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闻县锦和镇以东海域的湛江徐闻600MW海上风电场,近百台雪白的风车矗立于蓝天碧海间,无声守护着广阔的“能源海疆”。向上望去,282支巨型叶片向海揽风,在徐徐海风日夜不停地驱动下,清洁电能正源源不断地被送往千家万户。
南粤大地上的海风、江河与阳光,正见证着广东绿色发展的战略转型。而探其背后,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与助力。
3月2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2023年广东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指出,综合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方式,支持海上风电、光伏发电、核电和气电等新能源、清洁低碳能源产业发展。力争全年为县域振兴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融资1万亿元左右。
为深入了解大型工程融资模式,总结湾区金融赋能经济发展样本,南方都市报·湾财社联合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下称“广东建行”)联合推出大型融媒体报道项目《建力量·超级工程》。本期将走进广东湛江、阳江等地,聚焦广东重大能源工程的建设全貌,挖掘隐于其中的绿色金融新动能。
绿色能源的金融血液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广东日益迅猛的经济发展之速,催生了旺盛的能源消耗需求,但囿于能源资源分布不均,本地一次能源总体匮乏、对外依存度高成为现实难题。1993年1月,来自天生桥二级电站的“第一度电”落地广东,“西电东送”自此点亮了沿海地区的万家灯火。
随着能源系统规模不断扩大、运行安全风险日益凸显,广东开始探索提高能源自给能力的有效途径。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海上风电成为广东新能源战略性优势产业之一。
2021年3月,湛江徐闻600MW海上风电场项目完成首台风机吊装,吹响了徐闻风电场建设的“第一哨”。由于海上状况复杂,风电机组建设运维要求高、风机吊装船等专业作业设备不足、预付资金短缺成为制约项目建设的瓶颈。
在深入走访并获悉项目急迫的融资需求后,建行湛江市分行积极推进融资贷款方案落地,联动广东建行提前介入放款流程,在一个月时间内给予项目总贷款额度60亿元,为项目建设送去金融“东风”。最终,同年11月,湛江徐闻600MW海上风电场项目的94台风机全部并网发电,刷新了国内海上风电投产项目单体装机容量纪录。
看似简单的信贷服务,背后是一套缜密有序的体系与协作。建行湛江市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称,该行成立了绿色金融发展委员会及绿色信贷工作实施小组,通过上下联动、公私联动,形成多层次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把绿色发展理念真正融入日常经营。
将时间线拉长,广东建行助力绿色金融的案例还有很多。2017年开工建设的阳江抽水蓄能电站,是目前国内核准建设的单机容量(40万千瓦)最大、净水头最高、埋深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一期工程总投资76.27亿元。其中,广东建行与阳江蓄电站项目签订20亿元融资贷款合同,助力清洁能源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广东建行还成功牵头承销南方电网20亿元、广东能源3亿元绿色债券;完成总投资超400亿元的廉江核电项目招投标、内部审批、合同签订等核心环节。截至2022年底,广东建行清洁能源产业绿色信贷余额已突破880亿元。
用活绿色金融“工具箱”
“双碳”目标提出后,广东省率先成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省份之一,在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上已有成效。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27.5%;与2012年相比,广东清洁能源生产量占一次能源生产量的比重提高5.9个百分点。而金融机构的助力,已经成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探索绿色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广东建行积极发挥集团全金融牌照优势,探索出“信贷+债券+股权”三个渠道发力的服务模式,以立体化综合金融布局大能源全产业链。
2022年,广东建行与大型央企、广碳所合作开发“碳惠贷”创新产品,花都分行通过落实自身低碳运营节能减排措施,结合受让客户减排产生的富余碳配额,取得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认证“碳中和”二级分行。剖析来看,“碳惠贷”突破传统思维,改变单一提供信贷资源的服务策略,首次将贷款利率与企业降碳成效直接挂钩,有助于开展对重点控排领域企业的金融服务介入。
除产品创新外,广东建行还重视并活用资产证券化、债券、股权等投融资渠道支持绿色企业发展。2022年以来,该行参与某电力公司类REITs项目超100亿元;落地全国首单智能化变电站(及配套智能输电工程)类绿色中票20亿元;联动集团子公司完成某新能源汽车Pre-IPO轮股权融资5亿元;助力湾区环保企业的绿色项目建设。
实践出真知,但如何使实践走得更远?广东建行锚准新能源产业集群,从能源产业链、供应链角度,对其上中下游及其配套产业的生命周期各个环节,尤其是前瞻性对新能源产业中核心技术、卡脖子难点深入研判,最大化发挥金融的引导效应与赋能作用。
从支行到分行,绿色金融已经在这家国有大行落地生根。“一直以来,我们坚持走在全省重大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第一线,坚持在大能源产业全产业链领域深耕细作,坚持深耕绿色能源产业,向绿色发展持续输入建行力量。”广东建行战略客户部总经理程飞沫说。
能源清洁转型,在为广东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带来新期盼的同时,也为广东金融业带来无穷机遇与挑战。在万亿融资目标的指引下,广东建行将继续发挥国有大行“头雁”作用,以实际行动为广东绿色产业保驾护航,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添上一股“建力量”。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王文妍
视频:张昕然 蔡伟建 陈东晖 叶钧廷 陈冲
策划执行:叶桐
设计:张钦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