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来,有关中山轨道交通的进展越来越振奋人心:
3月30日,作为中山自建的第一条城际铁路——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万顷沙至兴中段项目工程(下称“南珠中城际”)全面动工。
3月29日,一趟海铁联运班列从南沙港铁路黄圃货运站缓缓驶出,驶向终点站南沙港南站,标志着中山首个铁路货运站场启用。
3月17日,中山市政府、广州市发改委、深圳市轨道办、广州市南沙区政府、中山市交通运输局以及深圳市地铁集团、中山市轨道公司、中铁五院、广州地铁设计院、中国铁设集团等单位联合到深中城际预可研线路现场踏勘调研。调研当中,均对加快推动深中城际建设表示支持。
“轨道上的大湾区”呼啸而来,拉开了中山城市发展的新序幕。
一集电视剧时间
让双城生活变成现实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
以深中通道通车为节点,倒逼各大项目迅速推进,交通内外畅联,路网日新月异。敢为天下先的中山人民开山辟路,踏平崎岖,用辛勤和汗水勾勒着一个纵横交错、联通八方的“60 30 15”交通时空圈:
这个圈,涵盖轨道、高速公路、港口码头、国省干道、乡镇道路;
这个圈,不仅见证并促进着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更悄然改变着湾区居民的工作、生活……
而今,南珠中城际的动工,为这个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建成后,这一线路将推动中山乃至周边城市加快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对于进一步满足沿线老百姓出行、聚集发展要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可以说,这条轨道将为促进珠江口西岸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的“轨道力量”。
人畅其行,为大湾区人提供“新便利”。南珠中城际精准覆盖中山东部与中部地区,进一步缩短岐江新城、翠亨新区与广州中心的时空距离,承担起将沿线镇街融入大湾区生活、经济圈的重担,一集电视剧的时间就能让双城生活变成现实。
作为中山直接参与建设且跨越中心城区的首条城际铁路,今后南珠中城际将与深江铁路、深中城际等铁路共同构成珠三角地区向西辐射的大通量客运通道,满足多地通达的出行需求。无论长短途,南珠中城际都为中山人出行提供快速便捷的新通道。
兴旺发达,为经济发展铺就“新车道”。南珠中城际连通了广州的南沙区及中山的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岐江新城等湾区西岸重要产业平台,将进一步促进人才流通、物资买卖、信息交换,释放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的发展潜力。
向北联结广州,与广州地铁18号线广花城际铁路(即“广州地铁18号线北延段”)贯通运营,与广州地铁22号线、芳村至白云机场城际跨线运营,共同打造湾区西岸南北向客流走廊。
向东承接深圳,香山站已在规划中预留接入深中城际的轨道接口。据规划,“深中城际”将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引出,跨过伶仃洋,进入中山翠亨新区马鞍岛,接入南珠中城际,由此进一步加速珠江口东西两岸轨道交通的融合。
轨道交通代表城市能级、承载市民殷切期盼。
回望今天,南珠中城际的动工兑现了中山交通建设者的承诺。根据中山市轨道交通总体规划,“十四五”期间,全力加快深江铁路、南珠中城际、广中珠澳高铁、深中城际建设,基本形成“三纵三横”铁路轨道网。其中,“三纵”为广珠城际、广中珠澳高铁(含中南虎城际中山至南沙段)、南珠中城际,“三横”为南沙港铁路、深江铁路、深中城际。
交通是城市的动脉,牵引着一座城市的发展方向。图为中山金字山互通工程。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轨道进城
中山地理经济大变局
历史上的中山,曾一度是国际信息枢纽。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之一,茶马互市、商贾云集,不少客商从岐澳古道走向澳门谋生、参与海外贸易。中国近代“四大百货”无一不由中山人创立,领中国近代商业风气之先。
交通是城市的动脉,牵引着一座城市的发展方向。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语境下,东承西接、南来北往、交汇纵横,既是中山的优势,也是机遇。毗邻港澳广深,周边有5大机场、4大深水港、3大自贸片区环绕,四通八达的优越区位让中山所处位置更加突出,也促使着中山立体综合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
南珠中城际中山段的设计长度是28.5公里,从南沙南下至翠亨新区,再向西延伸至中山市中心,呈弯曲状;未来南珠中城际还将从翠亨新区香山站向南挺进,整条线路形成Y形布局。
南珠中城际的走向,从最开始构想的始发南沙,取道翠亨新区再连接珠海;变为分段建设,并联接至中山站;再到加密站点,终点自中山站延伸7.5公里至市中心。
这一设计的逻辑,呼应的正是当下中山发展布局的思路——城市强心,向东发展。
向东发展是中山多年来的主要课题,特别是2013年翠亨新区挂牌后,在城市东进的统领下,中山经济中心向东倾斜,资源要素逐渐聚拢。
与此同时,虽然东区、石岐与其他镇街体量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但其发展势头始终不够东部耀眼。2016年,在面对“四个难以为继”难题时,中山适时提出探索打造产业高度聚集、现代服务业高度发展、交通高度发展、空间坐标高度明晰的城市新中心,城市“强心”战略进入中山的核心议程。更进一步,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坚定不移继续实施“强中心”工程,加快岐江新城建设。
城际铁路从来不单单是一条轨道交通线,它所带来的人才、信息、技术、产业、资金的交汇,将会深刻影响城市的产业格局、商业分布,乃至居家版图。一句话——南珠中城际将改变中山目前的城市地理经济格局。
世界级TOD
重塑城市发展格局
南珠中城际在中山市内有9个站,其中4个设在石岐、东区。对中心城区来说,如何建设、利用这些站点,进而依托轨道交通所带来的资源,改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实现“强中心”的产业、经济、商业再中心化,是亟待思考的命题。
据目前的消息,南珠中城际沿线各个站点,将进行TOD开发。其中香山站、石岐站、兴中站等站点计划打造成世界级的TOD。
从产业经济方面出发,进入湾区轨道时代,中山以TOD建设为契机,推动中心城区空间重构、资源重组,以轨道经济提升城市能级。既要引导金融、数字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又要对各个经济圈、产业圈的规划布局进行差异化定位,体现鲜明特色。
另一方面,从人居环境角度出发,轨道站点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节点,人流密集,而各站点所处的区域位置、景观特色各不相同。相关部门透露,未来在政务服务、民生配套、文化标识等规划建设方面,中山将以观念先行,精耕细作理念,使各站点的配套空间充满个性与活力,成为彰显中山文化特色、承载中山城市文化底蕴和发展理念的重要窗口。
在中山坚持“强中心”战略,以及轨道交通加速发展的势头下。近日,西区、东区、石岐相继召开招商推介会,发布新一年的发展蓝图,为“强中心”战略的落地添砖加瓦。
其中,西区已经在3月26日抢先落地动工首个签约项目——柏盈里综合体。该项目规划面积约3万平方米,未来可承载西区乃至全市旅游、交通、商务、休闲等多项重要城市功能。
东区签约15个优质项目,涵盖城市总部经济、山水文旅休闲、智能制造创新、产城融合低碳和区域金融服务等类别,签约总投资额超180亿元,创历年之最。
而石岐则聚焦数字经济、医疗健康、科技创新、现代金融、文化旅游等领域,签约总投资额超130亿元的13个项目,意图进一步开辟打造石岐文商旅融合发展新阵地。
从中心城区的发展动态来看,轨道交通所带来的城市嬗变已现苗头。南珠中城际的规划工期约56个月,在这五年多的建设里,轨道上的中山还将邂逅怎样的无限可能和格局变化?拭目以待。
【策划】张培发
【统筹】罗丽娟 高静宁
【采写】伍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