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详细!使用肝素注射者的最佳选择,告别硬结不是梦!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
+订阅

超详细!

肝素注射的好方法

临床上常用的低分子肝素主要有低分子肝素钠、达肝素、依诺肝素等,但在注射时,病人会出现注射部位瘀斑、硬结及疼痛等并发症发生,那么如何避免此类情况发生,提高患者就医体验呢?在此,总结了一些好方法分享给大家。

1

注射的途径及部位选择

→ 途径:皮下注射→ 部位:上臂三角肌下缘、腹部,注射部位为腹部上5 cm至脐下5cm上下边界,左右为10cm范围(避开脐周1-2cm),左右交替注射。

选择注射部位不正确是引起皮下注射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低分子肝素的抗凝作用,半衰期是12h,注射2次/日,早上9点,晚上9点,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首先选择的应该是腹部注射。因为人体的腹部注射面积大、皮下脂肪丰富、组织疏松,药液吸收比较快,也不受运动的影响等特点,都利于药物吸收、扩散。其他的皮下注射部位,例如上臂三角肌外缘、前臂、大腿外侧, 这些部位可注射的范围较小, 皮下脂肪层相对薄、易刺入肌肉层,且同一部位长期反复进行注射可能会出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更易形成硬结、血肿。

所以,选择腹部反复进行皮下注射,是最佳的部位。腹壁皮下注射吸收好,以减少瘀斑、硬结的发生,又因皮下脂肪丰富、毛细血管少,药物吸收性也好。

2

注射的间距

由于低分子肝素的抗凝血作用要强于一般的普通肝素,对毛细血管有很强的破坏性,长期对同一部位进行反复注射,会导致药物在同一部位处的浓度增高,更易引起出血。所以,每次应该按照顺序轮流间隔注射,左右交替,每次注射的间距不小于2cm,且尽量避开腹壁下壁、皮肤破损部位,进行有规律轮换部位的间隔注射。

3

皮下注射的部位应选腹壁处

选择腹部进行皮下注射,选择脐周上下5cm、10cm范围内(除脐周1-2cm),常规消毒后,且应左右上下交替进行注射, 角度选择垂直皱褶法注射。

在注射时,左手食指和拇指捏起腹壁皮肤使其形成褶皱,在褶皱最顶端处把针头垂直(90°)刺入,深度以针头进去皮褶为宜。进针后回抽无回血,就可缓慢推注药物。注射时应深入脂肪层,在注射全过程中保持皮肤形成的褶皱状态。

这种方法捏起皮肤,使皮下肌层间隙增大,易于药液扩散和吸收。垂直进针注射能减少针头与皮肤和皮下接触的面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不适感。注射完毕后,不要揉搓穿刺部位,以免引起腹壁毛细血管网破裂而出血。且禁忌热敷,以防腹壁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扩张而致出血。

4

注射角度及深度

人的皮肤浅筋膜区分布有较丰富的神经和血管,进针过浅或针头斜着刺入皮肤,会造成针头损伤的区域扩大容易引起疼痛,加之内外穿刺点又不在同一位置,更易造成皮下出血,使其瘀血形成。

所以注射时必须掌握适当的进针角度和深度,进针过深或过浅都会引起出血。垂直进针能有效降低注射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垂直进针对组织的损伤面积较小,能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

5

药液推注速度

在皮下注射时,速度过快,局部药物浓度在短时间内没有吸收扩散就会聚集达到很高浓度,会刺激局部的毛细血管产生硬结或出血,使推注的药物注射到皮下后聚集,刺激毛细血管引起皮下出血。

反之,推药速度过慢,针尖在皮下组织停留时间长,药物刺激对皮肤的时间长,易导致局部痉挛、疼痛。所以,在注射时,应用适当的速度来推注药物。

6

应用适当的按压时间及力度

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凝血功能障碍,在注射低分子肝素后一般按压的时间为5-10min,按压的力度以皮肤凹陷1cm为准,这样可以尽可能的使血液凝固,而在血液未凝固之前就停止压迫易导致皮下出血。对凝血功能障碍或者正在使用抗凝剂的患者应适当延长局部按压的时间。

7

临床预充式的肝素针剂则无需排气

一次性预充式注射器内乳头及针头残留量约为0.07~0.08ml,使药液充分利用。

注射前不用排气,可将针头向下,将空气弹至上方,轻轻推注,推注后少量空气会随着推注将残留在针柄内的药液全部注入皮下,保证了剂量的准确。

传统的皮下注射前,需排尽针筒内的空气,但一方面,低分子用的用量较少,注射后,针筒内仍残留部分药液,导致药量不足,无发挥较好的抗凝作用。另一方面,针头排出的药液,一旦进行注射会误伤表皮毛细血管,导致瘀斑形成。

8

观察内容

注射前:还需观察患者全身有无瘀点、瘀斑。

注射后:密切观察也是预防注射后出血的重要措施,观察有无皮下出血,这样才能提高护理质量。

经验分享:需要交代患者的是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期间应注意自己的大便、尿液颜色、牙龈有无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禁忌热敷,以防血管扩张,引起大面积的皮下淤血。如有不舒服及时告知护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健康传播,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我们收到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文字:呼吸内科魏丹丹

编辑:宣传科梁嘉琪

一审:呼吸内科于海建

二审:宣传科旷晓兰

三审:护理部欧阳玉霞

四审:副院长芶祯峥

总策划:院长叶家骏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广州北部地区最大的呼吸疾病诊疗中心,是花都区人民医院重点专科,是花都区卫生局重点创建专科,花都区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于2020年通过国家级呼吸科PCCM认证,现开放床位85张,设2个病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区、二区)、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呼吸内镜室(纤维支气管镜、内科胸腔镜)、肺功能检查室、睡眠监测室。

科室现有医护人员52人,拥有一支老中青结构合理、训练有素、爱岗敬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中正高级职称、医学博士2名,副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5名,初级职称4人,接诊来自花都各地和周边地区大量疑难重症患者,在重症感染、慢阻肺、哮喘、慢性咳嗽、肺癌、肺部感染、肺结核、肺间质纤维化、肺血管疾病的诊治方面达到省内先进救治水平。

科室能开展广东省三甲医院重点专科要求的所有项目,包括:电子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经支气管镜粘膜活检、经支气管镜透壁肺活检、床旁气管镜、内科胸腔镜检查、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睡眠呼吸监测、呼吸功能检查(包括通气功能、弥散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呼出一氧化氮测定、多种过敏原检测等。

科室开展CPAP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气管镜引导下支架植入术、气管狭窄扩张术、气道异物钳取术、有创机械通气技术、无创机械通气技术、经纤维支气管镜肺灌洗术、难治性胸腔积液的介入治疗、气胸及难治性气胸的治疗、大咯血的支气管动脉血管栓塞治疗等多种常见与危重呼吸诊疗技术,配备有10台机通气呼吸机及各种高精尖抢救设备,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精英医护团队,构建了完整的呼吸危重症救治体系,为广州北部地区的呼吸道疾病患者保驾护航!

于海建

博士、主任医师、科主任

• 出诊时间:周一、三、六全天

洪苓苓

博士、副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

• 出诊时间:周二、四全天

招树涛

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介入专家

• 出诊时间:周二、五全天

蒋兰茂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 出诊时间:周一、四、日全天

王灿良

• 副主任医师,医学学士

出诊时间:周三、五全天

门诊地址:新华路48号总院 3号楼2楼 内科8号、9号诊室

呼吸一区住院部电话:020 - 62935348

呼吸二区住院部电话:020 - 62935352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