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添文化招牌!梅州五华老剧团越来越有戏

南方日报 南方+

舞台上,聚光灯亮起,随着红绸落下,五华县正式获授“广东省戏剧之乡”称号;

舞台下,“老采茶人”陈翠媚难掩激动。从1990年进入采茶剧团,她见证了五华采茶戏从辉煌走向低谷,又不断爬坡的历程,深知这一切来之不易。

十年前文艺体制改革,撤销五华县木偶团、五华县采茶剧团,前者转制为公益类事业单位,后者成为演艺公司民营企业。地方剧种陷入了生存困境,剧团经济状况拮据,人才青黄不接,表演技巧流失……

为了将地方戏剧传承下去,五华县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措施出台,五华传统戏剧呈现回暖迹象。

“指尖绝技”提线木偶剧一手绝活,木偶书法、木偶茶艺等高难度表演独出心裁;“南国奇葩”五华采茶戏华丽转身,创排大戏在各大赛事中频频获奖;五华县还有业余剧团(文艺队)多达49个,遍布全县各镇,从事戏剧的演职人员有800多人。

而今,“广东省戏剧之乡”的名头给了五华至柔至刚的文化底气,以戏为名架起文化自信,当地戏剧发展再迎春天。五华有戏,未来可期。

生存

一部剧挽救了一个团

2012年由于剧团改制,加上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一度陷入生存危机。

直到2015年,一部《月照城乡》的成功改变了剧团的命运。

省级非遗项目五华采茶戏已有300余年历史,团长陈翠媚见证了剧团的曲折发展,对这个剧团饱含深情,不愿它就此沉寂。

“1991年,我们剧团的剧目《茶山雾蒙蒙》参加广东省第四届艺术节获三等奖,从那以后就没有参加过省艺术节了。我希望有更多更高更广阔的舞台,让年轻演员们去展示,接过传承发展的接力棒。”为此,陈翠媚认为排新戏是当时的唯一出路。

2015年,在资金极为困难的时候,陈翠媚揣着自己的1万元三顾茅庐,组建了6个“国家一级”的创作团队。她用真诚打动了国家一级编剧尹洪波,为五华采茶戏编写了《月照城乡》剧本,并邀请到了国家一级导演梅晓到五华执导。

秉持着“一个戏一部剧挽救一个团”的信念,这部剧的排演得到了五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历经两年的全力打造,五华采茶戏《月照城乡》一经展演便获得了观众和艺术界专家的好评。

大型红色题材采茶戏《红土百姓》剧照。张炳锋 摄

大型红色题材采茶戏《红土百姓》剧照。张炳锋 摄

时隔26年,五华采茶戏后再一次登上了广东省艺术节的舞台,并获得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三等奖,让观众重新感受到历经沉寂后再次重生的现代采茶戏,再次勾起五华老百姓内心对采茶戏的挚爱。

著名戏剧评论家、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张晋琼曾表示:“一个县级小剧团演出了大团风范,他们以纯正的采茶戏的音乐与表演告诉人们,采茶戏在五华还活着,且势头正旺。”

原来,一出好剧能救活一个剧团。近年来,五华县委、县政府重点扶持采茶戏、提线木偶2个专业剧团创排打造大戏,切实加大重点题材和原创大戏的资金投入,2017年以来共投入800多万元。

经历过《月照城乡》给五华采茶戏带来的新生,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不断编排复排老戏、编排新戏。2019年一部反映精准脱贫的原创采茶戏《春来南粤》在广东粤剧院艺术中心震撼首演,2020年重点打造大型红色题材采茶戏《红土百姓》也将于今年首演。

“戏好剧团才好、演员才好,非遗才有生命力。”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所长李浩说,在传承好、表演好现有传统节目的同时,借鉴其他艺术表演形式,精心研究,着力打造木偶戏精品节目。

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陆续推出《沙家浜·智斗》提线木偶版、提线木偶传统大戏《金鳞记》、创新剧目《球王故里茶香飘》《少年李惠堂》等,获得一致好评和荣誉。其中,《金鳞记》在全国木偶皮影剧(节)目展演中荣获优秀传承剧目奖、优秀操纵表演、偶型设计制作奖。

而《沙家浜·智斗》则成为梅州唯一入选第14届省艺术节小型舞台艺术作品小剧场作品展演剧节目的项目。“这是一部弘扬红色文化的经典之作,对五华县提线木偶戏中的现代小戏这一领域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提升,克服了木偶自动喷烟和身体伸缩两个创作难点,在业内尚属首次。”李浩介绍。

坚守

两位老团长的喜与忧

走进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一个个没有生命的木偶通过演员手中的那十几根的软线,就能在舞台上飞天遁地、舞刀弄枪,仿佛活了过来,现场很是热闹。

这幕场景在传习所上演了70多年,从未间断。

据介绍,五华提线木偶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广东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提线木偶戏。2007年该木偶戏被确定为广东省稀有剧种,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一说到提线木偶,人们第一印象是年长手艺人的行当,其实不然。

1994年出生的周鹏润,是行业里的晚辈。但他在2020年成为五华提线木偶县级传承人,是最年轻的五华提线木偶传承人。

“我15岁陪着哥哥来传习所报名,没想到自己也被选上了。”周鹏润提到这个行当双眼发光,2009年通过招考进入传习所至今已有14年。

同样是采茶戏演员的李鹏辉,16岁就进入传承保护中心的他对采茶戏非常热爱,“我希望自己在采茶戏演绎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同时也做一个推广者,让这门艺术走得更远。”

如今,五华传统戏剧在经历过一段漫长的老龄化后,正逐渐走向年轻化。但对于李浩来说,老一辈已退出舞台,新生代还顶不上来,人才问题仍严峻。

“虽然有了年轻学员的加入,但‘老中青’人才梯队不健全。”李浩坦言,除演员外,本土编剧、导演、乐队等专业人才也呈现空缺状态,这对剧种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不利。

提线木偶传统大戏《智取大名府》剧照。  受访者供图

提线木偶传统大戏《智取大名府》剧照。  受访者供图

为此,五华两个专业剧团开始“内外兼修”。于内立足本土,修炼内功;于外走出山门,以戏带功。

“目前是‘90后’挑大梁,我们让青年演员担纲主演,以戏带功培育戏剧青年,同时培育创作型人才。”李浩说,新创排的《智取大名府》由周鹏润担任执行导演,对培育创作型人才来说踏出了重要一步。

不仅如此,李浩邀请了福建泉州木偶戏表演艺术家傅端凤前来五华,手把手指导《智取大名府》。“为了让新学员尽快掌握技艺,每年都会不定期邀请业内专家到五华上课指导。”李浩说。

“戏剧是角儿的艺术,其传承和发展的核心是人才。”陈翠媚深有感触,她认为地方剧种的创作人员必须熟悉本土文化,且以本土为创作根据地,才能准确演绎本土故事。

可是,采茶戏的专业人才很难从专业院校中招聘选用,只能在剧团“老带新”。且培养周期非常长,短则5年、10年,长则二三十年。

对戏剧艺术来说,观众是基础。因此五华两大专业剧团积极主动走向校园,把校园看成普及戏剧文化、培养潜在观众、弘扬民族传统艺术的绝佳阵地。

提线木偶传习所先后到市、县共55间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演出活动。采茶戏剧团不仅一如既往送戏进校园,更是长期开班。

“自从开班以来,每个学期都有很多学生主动报名。课后都有学生找我,说想学习采茶戏。”陈翠媚说,2021年在五华县中英文学校开设了戏剧兴趣班,每周三下午上课,让更多人了解采茶戏,甚至喜欢上这项非遗。

五华县积极开展送戏进校园,让广大学生在欣赏中“入耳”、在体验中“入脑”、在参与中“入心”,从“知戏”“懂戏”到“爱戏”,甚至登台“唱戏”,传统戏剧文化在薪火相传中更加自信广大。

发展

戏剧的魅力盛行乡野

午饭刚过,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员们开始清点道具,大件小件一一装车、核对。两小时的车程后,来到五华县最南边的龙村镇。

每次下乡演出,他们既是演员又是搬运工、装卸工,一下车就忙碌起来,装舞台、布场景、摆道具、熨衣服、试音响,调灯光……3个小时后锣鼓敲响,他们又登台唱戏。

演出结束后,来不及休息便开始拆台装车。这时已是晚上11时多,回到县城快凌晨2时。

这是剧团下乡演出的常态。“我们下乡演出一年至少100场,不仅给基层百姓带去了精神食粮,也让采茶戏收获了影响力,积累了一大批粉丝。”李鹏辉说,只要登台看到底下黑压压的人头,立马精神抖擞,拿出最好的状态演好每一场戏。

“什么时候再来啊?”“下次来一定要提前告诉我们!”乡亲们的恋恋不舍给了演员们极大地鼓舞。

如今行走五华,处处有戏:在灯光璀璨的剧院里,在粉墙黛瓦的乡镇上,在绿水青山的田园乡村中……戏剧沃土逐渐成为戏剧热土。

正如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晓所言,“五华县崇文重戏,文化底蕴深厚,戏剧土壤肥沃,孕育出采茶戏和提线木偶两个专业剧团,一个县级城市拥有两个剧团是鲜见的。”

如今已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好戏是口碑传出来的,是“跑场子”跑出来的。

近年来,五华县除了开展戏剧进校园,还坚持进社区、进企业、进景区、进革命老区活动,更是以“戏曲进农村”“文化志愿者走基层惠民演出”“文化进万家活动”“五华提线木偶惠民云展播”等,每年演出400多场次。无论是提线木偶还是采茶戏,他们都在不断增加各地展演,既能扎根基层,又能登大雅之堂。

实际上,五华戏剧资源非常丰富。除了提线木偶戏、采茶戏外,还有汉剧、山歌剧、花朝戏、五句板、快板等,拥有两个专业剧团,即五华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和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还有业余剧团(文艺队)达49个,遍布全县各镇,从事戏剧的演职人员约800多人。

戏剧的魅力盛行乡野,群众基础扎实,这是五华县获授“广东省戏剧之乡”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得省级名片这一荣誉,对五华戏剧人而言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

李仙花是广东戏剧领军人物,她认为五华县获评“广东省戏剧之乡”是实至名归,“五华县委、县政府历来重视当地戏剧的发展,在保护传承、出人出戏方面都取得成效。下一步要以获评‘广东省戏剧之乡’为契机,深挖本土特色文化底蕴,打响品牌,全面推广,把老百姓需要的文艺精品送到家门口,搭建好文艺大舞台。”

五华县委书记朱少辉表示,五华县将以此为全新起点,继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持之以恒抓好人才培育、剧目创排、文化交流等,打造更多艺术精品。同时将戏剧文化融入时代,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中,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凝聚人心、激发斗志,为五华高质量发展赋能。

精彩预告

好戏连台 看点十足

文艺创作是基层院团的生命力。近年来,五华县创排了《月照城乡》《春来南粤》《红土百姓》三部采茶戏原创大戏,以及《沙家浜·智斗》《少年李惠堂》等现代木偶小戏,还新编复排了《乌云下的歌声》《金鳞记》《智取大名府》等名篇名作,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近20项。

今年五华县将有两部大戏上演,分别是提线木偶传承大戏《智取大名府》、大型红色题材采茶戏《红土百姓》,可谓好戏连台,精彩不断,敬请期待。

提线木偶传统大戏《智取大名府》

本剧出自名著《水浒传》,为了搭救被囚禁的卢俊义,宋江兵打大名府,因各种原因没能攻下。次年开春宋江再度出兵大名府,时值元宵佳节,吴用派遣梁山兄弟们装扮成各种身份的江湖艺人混进大名府。时迁火烧大名府最热闹的地方翠云楼,梁山好汉里应外合攻下了大名府,救出了卢俊义。

《智取大名府》首次采用“地台”表演,打破传统“一字形”表演局限,表演区域从一个增至四个,背景从静止画面转变为立体布景。同时根据所演故事的剧情需要,首次增加了杖头木偶的表演,更显现出兼收并蓄、相得益彰的表演艺术。

值得一提的是,《智取大名府》表演中增加了“配手”,即在木偶表演过程中,配合主操手操纵同一尊木偶进行肢体表演的形式。这是木偶戏表演的创新形式,能弥补单人表演的局限性,使得表演更生动、更到位。

大型红色题材采茶戏《红土百姓》

《红土百姓》讲述的是现代故事,以五华采茶戏的艺术样式呈现翠婶、雄叔、莫鹏辉一家三口,与邻居青婶及其女儿丁一的日常生活情景。以小见大,反映苏区老百姓以及党员干部在维护集体利益等大是大非面前,发扬苏区精神,不顾个人得失,甘于牺牲个人利益的纯美心灵与高尚情操。

《红土百姓》主创团队均来自梅州本土,坚守地方剧种特色,自然地糅合人物、故事和乡土风情,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相辅相成。既展示了地域风情,更展现了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红色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全剧喜乐、诙谐、幽默,红色元素丰富,客家地域风情特色浓郁。

原标题:

老剧团越来越有戏

五华县获授“广东省戏剧之乡”,传统戏剧呈现回暖迹象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汪思婷 

【通讯员】曾晓彬

编辑 马吉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