斛以作建城之资。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香山县城按照陈天觉的总体规划建成并一步步发展起来。
根据《称土》故事创作的雕塑现藏于中山市博物馆内
另外,有关《陈天觉捐资办学宫》的故事也在民间广泛流传。陈天觉管理香山县期间,首倡办学。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他带头捐资修建学宫,学宫位于莲峰山的南端(今中山市人民医院),学宫内有孔庙,供当时的香山文人讲学以及供学子拜祭孔子和求学应考之用,由宋至清,学宫几度易址、修缮、扩建,到清同治年间,形成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作为当时香山县的最高学府,曾经培养了三千多名香山文人。学宫见证了香山教育发展繁荣的历史进程,使香山历史上人才辈出。不过,学宫经过漫长岁月后已面目全非,现仅存市人民医院内的泮水桥(于1990年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是学宫遗存至今的唯一痕迹。尽管如此,《陈天觉捐资办学宫》的故事,仍然在库充及整个中山地区被乡亲所传诵。
学宫历史照片
泮水桥
(于1990年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天觉宝盆镇邪水》和《陈天觉与方塔街》是在库充和周边地区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两个故事均起缘于陈天觉的聚宝盆传说。
故事说的是陈天觉小时候在河涌边放鸭,一日陈天觉梦见一白发长者手执拐杖走到面前告诫他说:“这里本是东胜神州,香山之地,岛上盛产檀香,遍地鲜花,群仙常于此地歇脚,明天八仙邀游东海蓬莱仙岛在此经过,可能遇难,需你打救,切记切记。”陈天觉将此事紧记于心,一夜难眠。第二天鸡啼数遍,陈天觉即起床照常赶鸭。山边田埂几无人迹,他将鸭往小河里赶去,站在桥上歇脚时,迎面走来一位在田里捉青蛙的乡里叔伯,叔伯跟陈天觉说“今天只抓到八只小蛤(青蛙)”。陈天觉暗自思量,莫非应此?于是问叔伯要了八只小蛤说正有用场。叔伯一口答允把那八只小蛤扔给陈天觉。陈天觉接后随手就将小蛤放进河里放生。哪知八只小蛤如懂人性,蹲在一个瓦盆沿上慢慢漂来,陈天觉几次用赶鸭竿推了开去,但瓦盆依然漂转回来,陈天觉只好将瓦盆拈起拿去盛谷喂鸭。八只小蛤见陈天觉伸手去拿瓦盆便全部沉入水中,踪影全无。事后,陈天觉依旧每天放鸭,但自从用那瓦盆盛谷后,每天发现鸭子总是吃不完。陈天觉把瓦盆捧回家里,趁着无人看见,放些铜钱下去,至天亮,盆里的铜钱满满的一盆。陈天觉欣喜若狂却又不敢声张。
此后,陈天觉便渐渐地富裕起来。后来香山县要建县城,陈天觉大兴土木,筑城墙于山丘之上。县城东西北面均是山地,依山就城,亦可踞险而守,唯独南面开阔一望平洋,并有河流(今之九曲河)经过,此水集香山(今之五桂山)之水直通大海,水流极急。当东西北楼场已筑成时,南门仍没法施工,河石泥土填于水中一旋即逝,有人认为此水必须有宝物方能镇伏。于是遍访四方,得知库充陈天觉家有宝盆,陈天觉以乡民为重,便献出宝盆。后来用宝盆盛着泥土,覆盖于水中,那水便慢慢地平静下来,南门城楼由此筑成。建成之日,筑一方塔以嗣宝气,好让城廓永安。后来,就称城楼下之石板街为方塔街。方塔街的街名沿用至今。
在东区库充
还有陈天觉夫妇墓、陈天觉公祠
等历史遗存
成为陈天觉故事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
陈天觉故事与香山建县紧密相联,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870年来一直在本地百姓、港澳同胞及海外乡亲中广泛流传。传承和传播陈天觉故事,对凝聚广大海内外乡亲爱国爱乡热情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