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祭奠缅怀莞邑英烈、传承英烈精神、弘扬优良传统、倡导文明新风,由东莞市文明办指导,共青团东莞市委员会、东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东莞分社于近期推出“文明新风云祭扫 在+致敬莞邑英烈”专题,广大市民可以线上寄语、献花,寄托哀思、缅怀英烈。
本文讲述12名东莞英雄烈士的红色事迹,带领市民寻访莞邑大地的红色基因。
革命英烈:莫萃华
莫萃华(1904—1929),东莞洪梅洪屋涡人。1923年春在广州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秋,被派回东莞工作。10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直辖东莞支部成立,莫萃华任支部书记。1924年12月,中共东莞支部成立,莫萃华任书记。1925年11月,东莞党支部改称为东莞特别支部,莫萃华任书记。翌年5月,莫萃华调到中共广东区委工作。
1927年4月,广东发生“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后,莫萃华带领四会县的党员和农会干部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后突围脱险回到东莞。1928年3月,莫萃华被选为中共东莞县委常委,负责出版宣传工作。1929年初,为了改造和争取土匪武装,莫萃华打进土匪队伍,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时年25岁。
革命英烈:古道
古道(1919—1946),又名古锦榕,东莞万江古屋村人。1937年在东莞中学读高中时,常与罗尧等同学到农村宣传抗日,组建进步学生组织,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夏至1942年11月,古道先后担任中共水乡区委宣传委员和东莞前线县委组织部长,以教书为掩护,开展水乡抗日工作。当东莞出现大饥荒时,组织当地抗日群众团体,大力开展生产自救,从而帮助山区人民渡过了灾荒。1945年7月调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第一支队政治委员兼中共路西县委书记。1945年12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东莞解放区,古道率领部队突围时被俘。翌年1月31日,在押解广州途中跳车逃跑时壮烈牺牲。
革命英烈:陈铭炎
陈铭炎(1911—1945),广东合浦县人(今属广西)。193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6月,陈铭炎调来东莞,先后任中共东莞县委书记、东莞二线县委书记、东莞特派员。1945年1月,中共东江前线特委重新成立,陈铭炎任特委宣传部长,先后开办党员干部训练班,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好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45年8月15日,陈铭炎在惠阳新圩从电台里收到日本投降的消息,想尽快把这一喜讯传给东莞党组织,便连夜带两个交通员来东莞,途经清溪三峰十二掘时,碰上刚起义过来的部队,交通员不知底细与之交火,陈铭炎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4岁。
革命英烈:蔡日新
蔡日新(1906—1927),东莞霄边村人。1924年初,蔡日新离开学校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他与蔡如平被委为中央农民部特派员,派回东莞开展农民运动,经过艰苦的宣传发动工作。
1926年初,东莞县农民协会筹委会成立,蔡日新被选为常务委员。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蔡日新转入地下斗争。同年秋,蔡日新被敌人跟踪逮捕,解到广州,关进白鹅潭畔的南石头惩戒场,后为国民党所杀害。
革命英烈:黄友
黄友(1927—1944),东莞凤岗凤德岭村人,1942年参加抗日游击队。1944年春,黄友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独立第三中队,担任少年班班长。1944年2月15日,带领少年班担任突击任务,战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7月,平湖战斗中,黄友指挥全班战士顶住了敌人的进攻,使部队安全转移,但全班战士壮烈牺牲,黄友年仅17岁。11月,东纵司令部将黄友的事迹通报表彰,同时向党中央汇报。后来,延安复电:“追认黄友同志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战斗英雄,中共模范党员。”
革命英烈:谢耀伦
谢耀伦(1930—1971),东莞谢岗人,出生于香港。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谢耀伦全家返回谢岗村。1945年5月参加抗日游击队,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谢耀伦在部队历任战士、参谋、连长、参谋长、团长等职,参加过淮海战役,多次立功受奖。新中国成立后,在福州军区任空军通讯团团长,1971年9月,在执行任务中以身殉职,年仅41岁。
为悼念烈士,谢岗村的干部、群众在村前葫芦岭上修建谢耀伦烈士墓。福州军区空军为烈士墓立墓碑,并撰写墓志铭,记载谢耀伦的生平和功绩。
革命英烈:霍锡熊
霍锡熊(1915—1947),又名霍路洪,曾用名石熊,东莞中堂斗朗村人。1936年从广州知用中学毕业,回乡任小学教师。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参加广东抗日民众自卫团增城三区常备队。东莞、增城等地沦陷后,霍锡熊受命回到家乡,带领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同年冬,组织斗朗村青壮年抵抗日军的进犯。
1944年春,霍锡熊奉命调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独立第二大队担任宣传和民运工作。1945年,先后任增城县永和区抗日民主政府副区长、区长。1947年1月27日,被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八团两个中队和地方反动武装共300多人包围,28日拂晓,他组织与会人员分头突围,与另外三位同志壮烈牺牲。
革命英烈:李云祥
李云祥(1930—1952),东莞高埗上江城村人。1947年初,华东野战军成立华东特种纵队,李云祥被选进了坦克队。1948年9月,济南战役打响,坦克队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李云祥荣立三等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他所在的坦克一队,又参加了淮海战役、碾庄、郭庄等战斗,在战斗中,他升为坦克车长,荣立二等功。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李云祥奉命入朝参战。李云祥主动向团参谋长请求,用投掷手榴弹、炸药包的响声掩盖坦克的轰鸣。结果掩护坦克前进的任务完成了,李云祥却光荣牺牲在我军的前沿阵地上。
革命英烈:陈志仁
陈志仁(1906—1928),广东博罗县园洲马嘶人。1921年,陈志仁考入广东省立第一中学,1925年秋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学校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7月考取黄埔军校,10月提前毕业后进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参加南征。
1926年任第四军组织股股长兼前方救护伤兵委员会主任,随军北伐。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回家乡举办平民夜校,开展农民运动。1928年4月参与组建中共石龙市委,负责军事工作;4月市委改选,当选为常委,任宣传科科长兼士兵委员会主席。6月24日早上,在石龙公园八角亭执行任务时被捕,于26日凌晨遭暗杀,年仅22岁。
革命英烈:李鹤年
李鹤年(1908—1929),东莞莞城人,1922年考上东莞中学。1924年底,共产党员莫萃华到东莞中学开展革命活动,在莫萃华的引导下,李鹤年积极参加各种宣传活动,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1926年4月12日共青团东莞地委成立,他被选为候补委员。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李鹤年转移到篁村篁溪小学。同年秋,李鹤年被选为县委青年委员兼共青团东莞县委书记。1928年,县委领导机关迁到万江永泰村,李鹤年的家成了联络点。同年12月间,敌人破坏了团县委领导机关和县委交通站。不久,李鹤年不幸被捕,1929年农历正月十七日,英勇就义于红花岗,时年仅22岁。
革命英烈:何与成
何与成(1916—1940),又名景炎,广东东莞人。1934年前往上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团闸北区委宣传部长。1935年底回到东莞,在塘厦、凤岗、山厦、平湖、清溪一带发动农民组织兄弟会、小学教师组织抗日救国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底,何与成创办力行小学,自任校长,该校成为中共东莞县临时工委的联络点。1938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他先后任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政训员、第四战区东江游击挺进指挥所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二大队政训员。1940年3月部队转移,在途中何与成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9月14日被害于惠州西湖畔五眼桥。
革命英烈:李一之
李一之(1904—1940),又名柏根,东莞市高埗镇上江城村人,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在学期间曾参加北伐战争。1937年春,李一之回家乡创立东圃小学,培养革命人才。1938年5月,李一之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2月12日拂晓,他在东莞水乡秘密开展抗日活动时,不幸被日军逮捕,身上被连刺十几刀,宁死不屈,壮烈牺牲。
东莞市人民政府于1986年12月在上江城东江大堤旁边修建李一之烈士墓,并为烈士立碑。2004年12月,李一之烈士墓移至上江城村,新墓碑为锥形体,高2米多,正中用瓷片镶嵌烈士遗像,遗像下方刻有“李一之烈士墓”六个红漆字,墓碑底座正面刻着烈士生平事迹。
【整理】马新杰
【来源】共青团东莞市委员会、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