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无关。(ic photo/图)
全文共1613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大凡我们出去旅游,不管是不是善男信女、文史专家,应该有许多人喜欢去寺院逛逛,看看那飞檐斗拱的殿宇、宝相庄严的法相、书法名家的匾额。即便文化上看不出门道,还有院中的参天古树、有趣的罗汉雕塑、放生池子里晒太阳的王八,就是听听和尚们敲木鱼念经、吃吃素斋,也觉得怪有意思的。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王塞北
责任编辑|温翠玲
日前,对年轻人喜欢逛寺庙上香一事,有人评论认为年轻人求前途于神佛,是无知躺平的表现,简直荒唐。但我认为,只要稍微有点常识就知道,年轻人肯定不是求佛保佑不劳而获的,有人为了精神解压,更多的是为了看看风景,又何必上纲上线呢?
鲁迅先生向来讨厌中国城市的“八景癖”“十景癖”,但伟大的人注定是孤独的,“八景”“十景”依旧顽强活到了今天,成为各地旅游的招牌。各地的“十景”“八景”大都是有一二座古刹在其间的。西湖八景的“南屏晚钟”“雷峰夕照”不就是寺院吗?
《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在马二先生游西湖一节称赞西湖的美景:
这西湖乃是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且不说那灵隐的幽深,天竺的清雅,只这出了钱塘门,过圣因寺,上了苏堤,中间是金沙港,转过去就望见雷峰塔;到了净慈寺,有十多里路,真乃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处是金粉楼台,一处是竹篱茅舍,一处是桃柳争妍,一处是桑麻遍野。那些卖酒的青帘高飏,卖茶的红炭满炉,士女游人,络绎不绝,真不数“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管弦楼”。
短短一段文字,提到了灵隐、天竺、圣因三座寺院和一座雷峰塔。笔法精妙,令人神往,我常疑心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一节灵感来自于此。可见,西湖的美景,一半是寺院撑起来的,从古到今,都是西湖游客喜爱的地方。
小时候看《济公》,就对剧中灵隐、净慈的幽深清秀十分神往。只要背诵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人,谁不想去六月西湖看看杨万里同款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呢?去虎跑寺,看那虎爪刨土掘井的憨态石刻;去弘一法师塔前凭吊一番,再清唱一遍“长亭外,古道边”,你会再想到英子吧。去苏州游玩的人,除了看园林、吃苏面,谁不想去寒山寺听一听张继诗中流淌千年的钟声;去虎丘看看那古塔,走走唐解元曾行过的路,回想张岱笔下姑苏城的烟柳繁华?
2019年的元旦,我独自一人在扬州游玩,吃饱了阳春面、虾子饺面、翡翠烧麦、蟹黄汤包、大煮干丝,一路闲逛到护城河边的天宁寺。古旧的天宁寺安静地沐浴在冬日午后的暖阳中,庭院里,几座唐宋时期的无头佛像,一半在阳光下,一半在阴影中,参悟那千年无解的谜题。江南冬暖,庭院中的草木还是绿的,和我,还有那沉默的佛像,同享太阳的光辉,周围很安静,只有一个老和尚在阳光下安静地打盹,一只花猫靠在他的脚边,嘴里呼噜呼噜地替师父念着经。在新年的第一天,有这样一番经历,谁能对命运再有什么抱怨呢?
佛教入中国两千年,经过了中国化的历程,早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张僧繇画龙点睛在寺院,范仲淹苦学吃粥是在寺院,《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在寺院,父辈们年轻时最喜欢的电影《少林寺》发生在寺院……大凡我们出去旅游,不管是不是善男信女、文史专家,应该有许多人喜欢去寺院逛逛,看看那飞檐斗拱的殿宇、宝相庄严的法相、书法名家的匾额。即便文化上看不出门道,还有院中的参天古树、有趣的罗汉雕塑、放生池子里晒太阳的王八,就是听听和尚们敲木鱼念经、吃吃素斋,也觉得怪有意思的。肯定也有人去求财求姻缘,但也没见谁求完佛就回家躺平睡大觉等着佛祖开恩掉馅儿饼的。年轻人可能穷,但并不傻。
“去寺院上香就是不奋斗”,我认为这就是一种“二极管”思维,无怪乎引来不同意见者的一通怒怼。写到这里,不由想到灵隐寺弥勒殿的那句名联“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作者为深圳援疆教师)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