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下午,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中国)首批医院评审认证启动会在深圳前海举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等全国13家涉及粤港澳台的医院将参加评审认证,其中4家医院来自香港。
中国首个国际版“医院标准”进入落地“实操”阶段,将助力内地和港澳医疗体系融合发展、医疗规则有效衔接,实现医疗质量同标同质,也有利于中国医院与国际接轨,更方便获得国际商业保险机构的认可。
差异:
国际主流评审重视人文关怀和公开披露
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徐小平介绍,《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融贯中西,是“三甲”标准的升级以及与国际标准的融合。
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在国家《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国家《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的基础上,按照“标准只升不降”的原则,参考国际相关文献,对照ISQua的要求和原则,历时近一年编制而成。
国际版“医院标准”分为3章(医院功能与任务、患者安全与医疗服务与医疗质量、医院管理与运营),共186款评价条目,每款评价结果分为5个等级(优秀、良好、达标、不达标和不适),每四年评审一次,强调持续改进。
《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有两大特点,一是展现了“三甲”内涵,即社会责任明确化、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化、医疗技术管理体系化、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化;二是融合了国际理念,体现在质量安全精益化、风险管理全域化、职业安全体系化、人文关怀细致化、医患关系坦诚化。
比如,在员工的职业安全方面,“三甲”标准主要强调放射安全、生物安全、化学品安全管理,而《国际标准(2021版)》在此基础上,增加激光安全、体力处理操作、工作场所暴力、员工健康干预等其他安全条款,全面要求建立健全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体系。
“我们的标准细致到皮肤科医护人员做激光治疗时的防护,后勤工作人员、医生护士搬运病人会不会扭伤腰,员工使用电脑显示屏会不会损害视力等等。”徐小平说。
国外主流的医疗评审标准很重视人文关怀和公开披露。“国际标准(2021版)”也加入了澳大利亚ACHS等国际标准关于“公开披露”的要求。“在国际医疗认证标准里,医院发生不良事件后,主动向患方或公众告知、披露,是必须的。过去十年,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根据ACHS的要求,在这方面一直做得比较好,走在国内前列,也受到市民的欢迎,增强了医患互信。”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副院长李咏梅介绍。
实操:
13家医院参加,4家来自香港
医院评审认证对推动医疗服务标准化、同质化,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国际通行的促进医疗行业互信互认的重要手段。在全球范围内,美国JCI、澳大利亚ACHS等是通行的国际医疗评审标准。
随着我国日益频繁地参与和开展国际卫生交流与合作等全球卫生事务,国家急需推动医疗卫生行业的规则标准与国际衔接,以便于促进医疗资源要素便捷流动,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影响力。
2020年,中央发布《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深圳要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认定标准体系。
2020年12月,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的支持下,深圳成立非营利性的第三方评审评价研究中心——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该中心高质量编制了《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该标准以97%的得分率获得国际医疗质量协会外部评审会(ISQua EEA)的认证。2022年9月,《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在深圳前海发布,成为全国第一个国际版“医院标准”,可作为中国医院走向国际的“桥梁”。
2023年3月30日起,来自北京、香港、广州、深圳、珠海等5个城市的13家医院将作为首批医院参加《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的评审认证。
接下来,这13家医院将“六步走”,完成整个评审流程。通过评审的医院将获颁认证证书,有效期四年,这意味着每四年要进行一次“复审”。
值得注意的是,13家医院中,有4家医院来自香港,显示了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决心、对国家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的支持。2023年3月21日,香港特首李家超和广东省省长王伟中签署粤港合作《备忘录》,其中就提及,香港医管局将参与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编制的《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认证工作,支持国家的医院认证标准走向国际。
意义:
方便国际“商保”客户在内地医院看病“报销”
随着中国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中国内地居民或境外人士需要使用其购买的国际商业保险在内地就医,而国内很多医疗机构为了得到国际商业保险机构的认可,往往需要逐家与国际保险公司谈判、签约。
为了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以往国内不少医院会主动参加美国JCI、澳大利亚ACHS等国际认证,截至2018年7月,中国内地就有100家医院通过美国JCI认证,其中公立医院49家。
首个经国际认证的医院评审标准落地后,将有利于我国的高水平医疗机构使用“国产标准”融入国际,尤其是直接获得国际商业保险机构的认可,使购买了国际保险的客户直接“刷商业医保”,在通过“国际标准(2021版)”认证的医院看病。
此外,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港澳和内地医疗跨境衔接已成为一个紧迫的需求,“国际标准(2021版)”可在包括港澳医院在内的大湾区医疗机构推广应用,推进大湾区医疗同质化和跨境医疗服务规则衔接,是卫生健康领域落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授权改革重大任务取得的重大突破。
深港融合
评审评价中心落户前海
在启动会上,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宣布落户深圳前海,并获国家卫健委授牌,成为“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研究试点单位”。
为何选择前海?
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落户前海后,将充分依托前海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平台的政策优势,积极探索开展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认证服务,并以医院质量评审认证为基础,持续推进前海深港澳医疗合作交流,助力前海加快实现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标准通”。
《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明确提出,“支持港澳医疗机构集聚发展,建立与港澳接轨的开放便利管理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也是落实《前海方案》的重要举措。
作为改革开放重大战略平台,前海积极参与、支持和推动医院质量国际评审认证工作,此次纳入首批评审认证的13家医院当中,就包括了前海合作区内的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后续前海也将持续推动更多医院纳入评审认证,积极推动“国际医学创新示范区”建设。
首批13家参加
《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评审认证的医院
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
二、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
三、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深圳)
四、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深圳)
五、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北京)
六、威尔斯亲王医院(香港)
七、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香港)
八、香港港怡医院(香港)
九、香港中文大学医院(香港)
十、珠海市人民医院(珠海)
十一、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深圳)
十二、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深圳)
十三、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深圳)
【记者】黄思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