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基层治理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汕头市委组织实施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开展支部堡垒争先、头雁提质领航、党员先锋示范、党建品牌创优“四项工程”,着力完善各领域党建工作体系,全力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即日起,汕头市委组织部、南方日报汕头新闻部联合推出“党建赋能基层治理汕头实践”系列报道,充分展示汕头各地如何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的创新做法和显著成效。敬请垂注。
“小阳现在已经读初二了,目前他的成绩在全班只能算中游,接下来选择读专科对他以后找工作来说更实际点。”“是,但也得询问他本人意见,我们找个时间和他谈谈。”……最近,在汕头市潮阳区海门镇东门社区,社区“两委”班子操心着孤儿小阳的未来。
小阳本是东门社区单亲家庭,去年12月其父也去世,留下他和两个生病的姐姐。这对16岁的小阳来说,无疑是不堪其重。在社区党员干部的帮助下,小阳被送往优质学校,两名姐姐接受治疗。
小阳一家,得益于当地网格化管理联系服务机制,也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潮阳区落地生根的缩影。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近年来,潮阳区牢牢抓住党建引领这把“金钥匙”,蹚出一条基层治理新路径,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中心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筑牢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基层堡垒,打造出共建共治共享的潮阳“善治”模式。
井仔湾的“蝶变”是潮阳区练江治理的缩影。 受访者供图
●力量●
从“独角戏”变“大合唱”
潮阳是汕头全市人口最多的区(县),其中约85%的人口是涉农人口,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基层治理难度较大。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潮阳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同样的治理难题,困扰着潮阳区很多基层的党员干部。如何打破现有的基层治理困局?让党建力量“沉下去”,让基层治理“强起来”。潮阳区通过优化治理方式、搭建共治平台、强化基础保障,着力构建扁平化管理、上下联动、实用高效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
“开展‘双报到双服务’,对于形成单位党组织联防联控、党员干部包片包干、各级力量帮扶帮带的‘联包帮’工作格局,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潮阳区委书记柯延鹏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潮阳区将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向基层放权赋能,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
自汕头全市启动“双报到双服务”工作以来,潮阳区持续推动市、区级单位在职党员下沉到基层,通过实行网格化管理、动员老党员参与、组建微信群等方式,拉近党群关系,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辖区群众需求,解决属地居民“急难愁盼”问题,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赋能。
“我也算专业赶菜20年了。”潮阳区文光街道平和东社区党委书记马勇斌自嘲道,该社区是一个纯居民社区,自种农流动摆卖现象突出,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三四百个摊档就活跃于各个路口和背街小巷,自从开展“双报到双服务”活动,社区减轻了不少压力。“目前我们在体育馆和河东溪设置了临时疏导区。‘堵’了十几年,未来还是得‘疏’。”马勇斌如是说。
除了开展“双报到双服务”活动,潮阳区还在全区4个街道、20个非农社区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并推行兼职委员和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通过提升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并迸发“1+1>2”整体效应,让城市基层治理由街道、社区唱“独角戏”变成各领域党组织的“大合唱”。
上述模式在潮阳区文光街道兴归社区的实践中已取得良好效果。该社区党委针对辖区内生活小区停车乱、停车难等问题,及时组织物业公司、业主代表和党员群众代表召开民主协商议事会,共同研究解决小区内车辆规范停放问题,有效改善社区交通环境。通过兼职委员参与协商议事、驻区单位联动配合,有效扩大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的“朋友圈”,切实打破各自为政的“单线壁垒”,推动街道、社区治理决策部署更加科学、工作落实更加有效。
●治理●
从“网格化”到“智慧化”
社区是基本的社会生活单元和平台,是联系群众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组织群众最有效的载体,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微观基础,网格化社会治理就是新时代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
“网格化”治理已成为全国各地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途径,可早在十几年前,潮阳区便已在探索并实施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网格化管理工作。
时间回溯至2009年,潮阳区海门镇东门社区因多次发生过大规模越级到市、省上访事件,给社会各界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先后被上级列为软弱涣散党支部、信访维稳重点村。海门镇委、镇政府多次选派工作组进驻帮扶,并先后物色过两名经验丰富的镇干部挂任支部书记,通过实施党员网格化联系服务管理制度,社区从乱到治、由治到稳,由落后转变为先进。
回顾东门社区的转变,党员网格化联系服务制度是一大特点。该社区实行党员联系服务“点—片—区”管理模式,将社区1135户居民群众划分为3个网格居民小组,每个网格居民小组的组长分别由社区3名党总支部委员担任,由社区78名党员与网格居民小组内1135户居民挂钩联系,每名党员负责联系10—20户,做到包干到户,形成73个小网格。最终形成全社区的一幅“党员网格化联系服务管理全图”。
与此同时,该社区建立起公开承诺、联系接待、信息反馈、集中服务等四项制度。确保小网格内的每户居民群众,都有党员负责联系服务,了解联系户所思、所需、所盼,及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畅通群众向社区干部或镇党委、政府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
文章开头的小阳一家,便是东门社区党员网格化联系服务制度的受益者。解决轻生老人的困难,被赞“党支部是我的救命恩人”;低保户突发脑出血,社区及时送医挽回生命;帮助困难学生上完大学……“我们帮助过的人数不胜数。”东门社区党总支部书记马木成说,这么多年来,社区的各项制度一直在完善更新,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初心从未改变。
如今,东门社区的基层治理模式早已在全区推广。潮阳区按照自然村落、居民片区,将273个村(社区)划分为1004个党建网格,并根据小区、楼栋(街巷)细化划分出2.7万多个精细网格,打造基层治理“红色矩阵”。镇、村干部带动党员、村(居)民代表、群团组织骨干、志愿者搭配到治理网格中,通过组建网格微信群、入户走访纪实等方式,全覆盖、零距离、快反应联系服务群众。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信息化是基层治理的创新。潮阳区打破传统治理格局,以信息化网格化为突破口,运用好大数据科技优势,积极探索“平台+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目前,北门社区开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智慧平台”还在内测阶段,正式投用后,可实现社区党建、村务管理和综合治理“掌上智能服务”。
●居民●
从“搬出去”到“搬回来”
井仔湾河面波光粼粼,平静的水面不时有白鹭掠过,水底下畅游的鱼群肉眼可见……漫步在光明社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徐徐展开。
“以前河水看上去浑浊不堪,周围环境相对脏乱差,跟现在完全不一样。”居民们表示,这几年看着社区一点点在变美,真正体会到获得感和幸福感。“现在每天傍晚后,大家都会陆续来到这里休闲健身,人气很旺。”居民郑先生说。光明社区地处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练江边上,人口约2000多,此前是省定相对贫困村。
光明社区的美丽“蝶变”,得先从2016年说起。彼时,光明社区被定为省定贫困村,由汕头市政府办公室和汕头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中国银行汕头分行挂钩帮扶。这一年,也是汕头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第一年,全市迅速掀起了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潮。在此背景下,光明社区更加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立村标、铺村道、建公园、强绿化、设监控……
2018年,光明社区借着练江流域整治的东风,对井仔湾、进村沟渠、老寨沟渠等水环境进行全面整治提升。经过近几年的打造,光明社区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提升。
潮阳和平的井仔湾,是练江的重要支流,光明社区的“蝶变”是潮阳区练江治理的缩影。今年,汕头明确要启动练江整治2.0版本,打造“两山”实践基地先行示范区。对潮阳区来说,由污到治的胜利已属于过往序章,当务之急是如何推动练江由治到美。
“青山绿水真的很重要,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发展才有资格竞争。”光明社区党支部书记许嘉俊告诉笔者,有一家啤酒厂原本打算在其他地方落地,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光明社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后,改落地在光明社区。目前,该啤酒厂已经在建设当中,预计今年上半年投产,将把光明社区的精酿啤酒产品打造成知名品牌,让该产业可持续稳定发展并创造长期可观的收益,努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同时为本社区居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在采访的过程中,一幅“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练江支流井仔湾流域风貌提升项目”的展板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据介绍,这个项目是和平镇以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为核心,紧抓广东省万里碧道、绿道建设和乡村风貌修复提升的契机谋划的新项目。
重点推进练江沿岸生态修复、景观环境整治提升、村镇风貌整治提升和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形成练江宜居景观带,打造高品质的滨水宜居休闲带。该项目以练江滨水带为外环,练江支流井仔湾流域为内环,打通社区内部交通,构建“两横两纵”四条生态通廊。光明社区就位于该项目内。“村民们看到项目的规划图,都在期盼着快点落地。”
“现在很多之前搬出去的居民从外地搬回来居住了,大家都说在光明社区相当于有‘别墅生活’。”许嘉俊笑着说。
●项目●
从“80%反对”到全面支持
纺织服装作为潮阳区最大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是潮阳区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动力源泉。
当前,坚持制造业当家的潮阳正围绕“加快打造传统产业创新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对接融入全市“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汕头国际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建设步伐,打造千亿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汕头国际纺织服装产业基地落户于潮阳,位于谷饶镇、贵屿镇、铜盂镇交界处,拟建设全球纺织品采购中心、纺织服装产业园、粤东(全球)物流分拨中心、产业基地基础设施等。
产业要发展,离不开土地要素保障。大项目落地,摆在面前的是征地难题。这当中,谷饶镇任务最重。
“项目1期征地880亩,谷饶就占了820亩。”谷饶镇党委书记林秋荣直言,刚接到任务压力不小,群众从反对到观望、到接受、再到支持,这其中的艰辛难以言说。
“东明一开始有80%的群众都反对。”林秋荣说,东明村突出党建引领,通过选优培强两委班子,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新的两委班子仅用4个月的时间,推动水改、学校改革、农民公寓、厂房腾挪、环境整治等民生实事,让群众有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认识,最终在第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全面通过该项目。
目前,谷饶镇正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项目规划设计,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征地工作,目前已完成上堡、茂广、东明共约820亩项目用地征收。“项目建成后,将依托和发挥本地区产业基础优势,打造集生产制造、产业服务、物流配送、采购交易为一体的新型产业载体,助力纺织服装产业堆头做大、质量做优、实力做强。”林秋荣说。
谷饶镇东明村的转变,是潮阳区推动基层党组织强化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打造“善治”模式的缩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潮阳区顺利推进三洲榕南干渠抗旱应急引水工程征地拆迁工作,仅用两个半月的时间实现通水。
2020年10月,潮阳区录得有气象记录以来降雨最少的一年。供水难、群众饮水难问题引起了省、市领导高度关注,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三洲榕南干渠抗旱应急引水工程建设。潮阳乡贤慷慨解囊,捐资逾3亿元支持工程建设。面对施工点多、面广、线路长、施工现场条件复杂,还有工期紧张的不利因素,业主单位、施工单位合力攻克技术难关,日夜兼程、顶风冒雨赶进度,仅用两个多月时间,铺设管径1米输水管道近21公里,建设泵站2座,装机容量各为2700千瓦。
■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注入“红色动能”
网约车司机有了家
春日午后,走进潮阳区网约车行业党群服务站,宽敞明亮的党员活动室里整齐摆放着一排排桌椅,墙上的投影正播放着红色电影,几名网约车师傅在这里休息。在这个服务站里,矿泉水、应急药箱、雨伞、报刊读物等物品一应俱全,还配有微波炉、冰箱等电器和口罩机等设备,为司机群体打造了一个物资齐全、氛围温馨、环境舒适的“家”。
快递小哥、外卖骑手、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电商主播……随着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迅猛发展,大量新就业群体走进人们的视野。他们每天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楼宇小区,与市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保障城市正常有序运行的重要力量。
如何引领好、服务好、关爱好这类群体,做好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推动他们融入基层治理?面对这一重要课题,汕头市委组织部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10条举措,组织实施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两个覆盖”专项行动,安排区(县)相关职能部门党组织、属地镇(街道)党(工)委所辖党组织分别与19家新业态企业党组织开展结对联建活动,以强大的组织力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潮阳区网约车行业党群服务站于去年5月31日投入使用,这一天也是潮阳区网约车行业党支部成立之日。这个年轻的党支部,也是汕头探索建立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组织的先行点。
“司机上岗需要进行资格培训,我们通过培训单位收集到不同平台网约车司机的信息,掌握党员司机的基本情况,组织开展党内生活。”潮阳区网约车行业党支部书记陈晓鹏介绍道,经摸查潮阳区共有网约车司机752名,其中党员26名。依托潮阳区网约车行业党群服务站,支部组织网约车司机参加学习培训、组织生活会,开展“夏季送清凉”等活动,让网约车党员司机切切实实感受到组织的关怀。
“以前在接单间隙也没地方去,只能把车停在路边、在车里休息。遇到大热天或者雨天都很不方便,有时候连喝口水、上厕所都难。”网约车司机王佳仕感叹道,党群服务站的出现,让司机群体有了一个落脚点,“在这里可以看书看报、给手机充电,还可以跟其他司机交流,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
“潮阳区网约车行业党群服务站自成立以来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2月20日,党支部针对当前网约车从业人员不断增长新形势,对服务站进行升级改造,并于3月15日完成。”改造后的服务站借鉴先进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面积从原来300多平方米扩大为600多平方米,增设大屏幕电视、红色教育宣传标语、5台上网电脑、3个充电桩、6个停车位,学习培训部从原来容纳30人增加到60人,把党群服务站打造成集红色教育学习、行业引导、行业服务于一体的红色基地。为广大网约车从业人员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休息场所及应急援助、行业服务咨询,为从业人员排忧解难等多形式服务,受到广大从业人员的一致好评。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郑淼鑫
【实习生】李耿沣
【通讯员】林建中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