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最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有一座与世隔绝的小村庄——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沙瓦村。这里交通极为不便,村里能通行的只有一条小山路,还保留着部分原始社会的生活习惯,世世代代极为贫苦。
在沙瓦村,世世代代极为贫苦。
为了真实记录这片土地,央视女导演柴红芳带领团队在当地驻扎4年,积累了700小时的海量拍摄素材,带来一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诚意之作。纪录电影《落地生根》以沙瓦村村民“想要一条路”的心愿为主线,讲述了这个古老村庄在扶贫大背景下经过4年、1000多个日夜、“一步跨越千年”的命运变迁史,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减贫影像志。
这里还保留着原始社会砍柴易物、打猎为生的生活习性。
献给为中国减贫作出贡献的人们
3月17日,《落地生根》在“2023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举行特别展映。论坛围绕“共绘乡村振兴新蓝图 共享全球发展新机遇”主题,来自20个国家和联合国等4个国际组织的190多位驻华使节、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出席。影片在论坛上的特别展映,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脱贫故事。
在劳作的村民。
沙瓦村坐落在怒江大峡谷碧罗雪山深处。村民家里的冰箱坏了,维修工却以“走你们沙瓦的山路,我害怕”为由拒绝上山,村民只能步行4个多小时,将冰箱背下山去修;村里有人病倒,全村汇集男丁,轮流抬担架,一步步把病人抬下山治病……
这些日常生活片段,都被纪录电影《落地生根》如实记录下来,并引出影片的核心线索——“想要一条路”,这是以邓阿言为代表的当地村民的共同心声。
居住在世代与世隔绝的沙瓦村的怒族人,属于罕见的“直过民族”。“直过民族”特指新中国成立后,未经民主改革,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直过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位于山高谷深、偏远幽僻之地,包括独龙族、怒族、傈僳族等9个民族,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景”。他们甚至还保留着原始社会砍柴易物、打猎为生的生活习性。
曾经,他们生活在最贫困的地区,是最弱势的群体、最特殊的族群。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2019-2020年,“直过民族”逐渐摆脱“千年贫困”,实现了整族脱贫——摆脱贫困的千年梦想,村民们“想要一条路”的心愿得以满足。
《落地生根》所拍摄的这片土地,在短短两三年内经历了堪称“一步跨千年”的奇迹。
快乐的孩子们。
小人物故事反映中国社会深刻变革
《落地生根》的创作缘起于2017年,央视导演柴红芳集结了北京、云南两地9人组成的拍摄团队,打算拍摄一部反映中国脱贫攻坚的纪录电影。柴红芳等主创在云南全省进行踩点,走访了云南上百个村庄,最终把拍摄地点选在了沙瓦村。
部队出身的柴红芳笑称:“一直觉得自己身体不错,第一次去沙瓦村竟然没有爬上去,走在半路我特想哭,没想到中国居然还有如此难以抵达的村落。”第二次“挑战”沙瓦村,他们耗时6个小时,终于一步一步爬上沙瓦。
拍摄团队住在当地一座废弃的小学,一间废弃的小学教室、三张旧书桌、几条旧板凳、几台电脑就组成了后期机房;宿舍紧靠村民的猪圈,每天清晨团队常常是被母猪的呼噜声和猪仔的吵闹声叫醒;夏天,房间的墙上和床铺上会爬满各种虫子。
环境相当艰苦,但拍摄团队一待就是四年。
沙瓦村长期与世隔绝,很少有外界的人到村子里来,起初,村里人见到拍摄团队就躲或很快跑开。这对于纪录片人来说是一个致命的障碍。
为了让村民放下戒备,柴红芳学会了怒族话,到各个村民家去串门,亲自给他们做饭、和他们一起唱歌,很快和他们打成了一片,终于挖掘出建档立卡贫困户坡罗、李建华、驻村扶贫队员朱云、儿童代表腊八等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小人物的故事。
沙瓦村的孩子们。
“这些小人物命运的变化,正是中国脱贫攻坚带给中国7亿农民的变化。人物和故事虽小,但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变化,反映的是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柴红芳说。
《落地生根》曾获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推优(中国故事)作品、第十九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故事优秀纪录长片”奖等诸多奖项。影片将于4月20日全国院线上映。同时,影片将在全国百所高校进行展映,也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步展映,实现“五洲同映”。
【记者】刘长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